更新於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談人生🔷內耗型人格自救指南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就進入一段低潮期直到最近,當然這幾個月又發生了許多起起伏伏的事,總是讓我快要痊癒的心靈又跌到谷底。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我這個人的性格,我是屬於高敏感、內耗型人格,特別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物的影響,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在我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不斷思考思考再思考,若想不明白就會整顆心糾在那件事上,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什麼是「內耗」?內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卻沒有任何價值產出;因此,內耗就是白白地浪費精力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問題在於:為什麼我們明知毫無意義,卻還是要不斷地內耗自己?
因為我們不甘心,或者說我們受傷了,實在太痛苦了,所以我們變得非常瘋狂而執著,非得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找出一點價值或意義,以證明自己沒有白花精力。但大多數情況是,我們上窮碧落下黃泉,最終還是找不到任何意義,只是白白地把自己的精力都耗盡了。
一直陷在這種不斷內耗的低潮期裡是非常危險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無法把精力用在自己能創造價值的地方,而是一直在空轉,這會讓自己愈來愈自卑、愈自責,久而久之,靈魂就殘廢了,很難再站起來。舉個例子來說,林黛玉就是個內耗型人格,《紅樓夢》第三回說林黛玉有「不足之症」,她的身體已經虛弱,再加上她的心思不斷內耗,就像是拿著刀子在殘害自己,於是加速生理的衰敗,最終魂歸離恨天。
雖然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或 YouTuber 提供了許多度過低潮期的辦法,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我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是屬於高敏感、內耗型的林黛玉人格,所以我還是想把自己這陣子所經歷的、所體悟的,切切實實的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也在內耗或低潮之中的你。

(一)諒解自己受傷了,需要休息,不要逼自己

當我們陷入在低潮期時,肯定無法充分將精力用在工作上,工作表現可能大不如前,甚至可能造成同事的麻煩。也有可能,我們會很需要依賴朋友、向朋友訴苦,但朋友其實也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沒有人能一直陪伴我們,所以難免就會產生「拖累朋友」的自責感。
我建議,我們這個時候一定要停止「自責」,因為自責是一種更嚴重的內耗形式,自責狀態就是拿一把水果刀猛戳自己。該如何停止自責呢?我認為就是要意識到自己現在真的是受傷了,「不要逼自己趕快好起來」。因為受傷的人本來就需要接受治療,好好地調理自己,直到傷口癒合為止;如果在傷口癒合之前就逼自己恢復正常工作狀態,肯定會使傷口更嚴重,甚至落下一輩子的病根。
如果沒辦法請假休息,身邊也沒有朋友能一直陪伴自己的話,那我們就只能好好疼惜自己、照顧自己。記得這句話:「如果連我都不心疼我自己,那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人會心疼我了。」
因此,原諒自己現在真的無法有良好的工作表現,原諒自己就是難免會給身邊的人添麻煩。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想:「其實我本來就不必時時都保持超高能、超完美的工作狀態,我可以偶爾放鬆一下,偶爾放慢腳步,不要那麼用力,天不會塌下來,一切還是會照常運作的。」

(二)刪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當下的生活

雖然我們都知道 FB 和 IG 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大多只會分享快樂的生活片段,而不會讓你看到他們生活中黯淡或悲苦的狀態;但知道歸知道,實際上當我們每天在刷 FB 和 IG 上的動態時,還是必然會受到影響。就以我為例吧,我不知不覺已經被影響到⋯⋯我整個人已經變得完全不像自己的程度了。
所有的影響都是很緩慢的,可能我們只是看到了人家隨意貼的一張照片或一則限動,但是它們背後所傳遞的訊息已經植入我們的腦海中。我愈活愈不快樂,因為我覺得別人都好快樂,別人的生活都那麼多采多姿,為什麼只有我的生活是一地雞毛、污穢不堪?上天真不公平。
靈魂愈來愈浮躁,三不五時就想上去滑一下大家的限動,以為這樣就能及時參與到大家的生活。沒想到,這樣浮躁的行為,更加深我靈魂的孤獨,因為我並沒有實際參與到大家的生活,我反而覺得自己愈離愈遠,活生生的被大家拋棄了。
某位朋友深知我是高敏感族,立刻覺察我這樣的狀態非常不健康,因此十分嚴厲地勒令我登出所有社交 app。登出私人帳號之後,我偶爾還是會覺得特別寂寞,因為我完全看不到大家分享的生活片段了,但其實「真正的朋友」並不會因為你沒看到他們的動態就停止與你的交流,真正的朋友還是會透過各種方式跟你分享生活,甚至我會感覺到自己與這些朋友的連結更深、更緊密了。
登出社交 app 之後,我的痊癒速度明顯增快,因為我拿掉了引發自己「不快樂」的一個重大部分。我發現,「別人的生活根本與我無關」,別人過得幸福又快樂,當然是很棒,但我不需要知道太多,我更不需要拿自己去跟別人比較;而且我也不再一直拍照分享我自己的生活,因為我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無論開心或痛苦,我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向任何人「報告」,不必讓他們來關注我的生活。
除此之外,我還多出了很多私人的時間,我可能會很無聊,也會感到寂寞,但我就可以多寫幾篇厭世哲學家的文章,或是把我之前想讀但是完全沒時間讀的書拿出來看。總之,我現在已經完全不想再登入我的社交帳號,因為我發現我變得更自由、情緒更穩定了。

