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壓世代的人們經常被忙碌、壓力、情緒以及生活裡的柴米油鹽給磨到忘記要多關注自己一點,於是我們容易越來越沒有耐心,快速的想要看到結果,連一刻等待的時間我們都等不住⋯
這是你嗎?
當焦慮籠罩著我們的心靈,自我對話成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平靜內心的風暴。
對話的力量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以反思、安撫和引導自己的方式。藉由以下的三種方式,讓我們在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能夠給自己一根浮木,找到讓自己平靜的方法。
紀錄聽起來是一個很八股的方式,但卻格外的有用。透過「紀錄」,幫助自己排除干擾,專心跟自己說話。
焦慮的我們,很容易在腦中開啟無限的小劇場;
焦慮的我們,很容易透過腦子來想事情;
焦慮的我們,未雨綢繆地想著很多可能會發生但未必真正發生的未來;
但不得不說,腦子其實沒有辦法這麼多工,一旦多工,面臨到的問題就是能量消耗。
而改善能量消耗的方式,就是透過紀錄,幫自己想事情、記事情、擬定計畫。
把這些事情紀錄在你的手機備忘錄或是直接把他記在日曆上,提醒自己這些代辦事項需要處理。
填完之後,在截止日期前他會出現在你的工作清單裡,記得完成後消滅它。處理掉的工作可以清空你的腦內暫存,也能減少掛慮,把大腦的能力真正的用在需要的地方。
把你的劇本紮實的寫下來吧!用「以終為始」的目標作為劇本最終回,問問自己焦慮的點是什麼?如果是因為無法在期限完成交辦事項?那可以如何處理?是溝通延後期限,還是可以做什麼事或找什麼人加快完成的速度?
當我們把明確的事寫下來,搭配各種熟悉擅長的筆記(心智圖、notion、obsidien、子彈筆記⋯等方式)視覺化你的想法,都能降低焦慮感。
一步步前進會好過想的又大又遠,卻無法達到的心來的更踏實。
心情焦慮的我們還有一個標配,就是3C產品不離身,行動辦公室的發展讓我們一支手機就能抵達全世界。
然而在這樣的狀態下,當公私事全部混在一起的時候,就算是再怎麼能夠公私分明的人也很難跳脫,更別說是打開一個Facebook查資料不小心就看到好友的動態,忍不住就要按讚一下;
或是要回廠商的line訊息,瞄到好友的生日提醒,一不小心送個貼圖訊息往返沒完沒了,導致最後該做的事沒做好,待辦事項有如山高。
給自己一些放空的時間,把手機放下吧!世界不會因為你給自己30分鐘的安靜時光而天崩地裂,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內心混亂時,又開啟工作模式,事情就會接踵而來反而讓你無招架之力。
從生活中找到一個只屬於給自己的安心時刻,可以是早晨、午休、或是睡前,在沒有人打擾之際,好好的對自己說說話。
「今天的自己好嗎?那件事最讓你煩惱呢?為什麼煩惱?需要找人幫忙嗎?」在一問一答裡,從安靜心出發,慢慢地會理出一個專屬自己的答案,同時在沒有人打擾的時刻裡,也會發現心更安靜,更能做出適合的判斷。
常常焦慮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身陷其中。有句話這樣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當我們卡在事情的中心時,無法看待事情的全貌,只能跟著事情動作,「敵不動,我動;敵動,我更要動」,彷彿沒有動作就會錯失良機;然而從第三者的角度,能夠更客觀的看清問題,是情緒糾結,還是問題堆疊?解決問題通常需要在情緒平穩時解決的狀態最好,當成別人的事來看待時,我們不會鑽牛角尖,也不會投射個人情感,情緒抽離的狀態,能讓事情變得更簡單,更能看見問題核心。
焦慮這件事只要人類有思考能力,我想他就會一輩子跟著我們。會焦慮是因為我們在意,想要讓事情能夠有更完美的解決。但過度的焦慮讓人緊張擔憂,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我們無法阻擋事情不發生,但我們可以透過上述的方法試著讓自己從混亂中找回平靜。從自我對話的方式給予個人更清楚的反思、安撫和與引導,幫助自己冷靜看待事情的發生並作出回應。
當我們能夠在焦慮與平靜之間共處,那就是在人生裡的修行更加往前躍進。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