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知道這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想做,寧可自己看著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然後邊焦慮邊追劇。這本書用心理學角度分析拖延,從原因、種類到避免拖延,層層遞進。本書作者是心理醫生,作者將自己的實戰經驗彙整變成這本書,暢銷了35年,現在也有在加州大學開設拖延團體治療課程,被公認是美國治療拖延的權威。
應該沒有人會喜歡拖延,因為拖延就像逃避,或者伴隨著恐懼和焦慮,間接影響你的生心理,讓你更不想面對。
大家可以先想一下最近發生的拖延行為:
❶ 發生了什麼事?
❷ 什麼原因導致拖延?
❸ 你擔心什麼事情?
❹ 拖延讓你的感受如何?
❺ 最後結果如何?
❻ 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舉例:
❶ 我把信用卡費拖過期了
❷ 我覺得自己很忙,還久嘛,不急著先繳
❸ 我不想面對一堆的帳單,感覺很麻煩
❹ 心中懸著一件事情,然後又有隱隱的煩躁感
❺ 最後被銀行扣信用分數
❻ 下次設定信用卡自動扣繳
所以我們可以對拖延的代價略知一二:對外可能失去誠信、損失金錢,對內可能責怪自己、緊張焦慮。作者發現,即使知道這件事情對自己的未來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獲得當下的成就感,就會選擇拖延不做。(可參考《原子習慣》的獎賞)
拖延行為可能是對於不同心理需求的應對策略,所以理解其背後的動機有助於針對性地處理拖延問題,更積極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害怕自己不夠好,更擔心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後,卻還是失敗,而對於可能失敗而產生的挫折跟恐懼,他們選擇了用拖延面對。
我只是不想認真而已啦,我認真起來肯定滿分
覺得要做到成功,就必須付出高額的時間和精力,而如果自己還達不到那樣的條件,不如先拖延一下再說。就像每個人總有一個想要等到萬事俱備再行動的朋友一樣。
等我都準備好了,我就要認真經營YT了
他們擁有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會用拖延的方式主張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以此獲取對人生的掌控權。
媽媽叫我去洗碗。不要阿,我晚點去洗,又不是不洗
他們長期處在不安全感之中,所以用拖延來拉近關係,他們拖延、挖洞給自己跳,就是為了等待有人前來幫助自己。這其實是害怕未知的心理,不願意獨自生存,希望有人可以守護他度過難關。
我不想沒人陪著,這個我不會(攤手),求幫忙
他們希望以保持距離的方式,讓自己處在更加舒服的位置,以此防止他人踏入自己的生活圈,他們一旦被強迫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內心就會開始焦慮,迅速撤退就是他們反射性會想到的辦法,所以他們選擇拖延。
被要求參與團隊專案時,我故意拖延,以避免與同事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時間花哪,成就在哪。讓自己看得到時間都花去哪裡了,我用了幾種顏色:睡覺/雜事/個人身上/工作/家人。
不只可以對過去記錄,也可以對未來預排。我第一次用Google 日曆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介面很棒,可以隨時檢視自己的時間運用成效。
在設定目標時可以用smart法則:明確、可量化、可達成、有願景、有死線。
🌰舉例:
為了想讓自己的生活比較充實(有願景),所以我要讀這本書的第一章(明確、可量化、可達成),幾點到幾點,計時一個小時讀完。(有死線)
將事情的份量縮小到不可思議:要讀書,就至少讀一頁就好;要寫作,至少寫一句話就好。讓自己產生「如果不做會很虧」的這種感覺,也是因為小份量,不容易引起反抗的心理。
🌰舉例:
所以像剛剛講到讀書的例子,也許你很不想看書,但是沒關係,至少看一頁就好,頂多兩三分鐘而已,給自己一個開始。也許開始之後,你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就可以繼續看下去。
我覺得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描述了拖延的五種心態,用心理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會遲遲不想做。我是前兩個都中:有的時候我會害怕失敗,有時想要等萬事俱備再做。
不過,很多時候自己擔心的事情,90%都不會出現,就像量子力學那隻最有名的貓一樣,當我開始做出行為之後,原本可能糾纏的不同可能性會快速崩塌收斂成單一的結果。就像平常想事情有很多可能性沒錯,但是在開始第一步第二步的行動之後,許多原本擔心的可能性就煙消雲散了(快速崩塌)。
所以想太多也沒什麼用,直接做比較實際,真遇到了再說。窩通常會預估花10%時間規劃就可以了,再更久就可能不會做了。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深入剖析了拖延的心理機制,從產生過程、產生原因到克服方法,層層進行解析。作者以心理醫生的身份,將自身的臨床經驗寫成此書。第一部分作者用六個引導問題待我們覺察拖延的存在,第二部分作者深度剖析了拖延背後的五種心態。第三部分提供三種避免拖延的小方法,google日曆時間記帳、明確可達成的目標、易於執行的小份量任務等。為大家不僅在理論上提供深度的介紹,更在實務上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使大家能夠更精準地管理時間,克服拖延,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