(三)不要一直躺在床上,把自己拎出去,最好能動起來

對於高敏感族而言,我們無法克制,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比如考試考差了,我們就會一直痛苦地沉思,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失誤……;再比如被他人傷害,我們還是一樣會痛苦地沉思,我有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嗎?為什麼你要這樣傷害我?……總之,我們會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由於我們正在受傷狀態,如果真的很累的話,當然要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但我實在不建議一直躺著,因為「靜」的時候其實會一直陷入自我反思狀態,而我們已經反思得太多了,如果持續反思下去就是在不斷內耗。也就是說,我們以為自己在休息,但我們根本就是躺在床上內耗而已,所以不管休息多久我們還是一樣會很累!
我建議,我們該做的事就是「拉自己一把」,把自己拉出去,不管做什麼都好,但如果能投入在運動或旅遊上是再好不過的了。
以我為例,我已經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一年半了。當初也是一個人走入健身房,沒頭沒腦地說我要上教練課,開始上課時心中充滿焦慮不安,因為覺得自己根本是運動白癡,會不會上了幾節課後教練就覺得我是一塊朽木放棄訓練我。沒想到教練經常說我的身體協調性不錯,而且進步的效果也很明顯,漸漸感覺到原來只要願意認真學習,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現在,運動已經成為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幸好有維持運動習慣,幫助我度過了許多低潮期,因為在運動的時候我會把精力完全貫注在當下身體的運作中,切斷了原本內耗的心理機制,心靈反而會很平靜,不亞於靜坐冥想的成效。因此,在運動過後,雖然身體會很疲憊,但精神或心靈卻會快樂許多。
(平常一直在動(忙碌)的人,很需要靜坐冥想;
但我們平時就已經很靜的人,反而需要動起來。)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朋友邀約我一起去滑冰。第一次滑冰的我,連穩定站立在滑冰場上都做不到;但後來漸漸掌握到平衡感,雖然還是無法自由滑行,但已經能穩定地沿著一個方向滑動,十分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昨天活動結束後,身體極為疲倦,但我卻久違地感到通體舒暢和心曠神怡,十分期待自己能再挑戰更多從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
因此,我建議同為高敏感族的朋友,不要過度地「靜」,反而要「動」起來,逼自己把精力放在其他人事物上,切斷內耗的心理機制,這對我們而言反而才是真正的在「休息」。

(四)可透過心理諮商或宗教信仰來協助自己

第四個建議可能比較老生常談,就是心理諮商或宗教信仰,但老生常談往往是最有用的。
前一陣子我也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我知道心理諮商所費不貲,而且短期內可能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我還是覺得心理諮商對我非常有幫助。首先,當我第一次結束諮商時,心理就立刻感覺放鬆很多,因為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沒錯,雖然我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的解決,但我已經開始面對我的問題,尋求專業的協助,我已經跨出第一步了,往後我會慢慢地好起來,總有一天我會痊癒的,我必然會迎接新的人生的。——光是這樣一個信念的轉變,我就已經開始在好轉了。
然而,任何學問都必定有它的限制,心理諮商也不例外。有時候,一個人愈專業可能也表示他的「知識障」愈多。某些心理學理論可能會讓我們覺察到自身的問題,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但也有可能我們原本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由於接受了這個理論的框架,所以我們反而覺得自己有問題,很可能會陷入鬼打牆中,反而更加內耗。(這部分純屬個人意見,就不多談了。)
尋求宗教的協助也是一個好方法。請不要覺得宗教都是迷信,因為一個宗教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去信仰它,必定是因為它有真實的力量(否則有信仰的人難道都是傻子嗎!),只要你願意打開自己的心,也許就能感受到那股療癒的力量。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信仰的,往往都是經歷了許多挫折或磨難,跌跌撞撞地才抓住了信仰這根繩索。當我們遭受挫折與痛苦時,總是會想要否認或抗拒,因為我們無法接受這個痛苦的發生,所以就會一直糾結,一直去想「為什麼偏偏是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類的問題。而這類問題恰恰就是宗教最擅長處理的領域。
一個真正的宗教,必然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與理論,能夠解答終極的人生問題,以及受苦的意義。既然宗教信仰對這麼多人都有幫助,那很可能也會對你有幫助,所以不要鐵齒,如果緣分到了,不妨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個可以依託跟靠岸的地方。
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的宗教都比較關注心靈的世界,以減少對物質世界的欲望和依賴。我們大部分的不快樂,其實都是源於物質的匱乏,或是愛而不得的困境,而宗教信仰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從這些外在的事物上挪開,致力於充實我們的心靈,得到內在的平靜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台灣的宗教環境有點紛亂,請盡可能尋求「正信」的宗教。

