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叔本華的辯論藝術》談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兩人討論同件事情,過程中意見南轅北轍,但最後對方卻宣稱很高興有相同的觀點,或是對方突然岔出一句與自己立場有關聯話,然後問題就偏離了原先討論的主題。或只要句中有著「應該尊重」、「不隨意」等語詞時,這樣的句子就幾乎都是對的,但其理由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上述這些都是巧妙的運用了辯論技巧以維護自我正確性的藝術。


  本書介紹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1860)提供的辯論38計,重點不在真理,而在獲勝的辯論技巧,38計分別是:1.擴張。2.利用多義詞。3.絕對化。4.迂迴。5.利用假前提。6.隱藏的循環論證。7.讓對手承認的多於必要。8.提出挑釁問題。9.打烏魚戰術。10.惡意操縱。11.歸納對手承認的事實。12.委婉語和粗直語(精緻的循環論證)。13.兩害相權取其輕。14.自我宣稱。15.假動作。16.挑釁。17.吹毛求疵。18.中斷討論。19.將對手的論點一般化(將事實提升至普遍層面)。20.隱匿證據。21.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22.循環論證。23.刺激對手誇大不實。24.利用結果反駁。25.利用反例反駁。26.反轉論證。27.火上加油。28.對旁觀者的論證。29.轉移目標。30.訴諸權威。31.宣稱不懂。32.以遞迴的方式反駁。33.否決實用性。34.針對弱點窮追猛打。35.釜底抽薪。36.空話連篇。37.反駁證明。38.人身攻擊。


  沒看錯,連人身攻擊都出現了,若不能對事那就只好對人,重要的是不擇手段(過程),不管有理無理都要全力捍衛命題內容的正確性(目的)。這裡的正確性不是指客觀真理或是否符合邏輯,正因為真理不可得,而邏輯只處理命題的「形式」,辯論的正確性靠得是辯證法所處理命題的「內容」,即便對方口服心不服,只要獲勝就是正確,誠如霍布斯《公民論》第一章所言:「一切的開心和喜悅,全都是基於有人可以讓我們在相較之下自覺高人一等。」學習辯論的技巧,就是學習獲得開心和喜悅的技巧。


   辯證與詭辯的差異在於,辯證的目的在於占據正確性,而詭辯的目的則在藉由占據正確性以獲得聲望、金錢,彼此的手段相同但目的不同。學習辯證法的好處在於,學會獨立思考,避免落入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在許多人看來是正確的事,我們就說它是正確的。」獨立思考說來容易,但實則困難,當千人諾諾時,如何勇敢的一士之諤諤?有能力思考的只有少數人,可是每個人都想擁有意見、都能表達意見,這時最容易、最舒服的方式就是隨波逐流、相信權威、或比誰的拳頭大、 聲量大就聽誰的。


  世界是「說」出來的,本書應該做為一本教科書,正因為真理不可得,唯一能夠把握的便是感受的真實,而贏得辯論的正確性無疑較輸的一方更有理由、感受更為真實、心服口也服。在辯論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辨別何謂好理由與好結論,從而能夠實踐公民權,參與公共對話、公共政策議題的討論等,學習檢證、提出自我的理由,並盡其所能的說出、捍衛自我理由的正確性。


  例如:「你認為殺人是不好的事情嗎?」「不好」「那你也和我一樣反對死刑」,反對殺人→死刑是以公權力殺人→反對死刑。這樣的推論在邏輯的形式上看似合理,但就辯證的內容而言,我們應該再問,殺人的理由是什麼?以公權力殺人的理由是什麼?很明顯的,兩者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殺人可能是因為一時衝動、忌妒、自衛、謀財、謀色等理由;但公權力的理由則可能是為了伸張正義、平復受害者家屬、加害者無教化可能、政治、殺雞儆猴等理由。辯論的目的是贏得正確性,而理由是正確性的核心,沒有理由(基礎)的反對或贊同某件事,便沒有討論的餘地。當我們都有各自捍衛的理由時,比得便是辯論的藝術(技術)。


  如何培養社會公民一士之諤諤的勇氣?畢竟理智並非一盞不需燃油的明燈,它依靠的是意志與熱情的灌注,除了勇敢地說、培養說理由、問理由的習慣外,我們應該提倡「說真話」運動。因為正確性來自感受的真實,而真話的真必然是更真實的感受。當社會都勇於說真話、說出漂亮的真話時,辯論的贏家將是整個社會。

