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言語的源起與處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惡意言語的源起與處理

惡意言語的源起與處理

最近在新聞媒體中,看到一些「歧視玩笑」、「1星負評」、「人設崩壞」的報導,自己身為心理師環境中的一份子,實在心有戚戚焉。在網路資訊發達、社交軟體豐富的現代,媒體塑造出一個個外型、內涵俱佳的完美人類,讓大眾花時間心力去學習創造更美好的自己,努力活成大家喜歡的樣子,以避免遭受言語批評內心受創。因此「評價」漸漸成為一種力量,成為創造與毀滅的雙面刃

在15年的助人工作領域歲月中,協助過不少辛苦的個案,明明很想改變,但是卻莫名其妙地陷在過去埋藏在深處傷痕中,不斷地進進出出。這些痛苦的情緒漩渦,有時候連自己都不清楚怎麼來的,等到解開層層鎖鏈打開心中的盒子後,發現大部分的苦痛,沒有那麼沉重深刻,而是一道道小創傷累積而成的,這些小創傷通常來自家人、師長、友伴的惡意批評與中傷。

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在2019年的著作【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提到,人之所以痛苦難受,在於我們背負太多評價造成的「小創傷」。若要治療小創傷、擺脫在意「他人眼光」的自己,我們首先得遠離那些喜歡評價我們的人,重新定義自己與朋友的關係,找到真正可以信賴的知心好友。但很遺憾的,人可以選擇朋友,但無法選擇家人、師長與上司,在升學主義、成功主義掛帥的環境中,被評價似乎難以避免

依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理論,人類生存在強欺弱、眾暴寡的叢林法則中。現代資訊發達民智大開,人們多半有概念,知道每個人都擁有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背景和過去,不應無視這些狀況,強制將自己的標準套用在他人身上。也知道評價是一時的、主觀的、可以修正的;就算不能修正,也知道自己擁有拒絕的自由,可以請對方停止。但在不良的人際環境下,生活中充滿了批評比較,心中都是被人強制灌輸的觀念。在心裡的痛苦與創傷不斷增加下,就很難體會這樣的想法,進而在生活中去尊重別人。

負面的言語與評價是很傷人的,為了不被傷害,因而變得很在意,然後越來越痛苦。那我們要如何擺脫這些惡意言語對自己的影響??首先要理解這些言語的起源是什麼。基督教教義中,七原罪第一項是「傲慢」,如同聖經上論述「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而在心理學上,【個性傲慢】是人自我中心的表現,研究中最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就是「優越幻覺」(superiority illusion):相信自己比別人優秀,大腦會利用自我讚賞機制來保護自尊。這在兒青時期的友伴互動中常發生,但如果缺乏伴隨著個人努力產生的真實驕傲,就會轉變用言語行為去批評、貶抑、羞辱他人,來分出社會位階的高低強弱。

面對個性傲慢者的貶抑羞辱,我們應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並適時挺身發言,就算無法解釋或澄清,也要向對方表示出自己的優點長項,讓他知道人有缺點就有優點。記得,對方是純粹為了自我滿足而去羞辱他人,並且在這種羞辱中感受到自己高人一等而獲得快樂。所以一定要讓他知道自己跟他是對等的,要保護住自尊心。

在個性傲慢的貶抑羞辱不斷地發展下,就會形成【觀念偏見】。偏見的形成並不是非理性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的研究發現,人自嬰兒時已開始就懂得從他人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經由經驗累積、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來決定自己對人的立場。這是一種人格發展模式,而且這種偏見會漸漸擴展到同性質的人身上,人們不自覺就被自身的偏見所影響,用這些刻板的想法節省腦力,形成心理捷徑以便更快速地處理資訊,進而不斷地強化這些偏見。

當對方出現性別、種族、宗教、社經地位等等偏見話語時,可以提出例外的狀況,讓他對自己的認知產生懷疑而去思考。偏見是學習而來,可以用學習的方式去改變。但我們也知道要人改變認知不容易,有偏見的人會拼命維護自己的偏見,即使事實證明他錯了,也會拒絕與該偏見相反的證據。所以我們面對偏見要有耐心,要不斷地提出例外問句,也可以適時的讓長輩加入偏見的討論。

當觀念偏見在群體中發酵,就會出現明顯的【言語歧視】。歧視語言是基於偏見產生的行為,出於貶低、嘲諷、歧視或侮辱等目的,對偏見者所使用的俚語、俗語和髒話。言語歧視一般發生在兩個群體之間,一般而言使用歧視言語是被認為是失禮且不可取的,因為會激化矛盾與衝突。但歧視方由於擔憂自己的利益、地位、權力或文化等方面被另一方威脅或挑戰,進而對被歧視方散播醜化、中傷等言論或行為。言語歧視實際上是歧視方在尋找一個莫須有或說不出口的理由,讓不合理、不合法、不公平或不正義的事情維持下去,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言語歧視類似於言語霸凌,不同之處在於是針對一群有相同特質的人,而不是針對一個人。因此面對言語歧視,最好的方法就是結交同性質或認同自己的友伴,建立同溫層保護自己,彼此支持並試著讓自己與友伴成為「關鍵少數」來影響群體,慢慢淡化言語歧視的氛圍。當歧視方發現言語歧視沒有辦法損害對方的利益,甚至可能被反擊而損害到自己,汙名化的有色眼光就會慢慢變淡。

