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心理諮商真的有效嗎?|蛤蟆先生看心理師|心得|EP040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呈現,講述了蛤蟆先生陷入人生低谷的故事。他的朋友們建議他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的幫助。透過諮商,蛤蟆先生逐漸了解了自己的情緒,最終找回真正的自我,過上美好的生活。

書中的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許多生活中就常看到心理學的名詞,像是潛意識、自我審判、情商等等,但是我們在使用時不一定真的了解,所以我們可以看這本書,藉由故事來學習心理學常見概念。


適合給這些人

1. 對心理諮商過程好奇的人

2. 想要透過輕鬆的故事學習心理學的人

3. 想要療癒自己或認識自己的人。



🔵心理諮商都在做什麼

❶為何需要知道

為什麼你需要知道諮商的內容或形式呢?

因為心理諮商的費用通常較高,了解其內容和形式能讓你評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種服務。如果發現不適合自己,可以省下一筆不必要的開支。

同時透過學習基本的諮商技巧,你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讓自己扮演心理師的角色,與自己的內在進行對話,實現初步的自我療癒。


❷心理師會給我建議嗎

讓我們設想一個情境:假設你的朋友最近失戀了,情緒非常低落。你會怎麼做呢?

大多數人會嘗試安慰和開導朋友。常見的建議有兩種:要麼勸她和好,要麼勸她分手。

  • 勸和的講法:也許他有一些苦衷,可能你們兩個人都太衝動了,要不要和緩情緒,再好好溝通?
  • 勸分的講法:他犯這個錯誤根本就不尊重妳,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這不分手是在拯救社會嗎?

但是,不管你提哪一個建議,失戀的朋友常常都不滿意。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感到無奈,因為無論你怎麼說,她都不接受。

這就引出了我們的核心問題:心理師會給你答案嗎?根據上述例子,你會發現,直接給答案往往無濟於事。感情問題通常需要當事人自己想通才能解決,而朋友或家人最有用的支持往往是陪伴,而不是建議。

因此同樣的,心理師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自己找到答案。


❸你有想改變嗎

在心理諮商開始之前,心理師通常會與個案討論,確定對方是否真正有改變的意願。如果你自己不想改變,那麼任何外部的幫助都無法真正起效。

例如,在失戀的情境中,如果當事人不願意走出來,旁人的幫助再多也無濟於事。因此,強烈的改變意願是成功進行心理諮商的關鍵。


蛤蟆:我朋友叫我來,所以我就來諮商了
蒼鷺:所以是誰付錢給我?是誰要改變的?如果不是自己想要改變,那是沒有用的喔


一般可能不熟悉心理諮商的人,可能會覺得諮商就是會有導師來給予指導,但是實際上,心理師會讓咨詢者先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思緒來自何處以及為何而來?接著,在可以清楚的觀察之後,再思考怎麽樣可以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對別人也很好。


🔵深入探索自我與人我

❶三種自我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這些自我狀態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情感和決策過程。

1. 兒童自我:兒童時會看到最單純的情緒:喜怒哀樂,與此同時,兒童會跟兩個力量、智慧遠大於自己的人住在一起,可能就會產生順從性的人格。

2. 父母自我:可能因為從小父母看什麼都不滿意,久而久之,長大後就會發展出批評型的心理。

3. 成人自我:可以理性判斷做出選擇,不會盲目順從別人或過度的自我批判。


❷人生四象限

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兩個問題來深入思考我們的自我狀態和人際關係:

  1. 我是怎麼看自己的?我好嗎?
  2. 我是怎麼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通過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將答案劃分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代表一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和自我狀態:


  1. 我不好,你好
  • 這種狀態的人往往有順從型人格。他們在面對他人時,會委屈自己來滿足別人的需求和要求,常常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 這與兒童自我有所相關。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力量和智慧都遠超自己的父母,往往會發展出順從和依賴的性格,習慣於迎合他人的期望。


  1. 我好,你不好
  • 這種狀態的人具有批判型人格。他們往往自視甚高,把自己放在權威者的位置,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常常感到不滿,要求別人遵循自己的標準和意見。
  • 這與父母自我有所相關。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可能會形成嚴苛的自我批評和對他人的高要求,習慣於批判和指責他人。


