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節氣飲食|《秋季養生:秋主「收」,宜養「肺」》

秋三月,養生治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寫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在四季的變化中有「秋收冬藏」的規律,雖然,秋氣主〝燥〞,但是夏末秋初正值雨季、颱風季節,若在秋氣主〝收〞的情況下,濕氣未得排除而收納於體內,冬季便容易產生咳嗽現象。此外,,體虛、氣滯的人也容易濕氣過重

        〝發汗〞、〝通利二便〞、〝養脾胃〞是主要防濕的方法。後背部太陽膀胱經的通暢,是基本養生護陽的方法,保持後背部的暖和,不但可以保養脾胃
,更能增加免疫力、元氣、促進消化功能。

        九月初,「白露」節氣,在台灣本土還未正式進入秋燥。平日選擇一些利濕、健脾的食材,也是袪濕、護脾胃的好方法,例如:冬瓜、蓮子、薏仁、豆類、米飯、玉米、香菇 ...等等。
         但是,初秋時我們曾經介紹過《黃帝內經》裡面談到的珍貴秋季養生原則,仍應開始執行:

中醫秋季保健。《黃帝內經》

        身心放鬆、平和、早睡早起,符合秋「收」的特性,就是養生之道,否則容易造成咳嗽氣逆的現象;另外,如果秋季再傷於濕氣,便容易引起筋脈痿弱的現象。

        肺,是「魄」之處。中醫談:魄是屬於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例如:耳朵的聽覺、眼睛的視覺、皮膚的冷熱痛癢感覺,肢體的動作、嬰孩的吸乳與啼哭... 等等,都屬於魄的範圍,在《類經‧臟象類》便寫道:「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靈樞‧本神》談:「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魄與先天之精息息相關,而藏於肺;又談:「肺藏氣,氣舍魄」,肺氣旺則人體魄健全,動作協調,耳聰目明,感覺靈敏;否則,肺病氣虛魄弱,便容易導致神志病變。肺氣足,則人體皮膚、毛細孔冷熱痛癢... 等功能正常,且潤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Botr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