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我還沒準備說再見》突然失去摯親,該如何整理哀慟。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封面

《我還沒準備說再見》:突然失去摯愛後,你可以這樣療癒自己。

當事人的痛苦無可言喻,弔唁者簡單一句「節哀順變」沒有實質意義。(譯者序)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提及自從親密的阿公過世後,他再也不勸人「節哀順變」。

由於我的祖父母輩都過世得早,就算相處時間較長的外婆,在我國小畢業時過世,當時我也沒有太多悲傷的感覺。因此,在父親過世前,我不會體會這句話的意義。

父親過世後,才明白,喪親的哀痛是無法節制不痛的。

震驚、不接受、不相信、找戰犯等所有情緒負面情緒都充盈在服喪期間。

外婆過世超過20年,我都還記得她的聲音和模樣。

父親在過世的前一個週末,還開著車前來和我們一起聚餐,即使知道這一年來他的身體狀況不佳,但我們家人仍然無法在第一時間接受溘然離世的事實。

死訊和悲慟同時重力襲來,毫無防備被哀傷侵略的自己,根本無法“節哀”。


治療喪親之痛最大的阻礙,是認為我們不該停留在當下,而應該及早往前邁進與成長。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走出悲傷迷思。很多人總是勸著喪家儘早走出傷痛,不要陷入深沉的悲傷。

然而,一位從小到大認為理所當然存在在我們身邊的親人,他的身影、容貌、聲音、氣息,閉上眼都能清晰感知到。

然而,睜開眼的我,卻要面對“他消失了!”

光是學會接受和相信,整整耗費了1個月,我都不敢承認我學會了。

辦完了告別式,我對時間的感受也突然變得遲鈍,無法積極去應對其他的變化。

我也很喜歡書中說的,走出悲傷的過程並非一直線,而像是在走迷宮

每個人走出迷宮的路徑不同、耗費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也有可能困在死巷裡許久,才能找到另一條接近出口的道路。

最主要的是,同樣也面臨突如其來的“永別”,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認為我不該深陷悲傷太久,也沒有權利認為我應該採取積極手段回到正常生活。



你要有偶爾被悲傷突襲的心理準備

聽聞有喪親經驗網友說,有些人會在處理喪事的當下,沒有過多的情緒,但是,會在日後場景感受到“情緒突襲”帶來的後勁力搞到毫無招架之力。

我也有朋友說,第一、二年是最難受的。我以為只是單純時間沉澱不夠久,久到可以把巨大悲傷帶走。

真實原因是,當逢年過節時,看到家家戶戶都團圓,你的家裡理所當然一直都會在的人,從那年的過年、端午、中秋(國外是聖誕節)起,他理所當然地缺席了,孤獨感更加濃稠。

或是再平凡不過的場景和畫面(舉凡是一起去逛過的商店、一起嚐試過的美食、一起看過的風景……等),會更加深刻感受到物是人非。


死亡結束生命,沒有結束關係。

最後,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即使親人離世了,他依然是我們摯愛的親人。

有很多宗教會勸導家屬,身軀只不過是靈魂的暫宿,親人縱使離去,他的愛仍然隨行,他仍會在天上守護著我們。

即使我沒有宗教信仰,仍然會被這些勸慰觸動。

死亡只是終結他的壽命,卻不會結束他對我們家人的愛。


解構哀傷,是走出悲傷時一再重複在做的功課,也許會是一輩子的作業。

即使從小我們就知道,父母不會陪我們一輩子,遲早都要面臨生離死別,然而,我們都不會有準備好迎接分別之日到來的那天。

無論是用什麼形式(寄託宗教、求助心理諮商等),願我們都能好好地擁抱悲傷的情緒,而不是拒悲傷於千里之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MS. Leona(茹)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