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前不適合作單邊運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最近有讀者來訊交流,內容的大意是「耳聞有其他活動體系的宗旨是,小朋友需要先發展大肌肉群,因此在小學畢業前(也就是12歲左右)都不會接觸任何需要單邊運動,像是踢足球、打躲避球等等的項目」 想請問對這樣的理念有什麼想法?

這其實乍聽之下,是一個很需要好好思索的問題,為什麼呢?就是有什麼樣的研究或是經驗可以說明,從小就進行大肌肉群、雙邊運動的小孩,長大後在各方面的發展跟成熟(就)都比較好?當然自己不知道不代表沒有相關證據,因此就以累積的概念跟經驗來做回應囉。

首先想要先反問個問題是,生活有沒有需要單邊活動的時候呢?如果你/妳發現日常生活會有這樣的需求(像是單手用餐、書寫、比較誇張的例子就是連看東西也不會同時用兩隻眼睛)而且頻率還蠻高的話,那麼這樣的宗旨到底合不合適?答案應該很容易想得到。

再者是有沒有可能以為是雙邊運動,其實根本就是單邊運動呢?在這邊舉個例子說明吧,如果有看過卡通棒球大聯盟、在海堂高中特訓篇部分,其中的一個特訓項目(?)就是這麼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稍息」你/妳是不是第一時間會認為是雙邊運動呢?但事實上大家一定還是會容易的把重心放在一邊,讓另一邊可以得到比較多休息,然後交互來回著,那麼這樣一個動作到底是雙邊運動還是單邊運動呢?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說到單邊運動的好處,可以說它就是彌補了雙邊運動的缺點,怎麼說呢?當人們以為自己是同時進行一件事是,事實上即便我們有分成左半腦跟右半腦;但肯定還是有比較傾向某一邊處理的比例比較高,而對於身體運作有一些概念,特別是知道有「拮抗肌跟協同肌」的存在,就會知道真正的單邊運動是少之又少。事實上直接搜尋單邊運動(通常是單手或是單腿)可以思考在這些動作裡,是不是真的屬於單邊運動、還是比較傾向於某一邊的運動? 結論:其實絕大部份身體的運作是同時需要很多肌肉跟神經去做出反應,才能完成人們眼裡看起來的姿勢,因此與其糾結這是屬於哪一類的動作型態,不如多放些專注力在動作部分,是否容易受傷?是否能夠更協調?是否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跟工作需求?共勉之 ~~~

