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蹲族生活」過出心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學習面對永存心中的評價者

芳芳當業務四年多,覺得自己不想繼續待在這行,想創業又差了點什麼,前年領完年終就辭職,在家待了一年多,本來幫自己規劃了許多進修課程,卻發現不上班之後,要自己堅持固定排程很不容易,常常「想做點什麼」可是又「什麼都不想做」兩種狀態間擺盪,內心受到「我想要自由」跟「我為什麼這麼懶惰」兩種想法煎熬。

這兩年中國新出了「蹲族」這個名詞,描述一群高學歷卻無業的年輕人,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城市租房生活,終日無所事事,既不熱血也不奮鬥,稱作蹲族。蹲族和啃老族,或靠媽靠爸的爸媽寶不同,他們縮減自己需求,過著佛系清心寡慾的生活,讓自己盡量不伸手,勉強自給自足。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許多人一生中都有過做「蹲族」的一段歲月,有的人把這段時光當作是人生的污點或挫敗,總之就是一種逃避、不負責任,或沒認清現實的象徵。凡事必有因,聽過幾個故事後,我發現「蹲」這段時期,是人們將原生家庭經驗和出社會經驗的打散整合期,也是人們重新練習面對權威的過渡期

許多人在蹲完之後,不僅找出職涯新出路,也更清楚自己的人生了。到底蹲在家修整的期間,內心可能經歷些什麼?可以學會什麼?如果你也正在這段時期,一起來看看你的經驗是否也是如此,重要的事情你學會了沒有。

去一個「不打分數」的地方

不論表面上有什麼現實或細節的理由,骨子裡邁向會邁向蹲族生活的原因,大都是渴望真正自由,想要到一個可以「不被打分數」的地方。幾十年前,有人想過沒有聯考的人生,但現今的社會要找個「不打分數」的地方實在太難,蹲族青年求的可能只是「考場與考場之間的一小段喘息」

他們不想依賴,因為不想被要求,不想拿人手短,而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所以他們為自己爭取了「蹲」這段空窗期。許多人利用這段時間在晤談室裡,連結起原生家庭和工作經驗間的雷同之處,發現自己活在父母的要求下,從小選擇了某種因應方式,這些方式也用到職場面對上司的要求,如果這些方式不夠健康,身心壓力就會日積月累,讓你在某個時間點崩潰,做出從家庭從工作「出走」的決定。 

芳芳家裡一直有經濟壓力,所以她畢業後直接選了靠努力就可以快速入帳的業務一行,這幾年她做得不錯,但內心總有一種迫於無奈的感覺,加上業務工作本質就是一個夾在上司與客戶要求間的夾心餅乾,她心裡的地雷點是「為什麼大家只會要求別人,自己卻沒能力又不做事!」壓力大時這樣的想法就會一直在心裡干擾她,讓她常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不是弄丟跟了很久的大客戶,就是平白讓協助處理的同事領了功勞。

只工作不上班,檢視你內心隱形的評價者

因為受夠了週遭人,像是父母、上司、客戶們「只抱怨不做事」的態度,所以芳芳毅然決然地辭職了,本來打算休息期間進修英文和創業知識,結果遇到業界強勢權威的名牌教師,讓她遭遇到跟家庭和職場一樣的內心壓力,當權威說你不夠好,當權威不斷要求你做事,你該如何保護自己並發揮能力?

許多人邁入「蹲族」生活,是想要創造「我工作但不上班」的職涯,到頭來卻發現,就算是創業當老闆抑或自由業,還是會被打分數,這些隱形評價者存在你心裡,你心裡想像或在意的那些人,可能是父母、親戚、鄰居、老師、伴侶、朋友等,我們內心的超我原型源自重要他人,但最後你內心的超我可以是任何人,因為一切都來自你內心對自己和對情境的解讀

芳芳花了好一段時間,梳理自己與父母間的關係,在她心裡「做錯人生選擇」的父母,拖累了整個家庭,讓芳芳失去了許多童年和青春期可能有的快樂和自由,父母的叮嚀和教誨在芳芳聽來都像是把他們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所以芳芳和權威的關係都是服從但隱藏憤怒。

後來,當芳芳可以將自己和父母的責任劃分開來,心裡真正不再背負父母的人生選擇時,她與其他權威間的關係也轉變了,身為業務和下屬,客戶可以對我有要求,上司也可以對我有期待,我有權利在自己的能力與意願範圍做最好的選擇,並且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互動的雙方是平等的,在職場上也許有職位的高低,有輩份的前後,但在心裡我跟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可以保護我自己,也可以適度地選擇做自己,同時我也有接受別人做他自己的氣度。

