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直覺」的敵人:如何避免這三個壞習慣帶來的干擾 (中)

文/林俐(局外人) 諮商心理師

回想起來,我人生中很多重大的決定都跟直覺帶來的訊息有關,近期比較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去年的某個下午,心中突然像是有個人拿著擴音器,對著我吶喊:「繼續開始寫作吧!」,於是我在那個晚上產出了兩篇文章,並且持續這個習慣到現在。

不能說我對自己沒有過任何懷疑,常常重新思考目前文章內容以及寫作對我來說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偶爾也會被焦慮不安侵蝕到睡不著覺,一方面是不信任自己能夠持續,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終究會敗在沒有足夠的才華而失敗放棄。

其實在這一年多的持續產出之前,從多年前我因為失戀(俗爛的理由)太難過而文思泉湧,開始在網路上寫些情感和影視相關的文章獲得不錯的迴響,到後來工作關係(加上失戀後座力結束)轉而投入心理學文章的撰寫,但都沒有堅持多久就放棄了,這樣斷斷續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2020年進入研究所也曾經燃起再次寫作的動力,但繁重的課業直接打趴了這樣的想法。

可是2022年寫作念頭出現時,我可以感覺到有所不同! 因為像是內在湧現一股堅定的力量,純然而清晰地告訴我,接下來我要怎麼做。

繼上篇心理學如何看待「直覺」?揭開內在指引在日常生活中的神秘面紗 (上),提到焦慮和直覺的不同在於,來自我們直覺的內在指引是非常簡單且堅定的,不會帶有任何害怕與自我情緒勒索的成分存在,但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相信直覺給我們的指引?或甚至是無法分辨到底是直覺還是恐懼?

「直覺」消失的原因

擔憂和焦慮佔據大腦

恐懼常常是我們在面對直覺給出的指引時,第一個出現阻隔我們的情緒,我們在面對決定時,總是有很多的憂慮,擔心別人怎麼看、擔心自己做不到,於是思來想去還是算了吧!

當我們被巨量的自我懷疑、負面情緒佔據大腦時,我們會變得動彈不得,很難做出「好」決定(真正長遠來看適合自己的決定),只能轉向安全牌或追求短暫的歡愉,但同時我們也變得消沈跟失去意義,一再的陷入惡性循環中。

忙著接收外界訊息,忘記向內探索

記得全職實習中的某段時間,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事物塞滿,除了實質課業、論文、文章與Podcast剪輯的進度,還包含了巨大的情緒勞動,可說是大腦和心靈都沒有任何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所以我整個人就像是一台機器,每天腦海都是萬馬奔騰,根本沒有心思關注直覺的內在語言。

感官刺激、新鮮事物、人際八卦這些都很有趣,也很容易讓我們沈迷其中,不過也會讓我們離自己的內在越來越遠,被眾多的訊息淹沒腦袋停不下來,成為多巴胺的奴隸。讓我們對自己內心所想要的、我們的熱情和初衷都迷失在花花世界,變得麻木和空虛。

與身體感覺失聯

每天我們都透過身體幫助自己達成各式各樣的任務,卻很容易忽略真的去感受身體帶來的訊號(如:疼痛、僵直、顫抖),我們總是很簡單的將它的反應視為某種疾病,而不是真的去連結身體的感知,更不要說透過覺察、感受同在、調整這一系列的步驟,讓自己能夠身體連上線。很多時候身體的記憶,比起理智來的迅速和準確,更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和下適合自己的決定。

很多人覺得,直覺的相反是理性、是邏輯分析,但對我來說直覺的反面是害怕失敗、自我懷疑。相信我們都有過直覺的答案清晰,卻被自己的害怕說服的經驗,讓直覺重新被扔回潛意識的海洋中。

直覺帶來的訊號堅定但微小,需要透過仔細的覺察與練習來增強。直覺能夠幫助我們跳離既定的框架,擁有更多對生命的創意;能夠幫助我們在危急時刻,作出準確的判斷;更能夠幫助我們朝著內心真正的嚮往前進。下一篇,讓我們來談談,怎麼透過練習,增強直覺,進而在生活中運用它。

按下追蹤,不要錯過囉!
也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讓更多人接觸「直覺」這件事吧!

下篇:「Magic!如何讓直覺成為生活中的最佳幫手!」

-本系列參考資料-

Cesana-Arlotti, N., Téglás, E., & Bonatti, L. L. (2012). The probable and the possible at 12 months: Intuitive reasoning about the uncertain future.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43, 1-25.

Cacioppo, J. T. (2004). Common sense, intuition, and theory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8(2), 114-122.

Tonetto, L. M., & Tamminen, P. (2015).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decision-making when designing for experiences: contribution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oretical Issues in Ergonomics Science, 16(6), 631-642.

👇歡迎追蹤👇看更多精彩內容圖文版
Instagram:林俐(局外人)|諮商心理師|心理專欄作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林俐|諮商心理師|心理學專欄作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