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療遇|無盡交會,無量之網~敘事治療的雙重聆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33

2024-33



雙重聆聽的能力


人與人的工作是神奇的。我跟朋友開玩笑說,我的文筆如果不錯,那有部分是被案主磨練出來的。因為,如果你不深深浸泡到案主的生命故事…你就無法碰觸到他的傷痛,以及 #傷痛背後的力量。


#助人工作就是以自己的心為工具。不斷、不斷地修煉、磨練。


在敘事治療中,這又稱為「雙重聆聽」,不只聽到表層的問題故事,也聽到 #深層的渴望故事(也可稱為深層同理)——後者才是他生命渴望前去的方向,就像 #植物努力從石頭縫隙鑽出來,找到生命之路。


聽完其實會滿累的,因為一層層的覺察和調整很消耗能量,同時要處理自己的深層議題(畢竟助人者也只是凡人)。但終究是值得的… #感謝每一位當事人促進我的生命成長,一起面對人生的挑戰與意義。


/


見證他人的反思與成長~好好重視自己


今天家人聊到三個生活事件,剛好都提醒他去覺察:「懷有較高的處世標準,有好也有壞,需要學習如何調整自己、與人協調」。


他本來問我,這是否也有影響我們的相處?我本來說我想不出來,但後來他自己說,這與「道德標準」也有關…他覺得,那樣的高標準的確帶給自己壓力,也帶給別人壓力


滿好的,借境煉心。 #即使心意是好的,但面對有限的自己、有限的他人與世界…的確需要去磨合那個落差,才能合作共生(參考阿德勒心理學的社會情懷)。


我的感覺滿微妙的…一方面我還是習慣擔任「傾聽同理」的做功德角色;另一方面我感到稍微釋懷,至少他有繼續為自己在努力。畢竟,我無權去置喙他人的人生、甚至無權去表達我有什麼需求或期待…因為在種種複雜的長照壓力下,他已經要爆炸了。無論我說什麼,都只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


敘事治療說要「 #把人和問題分開」,這個精神真的是一種救贖啦~幫助我不要陷入痛苦中。我的體驗是,與助人者相關的「同理/討好特質」,有時真的是世界上最廉價、最貝戈戈的一件事。但我也慢慢能夠體會,假如換到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其體驗應該也是相似的——因為那些被稱讚的特質,比如「孝順、扛起責任、解決問題」特質,這些也可能是一種無盡的消耗、壓榨甚至 #剝削;那也是另一種「討好特質」。


畢竟,從薩提爾模式來看,討好者的「生存模式」就是忽略自己、重視他人與情境。只要犧牲自己就能換大家的開心與肯定,難道這不值得嗎?很多人都覺得值得;或者相信不得不如此。


畢竟人是社會動物,需要歸屬感與安全感。如果無法獲得重要他人的肯定,那代價實在太大、太可怕了。


所以療癒就是從重視自己開始。家人照顧他自己,我也照顧我自己;每個人有自己的步調和方式。


我們在人生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們,無論陌生或熟識,都是無量之網的交織。酸甜苦辣都會遇見…曾經以為過不去的, #還是有機會看見希望…。這已經是值得感謝了。


就如我在〈人都不完美,但可以選擇祝福〉這篇寫的,人生一切都盡量「反求諸己」,這樣會比較輕鬆一點——絕對不是說要自我批判,而是認清事實: #人生唯一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別人。於是願意去練習一種更大的接納,類似經典的寧靜祈禱文:


「請賜我寧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以上,祝福大家~歡迎幫我按讚、留言、轉貼,感謝支持!


PS.這幾天有點懶得寫創作旅程啊…總之就是透過交織的線條,結合生活共時事件,才有這篇無量之網的靈感。


#活動預告

【自我與家庭的蹺蹺板】(2/14線上畫聚,公益30回)

https://reurl.cc/VNYGbR


【原子習慣X新年願景藍圖】(2/17線上公益畫聚)


