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標題是寫工作,但也可以類推到生活中。
生活中會遇到要對別人提出建議的時刻,工作上更常,校稿、修改都很常見。
我自知能力有限(每個人都能力有限),要怎麼樣在提出建議時對整體有利呢?
這樣講滿空泛的,一般來說提出建議不會是一個問題,很多事情都有更好的空間,都有些微的缺陷,那是不是提出建議就必然有貢獻價值,對整體有加分的效果呢?
情況並非如此。
一般人提出建議的情況是這樣:
看到一個人做一個選擇,覺得他沒有考慮到A面向,因此建議他考慮A面向改做其他選擇。
而實際上,對方也可能考慮過A面向的事情了,只是他連BCDEFG都一同考慮了,最後捨棄對A的顧慮,做出「在你看來」沒有考慮到A面向的選擇。
那現在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你的表達方式不好,「阿要考慮A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不就這樣那樣改就好了,你怎麼聽不懂」,這個情況下會激起鬥爭。
第二種,你的表達還行,對方聽完後很快地理解了你忽略了什麼事情,於是他和你解釋,而他的解釋你聽不聽得懂就看雙方溝通能力的造化。
第三種,類似第二種,但對方聽完後只覺得你的建議不可行,而雖然他心中有複雜的決策機制來得出這個結論,他卻不知道怎麼把這套邏輯解釋出來(擅長做一件事情的人未必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區別在哪),更嚴重的是他完全不能理解你為什麼這樣想,對他來說這時候要捨棄A是理所當然的。
請注意這三種情況的結果都好不到哪去,如果對方非常善於教學的話(或你非常擅於學習的話),那第二種情況是比較好的(以工作整體、團隊來考量);但如果不是如此,這都是在花費對方的時間,根據對方的價值觀不同,也可能是"浪費"他的時間。
所以提出一個建議時,未必總是會加分,你原始顧慮得越少、表達方式越差,就越可能是減分。
就算你真的表達得很恰當,也表示你可能基於無知才提出這些建議,他聽到這個建議還是得"花時間"分析你的建議是否有道理。
有些時候他會立刻想起「啊這以前我考慮過了,所以不這麼做」;
有些則是「欸為什麼啊,我當時怎麼會這麼做」,然後照著修改以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又發現「不對啊,就是這個做法會有問題才不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耗費更多的成本。
這些事情如果頻繁地發生,你的工作對整體而言的效益就是負的,也許你提出的10次建議裡面有1次有加分的效果,但其他9次建議所耗費的成本不值得那1次的加分。
極端一點,有人說你工作上犯了100個錯誤,結果你花了100次檢核的時間去思考這些事情,最後發現只有1個是可以修正的錯誤,這100次檢核的時間全部都是修正這1個錯誤的成本,值得嗎?
尤其有能力檢核這100個建議是否正確的人,很可能是公司裡非常有能力的人,花費他的時間做這件事值得嗎?
所以那該怎麼辦呢?
我就是這麼廢,考慮得不夠多,所以提出了不恰當的建議。
就調整吧?
試著去顧慮得更多,試著去理解別人,對方可能不善於表達,但自己要善於去理解。
凡事多問問其他人的意見,不輕易覺得自己必然是對的。
別人解釋不出來不等於沒有理解或沒有道理。
如果過往的經驗告訴你,你的10個建議有8個會被駁斥,那試著再去濃縮你的建議,也許你再多花5倍的時間思考,你就能想通其中5個建議是錯誤的,因此只提出5個。
漸漸去拿捏這個標準,花費自己的時間去減少浪費別人的時間。
那你多花5倍的時間又值得嗎?這要看你有沒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而定,也許你也沒有餘力花5倍的時間,那你可以再少花一點時間,提出少一點建議。
當然也可能提出建議就是你主要的工作內容,那或許就有必要性。
就算最終我一個月只能提出一個建議,而這個建議確實有效,那這對工作團隊的整體也是加分的。
至於這個加分值不值得留我這個人繼續在這裡工作,那不是我需要去考慮的(X),我做我能力所及的事情,盡可能只做會加分的選擇。
講著講著就想到另一件事,有時候一個人能力太強也是對其他人的負擔,要說這有什麼對錯可言,或許沒有,但實際上就是造成了人們的負擔。
你能力強,做出來的東西品質高,提高了其他人對「這件工作產出品質」的期望,然而其他跟你做同樣工作的人,沒有能力達到你這樣的品質。
這甚至不是薪水高低的問題,你可以因此領較高的薪水,但與那無關。
是其他人的期望的問題,他們不理解你這件工作的困難處,他們只能看到有人做得到(你),有人做不到,他們難以分辨到底是你很厲害才做得到呢?還是其他人太廢才做不到呢?
而人們想別人的時候往往傾向後者--「我想起來覺得不難,那既然也有人做得到,應該就不難吧?」
而一旦人們這樣想,那些已經自覺很盡力,但做不到高標準的人,就會受到批評與責難。
他們確實當下還做不到這個水準,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廢,或是他們懶惰、不用心(當然有些情況是,但不在你這個工作裡的別人也無法分辨),只是現實就是如此。
就像說著「別人家小孩沒怎麼念書都考100分,你怎麼做不到?」一樣,那別人家的小孩可能天資聰穎,普通人怎麼跟他比(X)。
而且這件事情有時還真的沒有答案,到底是其他人不努力嗎?還是這就是一般大多數人的水平?你沒有見識過這個世界,怎麼會知道到底實情如何?
尤其當你在做的事情並沒有廣大的其他人可以參考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了(X)。
又或是沒有明確好壞標準的事情?
例如做一項廣告,有些人做出來結果就效益顯著,有些人做出來就成效不彰,然而在真的發出去以前,又有辦法評估成效嗎?
不是說完全沒有標準,或是沒人能評斷好壞,我認為確實有人能做出這樣的評估,只是我自己可能評估不了。
而這種事情的是非對錯,也很難向人解釋,同樣都做廣告的人可能都未必能釐清各種細節選擇的優劣,不同組別的人就更不可能了。
有人一個月能做出成效普通的廣告,有人一星期能做出成效不錯的廣告,到底前者才是正常發揮,還是後者呢(那就表示前者的人根本在混)?
雖然舉廣告的例子我覺得也算是有很廣大的大眾可以參考了,畢竟廣告業人員很多,平均水平比較好抓?
我的工作的平均水平不知道怎麼抓,編寫教學數學觀念的腳本,似乎沒有什麼廣大的群體在做這件事。
要說的話這件事接近編劇在做的事情,但以他們的水平來衡量又不對,因為這還要加上教學的考量、加上數學的考量(當然也有些編劇會考量的事情我們是不必太過於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