(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創造價值的地方,肯定自己的價值

最後這一點,「肯定自己的價值」,很像在講幹話(如果我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又怎麼會一直在內耗啦!),但這或許才是解決自我內耗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所以還是想請你一定要看完。
我先說明一下我自己的狀況。我是一個外表看起來很自信,但其實自卑到骨子裡的人;或許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跟我一樣,我們根本沒有人是真的很自信的,因為我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絕對有很多人的能力、財富、地位都遠遠超出我們,也一定有很多人都過得比我們幸福快樂。
或者說,我們努力了一輩子想要追求的東西,很可能永遠得不到,但別人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擁有了。這種情況除了會讓我們覺得上天很不公平之外,也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創傷,那就是——「我沒有價值」、「我不配」
我們愈是不甘心,就愈是想否定、反抗這個現實。但是當我們愈用力去追求,很有可能還是追求不到,那就會反過來加深「我真的沒有價值」、「我真的不配」的信念,因而陷入愈來愈自卑的死循環之中。
要解開這個死循環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比較」。一旦我們存著「比較」的心態,就必然會拿別人「好」的地方來凸顯自己「不好」的地方;也必然會拿別人「擁有」的東西來凸顯自己「匱乏」的部分。如果不能停止「比較」,我們就不可能回頭來肯定自己本有的價值,而會一直去關注自己不足或缺乏的部分。
然而,「停止比較」說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根本就做不到!
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先做上面提到的(二)刪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對我們這些網路世代而言,只要停止使用社交 app 就必然會發揮極大的功效,我們會發現瞬間減少了很多「比較」的對象,因為別人的生活過得怎樣似乎都與我無關了。
先減少對他人生活的關注,下一步就可以嘗試找回對自身價值的關注。
有個朋友請我「憑直覺寫下 20 個喜歡自己的地方」,雖然這個方法看起來很蠢笨,但蠢笨的方法往往可以發揮奇效。我很認真寫下 20 個喜歡自己的地方,寫完的當下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後來當我又陷入自卑的內耗狀態時,我的腦海中往往會自動浮現那天我自己寫的 20 條喜歡自己的地方。我知道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我有很多可愛而且值得令人欣賞的地方,雖然某些人可能根本不屑一顧(他們不斷地貶低我與傷害我),但我知道自己很可愛,這就足以給我微弱的信心,讓我去抵抗那些兇狠的惡意。
還有一個建議是,不要去糾結自己「不好」的地方(例如: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好看、不夠聰明、不夠溫柔、不夠完美……等等),而且不要想著「與自己的缺點和解」——因為我們這種內耗型人格,根本不可能真正與自己的缺點和解!認清楚事實吧,我們就是做不到!我們愈想要與自己的缺點和解,就愈容易將自己的缺點放大,放到超級大,然後加速內耗,繼續陷入自卑的死循環中。
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夠創造價值的事」。舉個例子來說,我是老師,我的專長就是把書給教好,盡情地展現自己作為一位教師的天賦,當我愈投入做這件事,我就會愈感受到自己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再舉個例,我一直渴望有個人能陪我到處去旅行,雖然我現在仍是孤身一人,但我還是得想辦法自己帶著自己去,我要走遍大山大河,去看這個世界上紛繁各異的美景,這就是我認為有價值的事。當我能夠持續做這些讓我感到價值的事情,我就會愈來愈喜歡自己,愈來愈脫離自卑的死循環。
有價值的人,一直在做有價值的事。
沒有價值的人剛好相反,而且愈來愈沒有價值。

其實,我是一個「依賴心」很重的人,一直到今天早上,我還在心中默默感歎孤身一人的命運。但剛剛一道雷劈了下來,把我給劈醒了。冥冥之中有個聲音告訴我,其實我很堅強,也很獨立,而且明明就很有能力;我只是一直在「說服」我自己很軟弱,我也一直在「說服」我身邊的人,讓他們相信我很軟弱,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搞到最後,好像我自己真的是個無法獨立生活的可憐人。
當我想透了這件事,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縱容我自己繼續編織這個「我很軟弱、我很需要依賴」的人生故事。當我終結這個故事時,自然就脫離了內耗與自卑的狀態,開始寫下另外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人生故事。
或許我寫下的這些建議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這就是我這段時間所經歷的,是我切切實實的體悟。如果你覺得有用,請你分享給那些可能正在經歷內耗或低潮的朋友,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停止內耗,肯定自身的價值,創造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故事。
2022.06.0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