avatar-img
19.0K會員
257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曉得在介紹完十六個動作之後,對於評估動作們有沒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呢? 也許你/妳對評估動作的使用有更多的認識,甚至慢慢有感受到這些動作不論是對於日常生活、還是運動項目,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其實評估動作們只是開始,也就是即便越來越精通它們,也不代表一定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至少把基礎打的很紮實。
如果說運動場上最難的一個動作是甚麼?或許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優勢跟專長不同,可以得到各種玲瑯滿目的答案;但如果稍微修改一下,最難做出穩定表現的要素是甚麼?不曉得大家會有哪些想法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可以算是在上一集的內容已經有提到,那就是所謂的「節奏」。
在運動場上什麼樣的能力很必要?相信大家一定會出現體能跟節奏這兩個基本答案。 體能優勢便是所謂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無效的;當然還是會有非常吃技巧的運動項目,只是當有著特別有力的身體時是很難落入下風的。 節奏意味著時機點,每個選手都會有自己喜好的節奏,在自己習慣的節奏就能拿出好的運動表現。
不論是哪一種學派,在運動場上最基本的,往往不是天賦,而是身體素質。一個身體素質不好的運動員,就算有著極高的天賦、看似很好的身體優勢;卻不見得在賽場上有著優秀的表現,因此除了要做肌力訓練、功能性訓練、專項訓練,看似不相干但可以促進全身協調性的訓練,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運動場上的任何項目,絕對都是需要做到「瞄準」這個動作,因為這會讓自己知道,要如何的佈局、與隊友之間的合作、釋放多少的力量,才能將自己或是要投(踢)出去的物品,盡可能準確到達目的地。
已故武打巨星李小龍曾經說過:「把拳練的像腳一樣有力,把腳練的像拳一樣靈活。」簡單一句話把身體的優勢跟劣勢就說明白,而相信這樣的情況也不只是出現在技擊類運動裡,任何只要用到手腳的運動,應該都是有這樣的狀況。
不曉得在介紹完十六個動作之後,對於評估動作們有沒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呢? 也許你/妳對評估動作的使用有更多的認識,甚至慢慢有感受到這些動作不論是對於日常生活、還是運動項目,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其實評估動作們只是開始,也就是即便越來越精通它們,也不代表一定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至少把基礎打的很紮實。
如果說運動場上最難的一個動作是甚麼?或許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優勢跟專長不同,可以得到各種玲瑯滿目的答案;但如果稍微修改一下,最難做出穩定表現的要素是甚麼?不曉得大家會有哪些想法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可以算是在上一集的內容已經有提到,那就是所謂的「節奏」。
在運動場上什麼樣的能力很必要?相信大家一定會出現體能跟節奏這兩個基本答案。 體能優勢便是所謂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無效的;當然還是會有非常吃技巧的運動項目,只是當有著特別有力的身體時是很難落入下風的。 節奏意味著時機點,每個選手都會有自己喜好的節奏,在自己習慣的節奏就能拿出好的運動表現。
不論是哪一種學派,在運動場上最基本的,往往不是天賦,而是身體素質。一個身體素質不好的運動員,就算有著極高的天賦、看似很好的身體優勢;卻不見得在賽場上有著優秀的表現,因此除了要做肌力訓練、功能性訓練、專項訓練,看似不相干但可以促進全身協調性的訓練,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運動場上的任何項目,絕對都是需要做到「瞄準」這個動作,因為這會讓自己知道,要如何的佈局、與隊友之間的合作、釋放多少的力量,才能將自己或是要投(踢)出去的物品,盡可能準確到達目的地。
已故武打巨星李小龍曾經說過:「把拳練的像腳一樣有力,把腳練的像拳一樣靈活。」簡單一句話把身體的優勢跟劣勢就說明白,而相信這樣的情況也不只是出現在技擊類運動裡,任何只要用到手腳的運動,應該都是有這樣的狀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功能性訓練強調多方向和多平面運動,以及核心穩定性和動作模式模擬。此外,功能性訓練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減少受傷風險,增強運動表現。文章討論了功能性訓練的結構和訓練示例。
Thumbnail
對兒童而言,有良性競爭,或有機會和同伴一起玩耍、感受自己為團隊的一份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性格,如毅力、團隊合作精神、運動家精神和生理成熟度等,讓兒童在體育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良性的競賽不但能幫助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益於培養兒童與社會的關係。比賽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練習中學到的技能和戰術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Thumbnail
在運動場上所學到的,是學校、補習班無法教你的,卻是在未來職場及各領域相當關鍵的能力。成績代表著一切嗎?多元能力培養,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Thumbnail
在蒲公英家的早會運動中, 老師們會因應孩子的階段發展,而做些彈性的變化, 像是拍球的次數或是難度, 或是小矮人走路變成蜈蚣走路等等, 讓各階段孩子,都能有效訓練自己的大肌肉動作。 而在運動中除了有個人的大肌肉動作訓練以外, 也加入了不少合作運動的元素。 這禮拜的矇眼走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愛運動,除了沒人陪伴也沒有習慣,更不喜歡運動後全身黏膩的感覺,也認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刻意去運動,直到某天身體拉警報後,醫師中肯的建議,藥物是一時,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才是根本,於是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與養成這個習慣。 反觀先生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他喜歡打羽球、跑步、爬山,打籃球、游泳等舉凡
Thumbnail
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這些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但你知道嗎?學體育的小孩其實更聰明!
Thumbnail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高發育有多方面的好處: 刺激生長激素分泌:運動可促使身體釋放生長激素,這對骨骼和肌肉的發育至關重要,有助於增加身高。 促進骨骼生長: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能夠刺激骨骼的生長,使骨骼更加強壯,進而影響身高的增長。 改善姿勢:運動有助於改善身體姿勢,特別是一些強調伸展和平衡的運動,
Thumbnail
核心訓練重要的是慢跟轉。 慢,是訓練的動作一定要很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會練到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 再來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全都是斜向的,沒有直向,所以動作缺少轉時,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
Thumbnail
已有多年運動經驗的大班孩子,除了平時的早會運動習慣以外, 在廣場上的遊戲也常常會運用一些運動器材來進行活動, 像是呼拉圈、跳繩或是各種球類。而孩子們在運用運動器材的技巧, 也隨著經驗越來越進步;從一開始的需要教導, 到現在可以靈活運用各項器材,都顯現了孩子們的進步。 而最近大家的挑戰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功能性訓練強調多方向和多平面運動,以及核心穩定性和動作模式模擬。此外,功能性訓練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減少受傷風險,增強運動表現。文章討論了功能性訓練的結構和訓練示例。
Thumbnail
對兒童而言,有良性競爭,或有機會和同伴一起玩耍、感受自己為團隊的一份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性格,如毅力、團隊合作精神、運動家精神和生理成熟度等,讓兒童在體育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良性的競賽不但能幫助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益於培養兒童與社會的關係。比賽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練習中學到的技能和戰術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Thumbnail
在運動場上所學到的,是學校、補習班無法教你的,卻是在未來職場及各領域相當關鍵的能力。成績代表著一切嗎?多元能力培養,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Thumbnail
在蒲公英家的早會運動中, 老師們會因應孩子的階段發展,而做些彈性的變化, 像是拍球的次數或是難度, 或是小矮人走路變成蜈蚣走路等等, 讓各階段孩子,都能有效訓練自己的大肌肉動作。 而在運動中除了有個人的大肌肉動作訓練以外, 也加入了不少合作運動的元素。 這禮拜的矇眼走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愛運動,除了沒人陪伴也沒有習慣,更不喜歡運動後全身黏膩的感覺,也認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刻意去運動,直到某天身體拉警報後,醫師中肯的建議,藥物是一時,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才是根本,於是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與養成這個習慣。 反觀先生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他喜歡打羽球、跑步、爬山,打籃球、游泳等舉凡
Thumbnail
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這些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但你知道嗎?學體育的小孩其實更聰明!
Thumbnail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高發育有多方面的好處: 刺激生長激素分泌:運動可促使身體釋放生長激素,這對骨骼和肌肉的發育至關重要,有助於增加身高。 促進骨骼生長: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能夠刺激骨骼的生長,使骨骼更加強壯,進而影響身高的增長。 改善姿勢:運動有助於改善身體姿勢,特別是一些強調伸展和平衡的運動,
Thumbnail
核心訓練重要的是慢跟轉。 慢,是訓練的動作一定要很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會練到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 再來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全都是斜向的,沒有直向,所以動作缺少轉時,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
Thumbnail
已有多年運動經驗的大班孩子,除了平時的早會運動習慣以外, 在廣場上的遊戲也常常會運用一些運動器材來進行活動, 像是呼拉圈、跳繩或是各種球類。而孩子們在運用運動器材的技巧, 也隨著經驗越來越進步;從一開始的需要教導, 到現在可以靈活運用各項器材,都顯現了孩子們的進步。 而最近大家的挑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