練習做「壞學生」,擺脫枷鎖做自己

大家也許會覺得「在家蹲」應該是很輕鬆快樂的事情,沒有蹲過的人很難明白擺盪在「渴望」與「應該」之間,擺盪在「自由」與「自責」之間那種煎熬。

我們都做慣了「乖寶寶」,連當個「壞學生」都變得需要練習,我曾經與一個完美主義的重度憂鬱者晤談,我們好一陣子都在練習缺席、試著不交作業、在進修的課程中照自己的速度學習,學會對抗外在標準與內心焦慮共處

我在「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一書中,看到艾美・楊說的一段話,她是艾文世界學校的升學輔導主任,她認為自己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幫助學生在申請大學科系時,守護學生「選其所愛,愛其所選的能力,協助他們因應令身邊人失望的恐懼我覺得她為年輕人做著非常重要有意義的工作。

「蹲族」所承擔的壓力與最大的學習,正是「面對令身邊人失望的恐懼」,面對權威你仍保持自由選擇的心理能力,來自於你有多大的程度可以勇於和他人的失望、失敗的恐懼及未知的焦慮共處。 

內建標準增強,和世界建立新關係

常有人問「我要怎麼樣才能不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我都會反問對方「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嗎?」乍聽之下,這個答案好像牛頭不對馬嘴,事實上我是真的在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對抗外在評價的方法,就是擁有健康有足夠強度的自我認識與內在標準。 

如果你強烈地受到外在標準的綑綁,沒有思考與停下來的空間,你得不停做個乖寶寶,沒時間練習當個壞學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人需要一段「蹲族」時光來建立並鞏固自己的內在標準。

也許你沒有真正實踐蹲族生活,但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我們都可能有一小段在「自在」與「自責」之間掙扎的時光,你都可以利用這些時間自省,不管以什麼形式,最後的最後,希望你能對自己說:我可以做乖寶寶,我可以做壞學生,我承擔得起做我自己;你可以有你的看法,而我有我的看法,這是真正的心靈獨立


