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上):「否定心理創傷」是一種邏輯語言的暴力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讀過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的人應該都對書中哲學家「否定心理創傷」的論點不陌生。對我來說,這個論點是難以接受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它是反直覺和經驗的,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反」的背後,代表了一種邏輯語言才能夠認識世界之形上學觀點,導致間接否定了那些無法被科學和邏輯語言所描繪的肉身經驗。無法說的不代表不存在,無法說其實是說不出來,恰好暴露出科學和邏輯語言有其侷限,且它就來自於本身的框架。

raw-image


  讓我們先回到最一開始,哲學家對前來拜訪的年輕人提出自己的觀點:(一)人人都可以改變、(二)世界無比單純、(三)人人都可以幸福。而這三點年輕人都不能接受,於是與哲學家展開好幾夜的論辯。年輕人反駁的大意是說:(一)我的過去創造現在的我,而人不可能改變過去事實,那麼人是不可能改變的。(二)世界是複雜的,有戰爭有飢荒,有各式各樣的事發生,說世界是單純的是否過於天真,不知民間疾苦?(三)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能決定的,比如出身在戰爭的國家、出身在貧困的家庭,這樣的人連溫飽都很難,怎麼還能說他可以過得幸福?

  針對第一點「人人都可以改變」,年輕人舉例到自己有一位朋友因為心理創傷而無法出門,要如何解釋他可以改變?哲學家採取目的論立場,首先,「心理創傷」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它是為我們主觀賦予的對過去經驗理解的綜合結果。而我們之所以對過去經驗賦予「心理創傷」的意義,是因為此意義對現在的我們而言是有用的。簡言之,我們是在現在,朝向某個目的來解釋過去的,事實上心理創傷並不存在,這表現在我們能夠透過改寫過去經驗的意義,來推翻這個創傷。哲學家以阿德勒的目的論,企圖擺脫因果論而導致的悲觀傾向宿命論,從而要求我們對自己帶有個人目的性的行動負責。

  年輕人並未馬上同意這個說法,繼續舉出反例。有一次自己因為被咖啡潑到而發脾氣,這是無法控制的,又怎麼能說生氣是為了別的目的?哲學家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情緒其實是很好的應對世界的工具,情緒是我們能夠覺察和控制的。發脾氣是因為你選擇以此應對,雖然不是再三反思的結果,但同樣是朝向某個目的的行動(可能是希望對方道歉,給予賠償)。


  順著這個思路走,我們會得到人人都可以改變的結論,只要我們釐清自己的目的、修改目的,便能透過對過去的重新詮釋來改變自己。單就哲學家目的論的結果來看,似乎能與現實應證,在實踐上,也有相關的敘事治療方法。


  這個推論其實是非常可疑的。目的論雖然在邏輯上說的通,但事實上是無法驗證的形上學假說。在被咖啡潑到的例子裡,就連我們自己也不能確信自己的目的。即便在結果看來能與現實呼應,也不代表我們應該要如此理性地理解自己的行動,或者應該說,我們只能用邏輯推論來理解自己的肉身經驗嗎?早在聽聞目的論之前,我們就有一套--更自然的--認識自己心理創傷的方法,相較之下使用邏輯語言的目的論,才更像是我們主觀賦予的不存在的東西。

  會不會目的論其實是一套科學和邏輯語言的暴力框架,它們把自己當作認識世界的唯一標準。科學、理性、邏輯在制定好理解世界的規則後,把世界塞進其中,反過來要求我們只能看到這樣的世界。世界那外溢出來無法被框住的肉身,我們把它切割,一勞永逸的說「那不存在」。

  這套語言是暴力的。哲學家的目的論只有告訴我們這說的通,就要我們相信,彷彿以現代、理性的大板,把我們塞進科學概念建構起來的形上學天國。我們被這套語言規訓和遮蔽,避免去看去聽那些「不科學、反邏輯、不理性」的事物。

  

  心理創傷是存在的,只要我們可言可說,就是可被我們召喚和存在的。事實是我們明明就聽過他人如何鉅細靡遺地描繪自己的心理創傷,說它不存在是荒誕的否定。心理創傷如何深刻在我們的肉身經驗裡,說它不存在也是荒謬的拒絕我們自己的肉身。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心理創傷?下一次我們要討論目的論和因果論的時間觀,說明兩者背後相互對稱的錯誤預設。藉此引入多面向的時間觀,讓心理創傷或是過去的肉身經驗能夠重心與個人歷史的中心關連起來,給予它應有的位置和面貌,才能夠進一步訴說和討論,並且賦予此刻意義、開創新的未來。




【延伸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下):否定「否定心理創傷」之後的肉身經驗理解

永續,從他者的倫理學開始(一):動物有沒有臉?

