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工作者常犯的錯誤:把提案報告做成了大學報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我聽了幾場跨部門的提案之後,發現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常把工作提案做成了大學報告。

每次報告動輒20-30頁,內容非常豐富,一場會議下來開很久,規劃許多待辦事項。可是辛苦做的報告卻因為無法回應大家提出的問題導致案子被放著或退回,提案成功的機率很低。

我覺得提案報告其實跟大學報告在報告重點、目標、問題意識、計畫、工作分配、態度等幾個面向有根本的差異。

報告是透過提案爭取表現舞台的關鍵

報告是透過提案爭取表現舞台的關鍵

報告的重點

  • 大學報告在意的是頁數,從網路上抓的資料越多越好、自己消化越少越好,最好英文大家都看不懂。
  • 提案報告在意的是精簡,最好5-6頁可以結束,重點是傳達你的問題、解決方法、所需資源、後續行動。

報告的目標

  • 大學報告不在乎任務目標怎麼被完成,公司的目標就是要完成這些事情。
  • 提案報告注重目標的切割,先完成小目標才有辦法完成大目標,完成大目標才有辦法推進下一個階段。

報告的問題意識

  • 大學報告不重視怎麼執行,篇幅的重點都放在這個問題多重要、某某資料說很重要,所以要做。
  • 提案報告重視執行的評估,包括問題的分析以及問題的痛點,搞清楚關鍵問題後才下一步動作。

報告的計畫

  • 大學報告不管團隊現有資源有哪些,因為做報告的時候,腦中只思考怎麼完成這份曠世巨作。
  • 提案報告必須要盤點現有資源,報告前在腦中推演實際的執行狀況可能會碰到那些情形提早因應。

報告的工作分配

  • 大學報告主要在分配部門工作,這個是那個部門負責、那個是這個部門負責,淪為工作分派,但自己的手永遠不會髒。
  • 提案報告規劃職能工作,這個工作需要那些職能的組合才能夠完成,主要是在做任務整合,自己會跳下去一起執行。

報告的態度

  • 大學報告如果被退後會感到失敗,總覺得為什麼別人不配合我,可能需要再增加更多的篇幅。
  • 提案報告如果被退後仍感到挫折,但會不斷思考哪個部分沒有辦法說服人、是不是沒有解決痛點,再重新擬定報告策略或內容。

大學報告是製造別人的問題,提案報告是解決大家的問題。大學報告會議完就結束了,提案報告結束後才要進入正式難題。

當你的提案沒有辦法獲取支持時,可能要先思考你做的是大學報告還是提案報告?

