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患者生存指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十一、與家人的相處之道

要相信,家人終究是家人,即使他們再怎麼受不了你,時間會讓你曉看清,包容的意義。

我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十分傳統不太會互相傾訴心事的家庭,彼此間不太問候,也就是有些疏離。很小的時候,我就獨自待在家中,當時迫於生計,爸媽讓我在幼兒時期就一個人,這也造成了我對於分離有很大的焦慮。一早父母和哥哥姊姊都要離家時,我心裡會非常的害怕,原先我不知道這對我造成很大的陰影,直到長大後我發現自己無法依賴他人,而且還逼迫自己成為一個非常獨立且要處處照顧他人的成熟個體,再霄裡治療過程中,我才發現這件事不太妙。

當時我的諮商師希望我說說看我依賴他人的經驗,我才知道我沒有這個能力,我無法全心全意地相信身邊的人有辦法接住我,我總是很體貼的為他人想好一切,我害怕麻煩別人。所以在某一天,我覺察到自己很疲累,我再也不想做一個家裡最懂事的孩子,我希望我可以將自己擺在人生的第一位。

所以我決定離開工作一年,這一年剛好是我的孩子小一,我想補償自己的童年,藉由他的童年,讓我經歷一次只要我想,我們就可以彼此陪伴的生活。這一年我不想擔心經濟或別人說些什麼,尤其是我的家人,一直以來,他們總是對我有很多期許,對於我的父母,長時間我也都會給予孝親費,但在這一年我告訴他們,我想做一個全職主婦,所以我無法再對他們有什麼付出,無論金錢或實際陪伴。這一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隨時可以知道我會在他身邊。也因為與原生家庭拉開的距離,讓這段看似無所事事的時光,做了許多我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事。

所以,我所謂的包容,並非單向的,也許身為躁鬱症患者,家人包容我們許多狀況,但其實人與人之間,誰不是在理解中慢慢接納,或許疾病也是提醒我們,是時候告別與家人原有的那一套相處模式,因為那已經傷害我們很長的時間了。把距離拉到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不必再受道德綁架、情緒勒索之苦。