  1. 我不好,你不好
  • 這種狀態的人對自己和周圍環境都持消極態度。他們會覺得自己和這個社會都很糟糕,缺乏信任和希望,常常充滿負面情緒和無助感。
  • 這種狀態通常反映出一種全面的否定,既不認同自己也不認同他人,處於一種孤立和絕望的情緒中。


  1. 我好,你也好
  • 這種狀態的人能夠在妥善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與他人保持善意和積極的互動。他們對自己有自信,也對他人抱有信任和尊重,能夠理性地處理人際關係。
  • 這對應的是成人自我。成人自我能夠理性判斷和做出選擇,不會盲目順從他人或過度自我批判,而是以成熟和穩健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通過這樣的四個象限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了解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這不僅有助於自我反思,還能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係,找到更加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這些象限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餘,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從心理覺察到心理平衡

❶ 心理的病識感

覺察其實就是心理層面的病識感。你能夠識別並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知道自己心裡哪裡出了問題。這跟身體不舒服時知道該去看哪科醫生是一樣的道理。當你能夠覺察到問題所在,通常也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就像鼻子不舒服時,你會知道要去看耳鼻喉科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培養覺察能力,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❷ 辨認內心的聲音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很多種聲音和想法,有時這些聲音會彼此衝突,讓我們感到困惑。學會辨認內心的不同聲音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聲音可能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環境的影響或是內心的不同部分。辨認這些聲音,理解它們的來源和意圖,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❸ 心情日記

記錄心情是一種有效練習覺察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你可以每天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來記錄自己的心情狀態:

  1. 評估心情:我現在的心情(感受/情緒)如何?滿分10分,我給幾分?
  • 這有助於你客觀地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


  1. 觀察需求:如果我想要提高分數,我需要什麼或做什麼?
  • 這能幫助你找到改善情緒的方法。


  1. 具體行動:我可以如何達成?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 這讓你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並預先考慮可能的挑戰。


🌰例子:

  • 心情評估:我今天的心情是6分,不好不壞。
  • 觀察需求:如果我想讓分數提高到9分,我可能需要做一些讓我放鬆的活動,比如追影集或進行運動。
  • 具體行動:我可以在今天下班後去附近的公園慢跑,跑完後再回家追影集。如果天氣不好,我就直接回家放鬆,追我喜歡的劇。


通過這樣的心情日記,你能逐漸形成一種自我覺察和自我調節的習慣。每次記錄都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照顧自己,最終提升你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學會覺察內心的聲音,記錄和分析自己的情緒變化,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重要步驟。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還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游刃有餘。透過不斷練習和反思,我們可以達到更高的自我覺知和內心平衡。



🟡個人心得

當我在讀這本書的前幾章的時候,我看到心理諮商師講解兒童自我的時候,我以為他要講:「你現在的問題都是因為童年的陰影造成」然後就沒了,我是不太認同這種論點:因為我覺得如果現在的狀況,都是以前的問題導致的,那我現在能夠做什麼?總是要講點我現在能夠做的,不然這有什麼意義?我又不能選擇我的童年。


可是讀到後面,我看到一種新的切入點:作者表示:


兒童時期的情緒是比較純粹、天然、直接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兒童時期看到自己最原始面對這些問題時,情緒是如何展現的。而在長大之後,只不過是把原始的情緒買埋到更深層裡面,所以不是把現在的不順利歸咎於童年的陰影,然後結束。而是觀察從童年時期如何展現自己的情緒,然後去探究現在的自我如果遇到同性質問題時,內心深處的情緒是怎樣的,雖然童年跟現在的心智一定不一樣,但是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總結

首先,我們介紹了了解心理諮商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性,強調心理師並非提供直接答案,而是引導個案自我覺察和改變。

接著,介紹了自我狀態的三種類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以及人生四象限的概念,幫助大家理解自身人格特質和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最後,文章強調了心理覺察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透過辨認內心聲音、記錄心情日記等方式,提升自我覺察能力,進而達到心理平衡和自我成長。

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進行自我覺察和改變。每一步的努力,無論多麼微小,都是朝著更好的自我邁進的腳步。學會辨認內心的聲音,記錄心情日記,這些都是幫助你更好了解自己和提升自我覺察的有效方法。每次與自己對話,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相信自己,堅持下去,你一定會在這條路上看到更多美好的風景,達到心靈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


🌐延伸閱讀

  1. 人間遊戲、人間腳本
  2. 過度努力
  3.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