2024/2/6週二


––


🏳️‍🌈夜希的談心空間🏳️‍🌈

~涵容陰影,常懷希望~


|藝術療遇|牌卡諮詢|催眠陪伴|

|雙性戀真人書|

https://linktr.ee/live_enlight

藝術連結內在與外在世界,協助遇見自己,啟動自我療癒。夜希從2013年開始接觸表達藝術,2021年完成直觀式歷程繪畫專訓,開始分享創作札記。創作沒有真正完成的一刻;它會跟著生命旅程而發展,融入日常生活的靈感與煩惱,直到最後時刻我們才會知道:到此一遊,留下什麼,帶走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不讓內在的陰影出現,他們就只會在你的皮下、在你的心魂中爬來爬去…讓你不得安寧。
你獲得的永遠大於你所付出的;因為唯有這種人與人的溫暖,是無法只靠自己創造的。
你的恐懼大多不是真實的⋯當你願意動起來,資源也隨之運轉~
比起要求他人改變(認為他人應該負責),不如把事件和局勢看成「集體潛意識的進化歷程」。
拓展正向的腦迴路,提醒自己「可以有更好一點的選擇」喔!
如果你不讓內在的陰影出現,他們就只會在你的皮下、在你的心魂中爬來爬去…讓你不得安寧。
你獲得的永遠大於你所付出的;因為唯有這種人與人的溫暖,是無法只靠自己創造的。
你的恐懼大多不是真實的⋯當你願意動起來,資源也隨之運轉~
比起要求他人改變(認為他人應該負責),不如把事件和局勢看成「集體潛意識的進化歷程」。
拓展正向的腦迴路,提醒自己「可以有更好一點的選擇」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果無法說服自己相信希望,就不要用力勉強吧。此刻就是覺得疲累茫然悲傷,那就陪伴自己好好悲傷吧,這也是一種愛;這就是愛了。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即使沒有答案,也只能繼續努力——畢竟所謂的意義,只能從自己的信念與行動去賦予。
你不需要花費生命去討厭誰、去跟誰計較,那很容易卡住;反而是可以跳出來,看看他人其實也很獨特、很自我、很走在他的生命旅程…這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嗎?!
Thumbnail
依照直覺選一張牌卡吧! 請你專注呼吸,思緒放空,去直接感覺,你的選擇。 塔羅師表示她鎖定了「選這張牌的人」而特別製出這三個選項。 因此,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希望能在牌卡中選取你需要的訊息。
Thumbnail
結束課程後,回顧了一下這兩批的學生特質與教學內容。 突然發現我都會依學生的調性不同,以及班級氛圍的狀態,而有所調整。 而我也還在學習,所以想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圖說:台灣文化創意交流協會理事長張羿文(右)看中了陳玟蓉(左)的天賦和潛力,並親自策劃了她的首次個展。 【李婉如/ 報導】藝術家陳玟蓉即將於8月26日至9月3日,在波翼藝術中心(位於台北市建國北路二段3巷37號B1)舉辦名為《遇見・一見》的藝術療癒個展。此次個展將呈現她對中華文化古典水墨畫的獨特融
Thumbnail
老師笑了並回應:「不要急著把自己框架進去一個角色或是工作,你怎麼定義教育呢?也許你會當上某間公司的主管管理下屬,那也是一種教育,也許你會成為母親教導孩子,這也是一種教育啊,不是嗎?」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反思。所以這幅自由創作,沒辦法立刻告訴我適合哪一種工作,但可以帶領我思考我想要工作的元素會是什麼。
Thumbnail
你/妳喜歡看書嗎?又或者說要喜歡看書才能夠好好閱讀嗎?其實如果你/妳是要找一種放鬆&調整心理狀態的方式,那麼不妨可以從閱讀這件事下手看看,畢竟沒有試過怎麼會知道呢? 在這本書裡會分享關於書目療法的相關應用,以及分享有哪些選書的方式?不論是喜歡看書或是想嘗試閱讀方式的你/妳,都歡迎參考看看囉。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果無法說服自己相信希望,就不要用力勉強吧。此刻就是覺得疲累茫然悲傷,那就陪伴自己好好悲傷吧,這也是一種愛;這就是愛了。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即使沒有答案,也只能繼續努力——畢竟所謂的意義,只能從自己的信念與行動去賦予。
你不需要花費生命去討厭誰、去跟誰計較,那很容易卡住;反而是可以跳出來,看看他人其實也很獨特、很自我、很走在他的生命旅程…這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嗎?!
Thumbnail
依照直覺選一張牌卡吧! 請你專注呼吸,思緒放空,去直接感覺,你的選擇。 塔羅師表示她鎖定了「選這張牌的人」而特別製出這三個選項。 因此,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希望能在牌卡中選取你需要的訊息。
Thumbnail
結束課程後,回顧了一下這兩批的學生特質與教學內容。 突然發現我都會依學生的調性不同,以及班級氛圍的狀態,而有所調整。 而我也還在學習,所以想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圖說:台灣文化創意交流協會理事長張羿文(右)看中了陳玟蓉(左)的天賦和潛力,並親自策劃了她的首次個展。 【李婉如/ 報導】藝術家陳玟蓉即將於8月26日至9月3日,在波翼藝術中心(位於台北市建國北路二段3巷37號B1)舉辦名為《遇見・一見》的藝術療癒個展。此次個展將呈現她對中華文化古典水墨畫的獨特融
Thumbnail
老師笑了並回應:「不要急著把自己框架進去一個角色或是工作,你怎麼定義教育呢?也許你會當上某間公司的主管管理下屬,那也是一種教育,也許你會成為母親教導孩子,這也是一種教育啊,不是嗎?」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反思。所以這幅自由創作,沒辦法立刻告訴我適合哪一種工作,但可以帶領我思考我想要工作的元素會是什麼。
Thumbnail
你/妳喜歡看書嗎?又或者說要喜歡看書才能夠好好閱讀嗎?其實如果你/妳是要找一種放鬆&調整心理狀態的方式,那麼不妨可以從閱讀這件事下手看看,畢竟沒有試過怎麼會知道呢? 在這本書裡會分享關於書目療法的相關應用,以及分享有哪些選書的方式?不論是喜歡看書或是想嘗試閱讀方式的你/妳,都歡迎參考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