溝通不需要一種捷徑式的技巧

avatar-img
16會員
73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女子簡阿貞 的其他內容
  最近Netflix上架了喬登皮爾的第三部電影《不》(Nope),既然是喬登皮爾,可以想見作品裡精心放置了許多細節彩蛋、各種隱喻,用以諷刺時事或串連劇情。人類如何面對不可名狀的生命。或許可以藉由對當代媒體的思考,來凸顯攝獵恐怖生物時夾雜的機會主義心態以及當下面對肉體破壞恐懼所產生的拒絕,Nope。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愛國主旋律,真正的愛國它沒有一個什麼特定的含意,真正的愛國,它很泛泛。--小趙/趙昶通
  最近接觸了一些商管類書籍和課程,說到底似乎都沒什麼太大收穫或得到什麼新知。大部分都只是換個方式再說一次人們普遍認同的事情,像是對工作要有熱情,從中找到意義,或是對人生要有規劃,發揮出個人價值等等。舉一些經驗案例,說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話。
  有別於〈我愛黑眼珠〉裡直面處境、勇敢做出選擇的李龍第,〈僵局〉裡的主角鍾選擇「迴避」。這樣的選擇有什麼問題?這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本文分別就「空間」、「時間」和「人間」切入,闡釋作品中的主角鍾如何困於空間、時間與世俗的人間,以致迴避了大任務後,不得不著面對人生的僵局。
  轉念一想這樣或許也好,就來寫「儘管有點模糊,有點距離,但依舊想說點什麼跟這部電影有關的」是為什麼,來寫這部電影對我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樣一想突然輕鬆許多,不必爬梳早已記不得的細節,而能宏觀地來看時隔九個月,這部電影於個人的觀後座力。
  小說〈結婚〉(1968)於一九八八年改編電視劇,無疑加速了「七等生」的傳播力。七等生以一貫的冷峻筆調描繪人物,在晦暗沉重的氛圍中疊加各種細節,形塑出曾美霞的鮮明性格及其轉變。筆者企圖結合小說描述和電視劇畫面表現,分別以「摩登」、「結婚」和「死亡」來看曾美霞的轉變、態度和行動。
  最近Netflix上架了喬登皮爾的第三部電影《不》(Nope),既然是喬登皮爾,可以想見作品裡精心放置了許多細節彩蛋、各種隱喻,用以諷刺時事或串連劇情。人類如何面對不可名狀的生命。或許可以藉由對當代媒體的思考,來凸顯攝獵恐怖生物時夾雜的機會主義心態以及當下面對肉體破壞恐懼所產生的拒絕,Nope。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愛國主旋律,真正的愛國它沒有一個什麼特定的含意,真正的愛國,它很泛泛。--小趙/趙昶通
  最近接觸了一些商管類書籍和課程,說到底似乎都沒什麼太大收穫或得到什麼新知。大部分都只是換個方式再說一次人們普遍認同的事情,像是對工作要有熱情,從中找到意義,或是對人生要有規劃,發揮出個人價值等等。舉一些經驗案例,說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話。
  有別於〈我愛黑眼珠〉裡直面處境、勇敢做出選擇的李龍第,〈僵局〉裡的主角鍾選擇「迴避」。這樣的選擇有什麼問題?這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本文分別就「空間」、「時間」和「人間」切入,闡釋作品中的主角鍾如何困於空間、時間與世俗的人間,以致迴避了大任務後,不得不著面對人生的僵局。
  轉念一想這樣或許也好,就來寫「儘管有點模糊,有點距離,但依舊想說點什麼跟這部電影有關的」是為什麼,來寫這部電影對我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樣一想突然輕鬆許多,不必爬梳早已記不得的細節,而能宏觀地來看時隔九個月,這部電影於個人的觀後座力。
  小說〈結婚〉(1968)於一九八八年改編電視劇,無疑加速了「七等生」的傳播力。七等生以一貫的冷峻筆調描繪人物,在晦暗沉重的氛圍中疊加各種細節,形塑出曾美霞的鮮明性格及其轉變。筆者企圖結合小說描述和電視劇畫面表現,分別以「摩登」、「結婚」和「死亡」來看曾美霞的轉變、態度和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書名 :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 岸見一郎、古賀使健 翻譯 : 葉小燕 內容 : 這本算是常居銷售排行的一本書,通常如此的書我都沒太多興趣,覺得一定又是不食人間的心靈雞湯類書,或是那種大談過往創傷後,一樣給一堆只適用部分階級的教養建議的書。這是因為朋友的讀書會邀約下才開始的閱讀,光是第一彰的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遇到觀點不同的人實在沒必要一直去爭論什麼,所以起初就抱著輕鬆的心情讀這本書,沒想到內容蠻燒腦。作者算是很擅長運用理性跟邏輯來推翻不同立場的人,偏偏遇到的對象都很容易被激怒,導致失去自己堅持的立場,不敵作者的反攻。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Thumbnail
書名 :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 岸見一郎、古賀使健 翻譯 : 葉小燕 內容 : 這本算是常居銷售排行的一本書,通常如此的書我都沒太多興趣,覺得一定又是不食人間的心靈雞湯類書,或是那種大談過往創傷後,一樣給一堆只適用部分階級的教養建議的書。這是因為朋友的讀書會邀約下才開始的閱讀,光是第一彰的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遇到觀點不同的人實在沒必要一直去爭論什麼,所以起初就抱著輕鬆的心情讀這本書,沒想到內容蠻燒腦。作者算是很擅長運用理性跟邏輯來推翻不同立場的人,偏偏遇到的對象都很容易被激怒,導致失去自己堅持的立場,不敵作者的反攻。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