2019/3/31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本書作者為皮諾主義(Pyrrhonism)的塞克斯圖斯(Sextus empiricus),其理論屬古典懷疑論,認為懷疑主義不是一種可陳述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力」或心理「態度」,我們產生心靈的懸而不決狀態,是為了達到「不被擾亂」或「寧靜(ataraxia)」,因此先將矛盾的苦惱懸擱而不做
  在某大學一場教師會議上,一個天使突然現身跟哲學系的系主任說:「願望三選一,你要智慧、美貌,還是一千萬美金?」   系主任毫不遲疑地選了智慧。   這時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系主任彷彿脫胎換骨,但  他的人仍坐在原地,銳利的眼睛掃過會議桌邊的所有同仁,驚魂未定的其中一個同事開了
  「二十世紀語言學之父」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 de Saussure, 1857-1913)在他去世之後,其學生和同事根據他在1907至1911年間的課堂筆記,於1916年出版了《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被視為是結構主義的起點,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本書作者為皮諾主義(Pyrrhonism)的塞克斯圖斯(Sextus empiricus),其理論屬古典懷疑論,認為懷疑主義不是一種可陳述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力」或心理「態度」,我們產生心靈的懸而不決狀態,是為了達到「不被擾亂」或「寧靜(ataraxia)」,因此先將矛盾的苦惱懸擱而不做
  在某大學一場教師會議上,一個天使突然現身跟哲學系的系主任說:「願望三選一,你要智慧、美貌,還是一千萬美金?」   系主任毫不遲疑地選了智慧。   這時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系主任彷彿脫胎換骨,但  他的人仍坐在原地,銳利的眼睛掃過會議桌邊的所有同仁,驚魂未定的其中一個同事開了
  「二十世紀語言學之父」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 de Saussure, 1857-1913)在他去世之後,其學生和同事根據他在1907至1911年間的課堂筆記,於1916年出版了《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被視為是結構主義的起點,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人生中,遇到不同層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陷入爭辯之中,但是《道德經》卻提醒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他人爭辯。 諸葛亮是個善於辯論的智者,但他卻認為“大辯不辯”。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面對一些人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當與見識廣博的人交流時,透過深入的分析和辯證展示專業知識和思考能力,可以贏得對方的尊重和認同,從而在交流中取得主導權。
Thumbnail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
Thumbnail
誠如此書所説,每個人自小都難免會與各種人爭執,然而我們甚少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讓爭執變成有建設的對話,學習不受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干擾。
Thumbnail
執著是非對錯,並不能為你帶來內在的和平,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觀點, 既然是觀點,就是主觀的, 爭論是非,執著對錯,會讓你失焦,專注在問題與結果,而導致內在的失衡與衝突。
Thumbnail
沒來由的不快,其實沒有誰對誰錯,但我和他都是對世事抱持懷疑的態度的人,以至於每次對話都像是在辯論,互相質疑言語間的質地。雖然說磨合就會妥協些什麼,但其實在某個時間點,我們便稍微放過了彼此,或說放棄了爭執,企圖在過往或未來裡提取一些甜蜜點,哪怕是預支也好。
在人生中,遇到不同層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陷入爭辯之中,但是《道德經》卻提醒我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他人爭辯。 諸葛亮是個善於辯論的智者,但他卻認為“大辯不辯”。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面對一些人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當與見識廣博的人交流時,透過深入的分析和辯證展示專業知識和思考能力,可以贏得對方的尊重和認同,從而在交流中取得主導權。
Thumbnail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
Thumbnail
誠如此書所説,每個人自小都難免會與各種人爭執,然而我們甚少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讓爭執變成有建設的對話,學習不受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干擾。
Thumbnail
執著是非對錯,並不能為你帶來內在的和平,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觀點, 既然是觀點,就是主觀的, 爭論是非,執著對錯,會讓你失焦,專注在問題與結果,而導致內在的失衡與衝突。
Thumbnail
沒來由的不快,其實沒有誰對誰錯,但我和他都是對世事抱持懷疑的態度的人,以至於每次對話都像是在辯論,互相質疑言語間的質地。雖然說磨合就會妥協些什麼,但其實在某個時間點,我們便稍微放過了彼此,或說放棄了爭執,企圖在過往或未來裡提取一些甜蜜點,哪怕是預支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