當歧視語言持續地被放任,在群體內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時,就會接著出現【關係排擠】。被排擠邊緣化的人,會漸漸被剝奪原本該享有的資源,喪失發言的權利、不對等的資訊取得、阻隔參與活動機會、甚至受到故意無視的冷暴力對待。被歧視氛圍影響較深的人通常失去自尊心,以致於想在生活上變成像別人所期望的一樣,想盡辦法達成別人的要求,就算要求是損害自己的權益。他們對偏見更加敏感,心中的痛苦更為增加,甚至認同加害人開始歧視跟自己同性質的人。

關係排擠是權力遊戲的歷程,結局是要讓弱勢者失去應有的權益而更弱勢,所以拿回自己應有的權益,才能化解排擠、找回自尊。在言語歧視已形成共識的情況下,要化解關係排擠只能尋求有力的支持協助,讓當權者去幫忙拿回權力。如果當權者剛好是關係排擠的主導者,那就尋求更高的權力者協助,或者在社會中發聲尋求群眾支持。

由上可知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畢竟要求別人是很容易的,而要求自己是困難的。而人試著忽視這些言語反而越容易受到傷害,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這些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一道道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常在社會新聞看到,受創者失去自我後,留下「隨意批評吧!請讓我自由」的字眼而離去,說明惡意言語累積起來對人而言是多大的痛。

人有自尊心就必然有自卑感,好的自卑感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而「追求卓越」是指讓自己向理想跨出一步,才會漸漸地成長。然而生活中的渲染與比較,讓人產生不可以輸別人的競賽,然後在不斷地追逐中疲累痛苦。這些負向評價比較累積的創傷情緒,有時真的很需要理解又有智慧的陪伴與撫慰,才能從深淵泥淖中漸漸脫身。讓自己放過自己,尋求有質感又正向的支持吧。

avatar-img
13會員
16內容數
同理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心理心理,在你心裡,在我心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妙哉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依據過往文獻得知,心理議題能否處遇成功,有效的關鍵在於適合的治療關係。找到不適合的專業人士,就像修汽車引擎卻找來板金師傅,是修車專業但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或者像吃醬油拉麵卻端來豚骨拉麵,好吃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專業單位多半有初談媒合,而討論的內容影響著是否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議題的心理專業資源。
心理學對異常的定義是依幾個普遍認同標準來判斷,這些標準被分類為4D:失常(deviance)、失能(dysfunction)、痛苦(distress)、危險(danger)。失常指睡眠不良、飲食習慣急遽改變等。失能指記憶力下降、無法專注等。痛苦是指恐懼、憂鬱、焦慮等。危險是指自傷或傷人的想法與行為。
因應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孤獨感」成為當代備受重視的議題,如何化解孤獨創造良好人際是現代人的重要需求。之前在情緒與壓力調適工作坊中,與學員進行同理心練習時,討論到要如何增加親和力,學會與他人良性互動建立關係的方法。善用同理心確實可以使人感到親切被關心,快速縮短人際距離,進而促成良好溝通、增強人際和諧。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像是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以及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
面對現代忙碌紛擾的生活環境,不良情緒累積的速度是又多又快。情緒壓力過大會出現兩種嚴重行為:一種是向外發洩,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行為與語言,例如職場受挫的人,回到家中把氣發在家人、配偶和孩子身上;另一種是對內發洩,表現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被霸凌或家暴的兒童,出現自我放棄、自殘或自殺的情況。
依據過往文獻得知,心理議題能否處遇成功,有效的關鍵在於適合的治療關係。找到不適合的專業人士,就像修汽車引擎卻找來板金師傅,是修車專業但無法解決相關問題;或者像吃醬油拉麵卻端來豚骨拉麵,好吃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專業單位多半有初談媒合,而討論的內容影響著是否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議題的心理專業資源。
心理學對異常的定義是依幾個普遍認同標準來判斷,這些標準被分類為4D:失常(deviance)、失能(dysfunction)、痛苦(distress)、危險(danger)。失常指睡眠不良、飲食習慣急遽改變等。失能指記憶力下降、無法專注等。痛苦是指恐懼、憂鬱、焦慮等。危險是指自傷或傷人的想法與行為。
因應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孤獨感」成為當代備受重視的議題,如何化解孤獨創造良好人際是現代人的重要需求。之前在情緒與壓力調適工作坊中,與學員進行同理心練習時,討論到要如何增加親和力,學會與他人良性互動建立關係的方法。善用同理心確實可以使人感到親切被關心,快速縮短人際距離,進而促成良好溝通、增強人際和諧。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像是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以及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
面對現代忙碌紛擾的生活環境,不良情緒累積的速度是又多又快。情緒壓力過大會出現兩種嚴重行為:一種是向外發洩,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行為與語言,例如職場受挫的人,回到家中把氣發在家人、配偶和孩子身上;另一種是對內發洩,表現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被霸凌或家暴的兒童,出現自我放棄、自殘或自殺的情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搬弄是非和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通常反映了一些心理素質或情緒狀況。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這種行為相關…..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搬弄是非和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通常反映了一些心理素質或情緒狀況。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這種行為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