初刊於良醫健康網 2020/09/17


歡迎追蹤「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

FB: https://www.facebook.com/female.psycho

IG: @PSYFORFEMALE


很多人來晤談室處理關於職場的困擾,我在這裡分享一些大家在心理治療之後,自己在職場上的領悟與改變,如果能對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有所助益,那就再好不過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緣來到晤談室自我療癒的人們。他們是怎麼走過脆弱又憂鬱的青春期呢?長大之後到晤談室裡,有了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回頭看當時的自己,他們會想告訴自己什麼呢? 他們是挺過來的一群人,要是沒有生命中許多貴人和機緣相助,轉眼就成了新聞裡那些走不出來的孩子。這些年輕而憂鬱的靈魂,可能出現在公車上、電梯裡、與你工
「心理師,醫生說我媽失智了,這怎麼可能呢?她到現在還每天唸我之前去美國沒讓她跟的事情,時間一到就吵著要吃飯,失智的人怎麼可能這麼精明!」年前母親突然變得精神恍惚,嚇得她趕緊帶媽媽去看醫生,後來媽媽的狀況逐漸穩定,她一時半刻接受不了醫師的診斷,難以面對高齡七十歲的老媽媽大腦已經退化的事實。
婆媳關係是一門學問,不同專業有不一樣的建議,而不同角色看待這件事的觀點也不同,這一篇我要分享的是「心理師給未婚男性的建議」,談如何透過調整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係,來預防未來的婆媳問題。
當紅宮鬥劇的女主角被人拍到像骷髏人般的照片,所謂的纖細苗條再多瘦一點就顯得可怕又可憐。那樣的影像讓我想起曾在晤談室裡的幾個一樣單薄的身影,表面上他們都跟食物有仇,不是食慾很淡泊,就是對吃進身體裡的東西斤斤計較,然而在吃與不吃背後,他們藏在心裡的事卻不見得和食物有關。
很多受婆媳議題困擾的媳婦來晤談時焦點是婆婆,但身為婆婆的女性在晤談時多半都在談兒子,其實「婆媳」問題骨子裡是「母子」議題,一個女人會變成怎麼樣的婆婆,取決於她做母親時如何看待與兒子的分離,有些人比較放得下,走得順利輕鬆,有些人則傷痕累累,變得焦慮又憂鬱,有些人不光自己不開心,也把苦牽連到家人身上。
從晤談經驗裡,我發現親子或親密關係有困難的男性,他們「和母親的關係發展」大致可分為兩種走向,如果把小男孩比喻成老虎寶寶的話,他們的媽媽多半致力地把小老虎養成小貓,有些小男孩會真的順應母親的期待,真的把自己當成小貓,大量地壓抑了很多雄性本能與男性特質,長大後他們是一群表面上和媽媽相處還可以的男性。
有緣來到晤談室自我療癒的人們。他們是怎麼走過脆弱又憂鬱的青春期呢?長大之後到晤談室裡,有了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回頭看當時的自己,他們會想告訴自己什麼呢? 他們是挺過來的一群人,要是沒有生命中許多貴人和機緣相助,轉眼就成了新聞裡那些走不出來的孩子。這些年輕而憂鬱的靈魂,可能出現在公車上、電梯裡、與你工
「心理師,醫生說我媽失智了,這怎麼可能呢?她到現在還每天唸我之前去美國沒讓她跟的事情,時間一到就吵著要吃飯,失智的人怎麼可能這麼精明!」年前母親突然變得精神恍惚,嚇得她趕緊帶媽媽去看醫生,後來媽媽的狀況逐漸穩定,她一時半刻接受不了醫師的診斷,難以面對高齡七十歲的老媽媽大腦已經退化的事實。
婆媳關係是一門學問,不同專業有不一樣的建議,而不同角色看待這件事的觀點也不同,這一篇我要分享的是「心理師給未婚男性的建議」,談如何透過調整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係,來預防未來的婆媳問題。
當紅宮鬥劇的女主角被人拍到像骷髏人般的照片,所謂的纖細苗條再多瘦一點就顯得可怕又可憐。那樣的影像讓我想起曾在晤談室裡的幾個一樣單薄的身影,表面上他們都跟食物有仇,不是食慾很淡泊,就是對吃進身體裡的東西斤斤計較,然而在吃與不吃背後,他們藏在心裡的事卻不見得和食物有關。
很多受婆媳議題困擾的媳婦來晤談時焦點是婆婆,但身為婆婆的女性在晤談時多半都在談兒子,其實「婆媳」問題骨子裡是「母子」議題,一個女人會變成怎麼樣的婆婆,取決於她做母親時如何看待與兒子的分離,有些人比較放得下,走得順利輕鬆,有些人則傷痕累累,變得焦慮又憂鬱,有些人不光自己不開心,也把苦牽連到家人身上。
從晤談經驗裡,我發現親子或親密關係有困難的男性,他們「和母親的關係發展」大致可分為兩種走向,如果把小男孩比喻成老虎寶寶的話,他們的媽媽多半致力地把小老虎養成小貓,有些小男孩會真的順應母親的期待,真的把自己當成小貓,大量地壓抑了很多雄性本能與男性特質,長大後他們是一群表面上和媽媽相處還可以的男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自從開啟躺平生活後,常常自我省思,為什麼我會從一個工作狂變成躺平一族,在多次思考後,歸納了兩個躺平族的成因。我應該是屬於第一類吧! 以下我就來分享我所歸納的躺平族成因。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都是被爸媽寵溺的孩子。生活相關的一切都由父母打理,在家幾乎不做家事,例如吃完飯的碗就丟在餐桌上等他們來收拾等...。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我這王子病:不善做勞力活,也不聽別人使喚的性格。簡而言之,我是標準的草莓族。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繭居族指這種人明顯不願參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互動,躲避至個人的安逸空間。本文探討繭居族的特徵及其生活方式,提出對社交壓力的看法。
父母輩常將好的人生規劃為優秀學歷、優質工作。公司工作常需順從組織,年輕人渴望自主工作。然而,即使創業,仍受限於顧客需求。唯有資本市場投資可自主,但需承擔風險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自從開啟躺平生活後,常常自我省思,為什麼我會從一個工作狂變成躺平一族,在多次思考後,歸納了兩個躺平族的成因。我應該是屬於第一類吧! 以下我就來分享我所歸納的躺平族成因。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都是被爸媽寵溺的孩子。生活相關的一切都由父母打理,在家幾乎不做家事,例如吃完飯的碗就丟在餐桌上等他們來收拾等...。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我這王子病:不善做勞力活,也不聽別人使喚的性格。簡而言之,我是標準的草莓族。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繭居族指這種人明顯不願參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互動,躲避至個人的安逸空間。本文探討繭居族的特徵及其生活方式,提出對社交壓力的看法。
父母輩常將好的人生規劃為優秀學歷、優質工作。公司工作常需順從組織,年輕人渴望自主工作。然而,即使創業,仍受限於顧客需求。唯有資本市場投資可自主,但需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