有機會我都會鼓勵規劃專案的同仁上台報告,做報告前先對焦大綱、做完後練習個2-3次,不斷調整修正,訓練提案的技巧。

雖然上台提案的壓力很大,但掌握這幾個差異,是你蛻變成一名專業工作者的關鍵。

avatar-img
127會員
128內容數
HR Lab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於履歷,我得到的收穫遠比我給的多。 當時候我剛從第一份工作休息完畢,準備從社工師轉職到企業擔任人資。當時我想,為什麼我在這個領域已經頗有成果,卻沒有面試機會?後來有幸在職游創辦人韋丞的指點下重新擬定履歷撰寫的策略。履歷還沒完全改完,就收到面試邀約並錄取新工作了。
疫後雖然飯店業、餐飲業、服務業大幅復甦,但卻持續缺工,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或是服務品質低落。企業大部分歸咎給疫情、少子化、科技業的拉力導致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一線人員提供服務,而缺乏從自身的人力資源政策思考。
今天參加了青年職涯發展中心的面試爭霸戰活動,其中一位同學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位同學的學歷非常優秀,然而,她剛出社會時前兩份工作卻都是派遣總務行政工作,這讓我感到困惑不已。我好奇地問她:「想必你這兩份工作都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吧?」 她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受到了很多肯定。」
回想起當時唸社會系時沒想到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只覺得高中對於政治與社會有興趣就選了。有些同學大二就在規劃轉系,想要到比較熱門的科系或是考公職。說真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就糊裡糊塗的,憑著一股對於知識的熱情就唸到社會學碩士。
據說因為缺工的關係,近年來人資領域不僅招募及雇主品牌的人才很夯,懂得薪酬管理人才也很搶手。當然薪酬並非只是薪資結算、勞健加保或是離退管理、所得稅申報,而是涉及如何設計公司薪酬政策,讓公司持續在勞動市場保持競爭力,達到留才的效果。
任何人的意見都可能是致勝關鍵。VUCA時代,企業都必須回頭審視自己的組織體質有沒有辦法走過混沌不明的外在環境,而最重要的關鍵,便是組織中的「人」。
關於履歷,我得到的收穫遠比我給的多。 當時候我剛從第一份工作休息完畢,準備從社工師轉職到企業擔任人資。當時我想,為什麼我在這個領域已經頗有成果,卻沒有面試機會?後來有幸在職游創辦人韋丞的指點下重新擬定履歷撰寫的策略。履歷還沒完全改完,就收到面試邀約並錄取新工作了。
疫後雖然飯店業、餐飲業、服務業大幅復甦,但卻持續缺工,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或是服務品質低落。企業大部分歸咎給疫情、少子化、科技業的拉力導致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一線人員提供服務,而缺乏從自身的人力資源政策思考。
今天參加了青年職涯發展中心的面試爭霸戰活動,其中一位同學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位同學的學歷非常優秀,然而,她剛出社會時前兩份工作卻都是派遣總務行政工作,這讓我感到困惑不已。我好奇地問她:「想必你這兩份工作都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吧?」 她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受到了很多肯定。」
回想起當時唸社會系時沒想到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只覺得高中對於政治與社會有興趣就選了。有些同學大二就在規劃轉系,想要到比較熱門的科系或是考公職。說真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就糊裡糊塗的,憑著一股對於知識的熱情就唸到社會學碩士。
據說因為缺工的關係,近年來人資領域不僅招募及雇主品牌的人才很夯,懂得薪酬管理人才也很搶手。當然薪酬並非只是薪資結算、勞健加保或是離退管理、所得稅申報,而是涉及如何設計公司薪酬政策,讓公司持續在勞動市場保持競爭力,達到留才的效果。
任何人的意見都可能是致勝關鍵。VUCA時代,企業都必須回頭審視自己的組織體質有沒有辦法走過混沌不明的外在環境,而最重要的關鍵,便是組織中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忽視讀者需求,演講內容凌亂、訊息不明確: - 很多學生在進行學術演講時,沒有考慮到聽眾的需求,這樣只會讓內容看起來混亂,聽眾無法抓住重點,最終浪費大家的時間。例如,有些學生的投影片上放了太多文字或不相關的圖片,這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 2. 缺乏系統的簡報製作能力: - 學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在職場上,提案是我們展現能力、爭取機會的重要方式。然而,許多人都曾有過提案被拒絕的經歷。面對提案被拒絕,我們難免會感到沮喪、失望,甚至自我懷疑。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提案會被拒絕呢?是我們的想法不夠好嗎?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夠清晰?其實,提案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忽視讀者需求,演講內容凌亂、訊息不明確: - 很多學生在進行學術演講時,沒有考慮到聽眾的需求,這樣只會讓內容看起來混亂,聽眾無法抓住重點,最終浪費大家的時間。例如,有些學生的投影片上放了太多文字或不相關的圖片,這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 2. 缺乏系統的簡報製作能力: - 學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在職場上,提案是我們展現能力、爭取機會的重要方式。然而,許多人都曾有過提案被拒絕的經歷。面對提案被拒絕,我們難免會感到沮喪、失望,甚至自我懷疑。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提案會被拒絕呢?是我們的想法不夠好嗎?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夠清晰?其實,提案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