    avatar-img
    174會員
    377內容數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感疾患,它剝奪了生命中許多美好,但也同時在絕望中看見許多人性光輝。想分享自己十多年來用如何藉著一些實用的方式,讓自己感覺好一些,尤其在面對自殺議題時,該如何自處。願患者都能更自在、平靜的面對這場生命風暴,也知道就算生病了,還是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玄玄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十、記得你是個病人 有時候我會很哀怨,過往能做到的一切,如今在鬱期時卻舉步維艱。此時我會拿出重大傷病卡與身心障礙手冊,看著它們,告訴自己,疾病這也是我人生的一部份。
    九、動起來吧 散步是很棒的運動,如果今天天氣不錯,不妨用走路的方式到住家附近辦事。所謂的辦事其實就是繳費、到便利店買個東西或領包裹。如果你害怕出門的噪音,可以戴著耳機。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於聲音異常敏感,尤其是噪音,所以出門我也時常戴著耳機,但要更注意安全就對了。
    八、從可以接觸的群體開始人際關係 從社會對精障者的污名化來看,似乎我們是一群沒有生產力,隨時會攻擊他人並且的有害族族群。但當你看了許多文獻後會明白,精神疾患的暴力行為在研究上其實並沒有較一般人顯著。另外,我們時常是在生活中明顯有社交退縮的狀況,比起傷害他人,我們更容易的是傷害自己。
    七、與攻擊你的人劃清界線 這是生而為人都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能傷害我們的人,通常與我們的感情上有很深的連結,會成為一個情緒疾患者,必定經過了些傷心事,才導致我們成了傷心人。
    六、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意義 人生很難。在我大學時看了余華所寫的《活著》讓我想著人生怎麼可能在經過一連串的苦難後還能活著,像主角那樣。我想那是杜撰的小說,不久後,升大二時我開始接觸心理學,在諮商學派中,存在主義很吸引我,開始是因為Frankl的著作《意義的追尋》
    五、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很奇妙,會在奇怪的時間,給你一些特別的禮物。就像我的人生,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結婚,甚至還有了一個孩子,因為躁鬱症是一個在生物性上遺傳機率很高的疾病,當時醫生告訴我,我的孩子有十分之一的機率會遺傳這個疾病(在另一半沒有躁鬱症的前提下)。 因此在我們交往後,我告訴自己不能隱
    十、記得你是個病人 有時候我會很哀怨,過往能做到的一切,如今在鬱期時卻舉步維艱。此時我會拿出重大傷病卡與身心障礙手冊,看著它們,告訴自己,疾病這也是我人生的一部份。
    九、動起來吧 散步是很棒的運動,如果今天天氣不錯,不妨用走路的方式到住家附近辦事。所謂的辦事其實就是繳費、到便利店買個東西或領包裹。如果你害怕出門的噪音,可以戴著耳機。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於聲音異常敏感,尤其是噪音,所以出門我也時常戴著耳機,但要更注意安全就對了。
    八、從可以接觸的群體開始人際關係 從社會對精障者的污名化來看,似乎我們是一群沒有生產力,隨時會攻擊他人並且的有害族族群。但當你看了許多文獻後會明白,精神疾患的暴力行為在研究上其實並沒有較一般人顯著。另外,我們時常是在生活中明顯有社交退縮的狀況,比起傷害他人,我們更容易的是傷害自己。
    七、與攻擊你的人劃清界線 這是生而為人都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能傷害我們的人,通常與我們的感情上有很深的連結,會成為一個情緒疾患者,必定經過了些傷心事,才導致我們成了傷心人。
    六、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意義 人生很難。在我大學時看了余華所寫的《活著》讓我想著人生怎麼可能在經過一連串的苦難後還能活著,像主角那樣。我想那是杜撰的小說,不久後,升大二時我開始接觸心理學,在諮商學派中,存在主義很吸引我,開始是因為Frankl的著作《意義的追尋》
    五、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很奇妙,會在奇怪的時間,給你一些特別的禮物。就像我的人生,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結婚,甚至還有了一個孩子,因為躁鬱症是一個在生物性上遺傳機率很高的疾病,當時醫生告訴我,我的孩子有十分之一的機率會遺傳這個疾病(在另一半沒有躁鬱症的前提下)。 因此在我們交往後,我告訴自己不能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其實最近生活很充實,但內心一直有種說不出的累。 之前因為“生病”的關係,家人都要一直照顧我陪伴我,但我自己也能感覺得到他們的情緒,還有他們不是我當事人根本無法理解我的那種煩。 因為“生病”的關係,和很多人際關係也散掉了,如此我才能真正得看見自己、陪伴自己。現在我好多了,偶爾會和家人出門,但也就我
    Thumbnail
    你身邊有沒有「情緒化」的朋友或家人呢? 我和我爸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好。 在我眼中,我爸是一個嚴厲且情緒化的人,講話又難聽,經常會把自己的情緒丟到家人身上。 像小時候,如果考試考不好,我爸會對我說:「你不想念書,就給我滾出家,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Thumbnail
    明白 對自己和原生家庭關係這幾年似乎更加膠著,過往自己依循他們所希望樣子成長與生活,前幾年走入找尋自己的路,參加各式療癒、認識自我相關工作坊,發現原來從小到大有好多話、好多情緒都沒有說出口和看見,過往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只是...
    支離破碎 經過了幾次談話,我漸漸能對心理師說點話了,講了一些家庭的事情,確實,哪個家長能接受自己的「優秀」孩子有病呢?我一開始似乎就是抱著家人不會理解的心態來輔導室的吧,結果現在還是發生了,家人完全無法接受,每天我都活在更深的恐懼與悲傷中。 「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你有什麼不滿就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其實最近生活很充實,但內心一直有種說不出的累。 之前因為“生病”的關係,家人都要一直照顧我陪伴我,但我自己也能感覺得到他們的情緒,還有他們不是我當事人根本無法理解我的那種煩。 因為“生病”的關係,和很多人際關係也散掉了,如此我才能真正得看見自己、陪伴自己。現在我好多了,偶爾會和家人出門,但也就我
    Thumbnail
    你身邊有沒有「情緒化」的朋友或家人呢? 我和我爸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好。 在我眼中,我爸是一個嚴厲且情緒化的人,講話又難聽,經常會把自己的情緒丟到家人身上。 像小時候,如果考試考不好,我爸會對我說:「你不想念書,就給我滾出家,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Thumbnail
    明白 對自己和原生家庭關係這幾年似乎更加膠著,過往自己依循他們所希望樣子成長與生活,前幾年走入找尋自己的路,參加各式療癒、認識自我相關工作坊,發現原來從小到大有好多話、好多情緒都沒有說出口和看見,過往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只是...
    支離破碎 經過了幾次談話,我漸漸能對心理師說點話了,講了一些家庭的事情,確實,哪個家長能接受自己的「優秀」孩子有病呢?我一開始似乎就是抱著家人不會理解的心態來輔導室的吧,結果現在還是發生了,家人完全無法接受,每天我都活在更深的恐懼與悲傷中。 「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你有什麼不滿就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