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入生活的戰爭:烏克蘭家暴問題與影響人格的意識形態傷痕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滲入生活的戰爭:烏克蘭家暴問題與影響人格的意識形態傷痕〉2023-08-22


  烏俄戰爭還沒結束。疫情還沒結束、世界的通膨與經濟危機也還沒結束。這些給予人傷害和痛苦的災難早已不是一個短暫時間內的事件,它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處於台灣的我們相對幸運,除了沒有直接受到戰火的衝擊、疫情的死亡人數和對社會造成的傷害也比許多國家來得輕微一些。但處於烏克蘭、俄羅斯與週邊地區的人的生活已經完全改變,這並不只是在說可能奪走人性命的砲火,還包含了更多滲入生活、乃至於滲入心智,影響人格的戰爭氛圍與數十年內的後遺症。



  戰爭狀態中的人與日常狀態中的人截然不同。在日常裡,即便憤世嫉俗或悲痛欲絕、再怎麼被憤怒、恨意或絕望所攫獲,人們也並不容易被激發起敵意式的、致命的攻擊行為。即便是思惟方式已經與主流社會完全脫節的鄭捷,也需要經過多年的演練、籌備,才可能在一個他設想過的情境中行使那些極端的傷害行為。


  在每一起無差別攻擊後,雖然於事無補,但總是沒辦法不去想的事情是,在這麼多年裡面,一定有無數的機會有人可以去讓那些最後做出極端傷害行為的人不走向落實其計劃的這一步。但我們對身邊的人的關心還遠遠不夠,尤其我們如今的社會,似乎愈來愈習慣人與人彼此冷漠相待。


  可是另一方面,戰場上的人們被要求每一天做出那些殘暴的行為,被要求去將對面的人類視為應當被屠宰的敵對者。「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與關心不僅僅是不復存在,甚至是對準確執行攻擊指令的一種需要避免的妨礙。而這種與過往對人的理解截然不同的轉變,在離開戰場之後,很可能無法再次轉換回來。



  當我們談論PTSD時,人們立即會想到的便是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在生理上,我們能觀察到這些難以回歸日常生活的人,其腎上腺素分泌與杏仁核反應都比常人更顯著。在行為上,焦躁易怒、暴力傾向、神經緊繃更是不時地會造成本人與周遭親人的壓力與痛苦。


  當部分烏克蘭逃亡居民與士兵返國之後,2023年上半年(截至5月)光是登記在案的家暴案例就已經比22年同期增加51%,比過去案例數最多的一年--許多人因疫情焦慮地被封鎖在家的2020--還要高出三分之一。同時,戰爭爆發後的家暴受害者所面臨的處境將更加嚴峻。無論是心理上或是經濟上,這些受害者比過去更難有機會離開加害者。同時,國家在社會福利方面的經費與用以安置家暴受害者的空間也都有很大一部分被撥往戰爭相關的用途。


  烏克蘭政府的性別政策專員Kateryna Levchenko指出,2021年的性別暴力防治預算有約1000萬歐元,但在2023年已降至不到一半的420萬歐元。作為家園遭到侵略的一方,這或許是無可奈何的。但同時也再次彰顯了當前仍以女性居多的家暴受害者之處境,對比於戰爭這樣的「國家大事」,仍舊相對不被重視。而在最需要共同體團結一心的時刻,當面對的是一名從戰場上回來的「英雄」時,去指責他的家暴行為,也成了人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生化武器與核武器之所以被視為絕對不能使用的反人類武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武器的無差別性、以及其長遠與不可逆的毀滅性後果。然而,除了這些可見的死亡、病變與對土地的耗損之外。自古的一切戰爭都就其本身地帶來種種無差別與長遠的毀滅性後果。一戰後德國的壓抑氛圍催生了納粹的崛起、美國為首的「西方」對阿拉伯世界與「東方」國家的剝削、排擠與壓迫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暴力反擊與長期的意識形態對抗。


  戰爭在人民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也為日後的再次戰爭埋下伏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想要相信大規模武力衝突不會再發生。但世界各處,從韓戰、越戰、印巴戰爭,到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無數我們並不那麼熟悉的戰爭,卻不曾停止下來。而即便是我們所處的,沒有直接武力衝突的國家與地區,那些強硬的、威脅式的意識形態衝突與文化對立也時時刻刻壟罩著我們的生活。


  在這樣的世界裡面,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去反對戰爭、反對暴力、反對人與人之間的不尊重行為。去在那些最細緻的、生活裡的片段裡面,意識到那些會造成彼此更多傷害的傷痕與痛苦,去在此之上尋求改變。一味地將自己活在過去的衝突、對立與痛苦之中,往往讓我們更難把握住本來或許可以帶來幸福與改變的新的生活機遇。無論是對當事人,還是身邊的人,這都會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將傷痛完全撫平很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但卻永遠值得我們去做。




延伸閱讀:

〈Drones:彷彿不在面前的戰爭〉

〈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霍布斯論自然狀態〉

〈自由、愛與希望--以艾連為核心聊聊《進擊的巨人》〉

〈「魔族是不可溝通的」〉

〈大災變:末日追求與災後思考〉

〈《記憶與救贖》讀書會(一):
種族滅絕與大屠殺在歷史理性中的不可能(不可以)〉

avatar-img
84會員
73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想要像面對其他人的時候那樣,詢問這名孩子「你覺得怎麼和你說明『你打擾到其他人』」時,他困難於說出那個「我比較希望別人怎麼對我」的答案。這很可能是因為過去他沒有太多機會練習與思考該如何回答這類問題,同時,他過去接收到的指示也很可能不是這個方向。
  同時,在這樣的「短影音」文化中,人們學會了一種短促的、隨看隨丟的思考方式。不僅僅是孩童或青少年,整個世界的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用影音、且是篇幅更短、感官刺激更極端的方式來接收資訊。那一方面是基於娛樂的理由、另一方面也關於社會對效率的高度評價。
  那裡包含的是聲光效果的誘惑、史金納式行為制約的誘惑,但決定性的因素是「我看到他『出貨』好像很開心、而且所有人會興奮地圍著他」。在外面玩樂不像家裡,不再有爸爸媽媽關注你每一次的一舉一動,如果你想要被關注,你發現必須靠自己努力去爭取。
  就像「心遠地自偏」,一種「積極的寧靜」被你落實。那些間歇的巨大聲響被轉化為一種類似於白噪音的「彩虹噪音」。那是世界的活力,是充滿畫面的彈幕。從這些「攻擊」的間隙之間穿越並不事件容易的事,但依然可能做到。這使得空間得以解放,讓我們得到更多自由的可能性。
  雖然「訴諸人身」並不總是包含惡意,卻依然會破壞討論、依然可能對受話者造成傷害。而且,由於其發生狀況非常普遍,甚至不時會出現在親朋好友的談話中。因此,如果不及時指認出來的話,會造成的危害可能不見得比那些有惡意的言論來得小。
  歷史也是如此。人們誤以為存在有某種理想的「客觀歷史」,相信歷史是按照時間序來排列,甚至在此基礎上賦予一種進步論的解釋。然而,即便是最自認中立的史學視角,它終究是將(無論文字或非文字的)史料篩選並排列在一段「尚未被書寫過的歷史脈絡」當中,任何人無可避免地是用「某種星陣」去把握它們。
  當我們想要像面對其他人的時候那樣,詢問這名孩子「你覺得怎麼和你說明『你打擾到其他人』」時,他困難於說出那個「我比較希望別人怎麼對我」的答案。這很可能是因為過去他沒有太多機會練習與思考該如何回答這類問題,同時,他過去接收到的指示也很可能不是這個方向。
  同時,在這樣的「短影音」文化中,人們學會了一種短促的、隨看隨丟的思考方式。不僅僅是孩童或青少年,整個世界的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用影音、且是篇幅更短、感官刺激更極端的方式來接收資訊。那一方面是基於娛樂的理由、另一方面也關於社會對效率的高度評價。
  那裡包含的是聲光效果的誘惑、史金納式行為制約的誘惑,但決定性的因素是「我看到他『出貨』好像很開心、而且所有人會興奮地圍著他」。在外面玩樂不像家裡,不再有爸爸媽媽關注你每一次的一舉一動,如果你想要被關注,你發現必須靠自己努力去爭取。
  就像「心遠地自偏」,一種「積極的寧靜」被你落實。那些間歇的巨大聲響被轉化為一種類似於白噪音的「彩虹噪音」。那是世界的活力,是充滿畫面的彈幕。從這些「攻擊」的間隙之間穿越並不事件容易的事,但依然可能做到。這使得空間得以解放,讓我們得到更多自由的可能性。
  雖然「訴諸人身」並不總是包含惡意,卻依然會破壞討論、依然可能對受話者造成傷害。而且,由於其發生狀況非常普遍,甚至不時會出現在親朋好友的談話中。因此,如果不及時指認出來的話,會造成的危害可能不見得比那些有惡意的言論來得小。
  歷史也是如此。人們誤以為存在有某種理想的「客觀歷史」,相信歷史是按照時間序來排列,甚至在此基礎上賦予一種進步論的解釋。然而,即便是最自認中立的史學視角,它終究是將(無論文字或非文字的)史料篩選並排列在一段「尚未被書寫過的歷史脈絡」當中,任何人無可避免地是用「某種星陣」去把握它們。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世人皆知,戰爭一爆發,受害最大的就是平民,不單要承當遭武器殺死的風險,更面臨因破壞、封鎖導致的生存與生活上的困頓。遠者歷史記載斑斑可考,近者且看目前尚未結束的烏-俄戰爭和以-哈戰爭:俄羅斯三不五時射無人機、飛彈炸烏克蘭的住宅、醫院、市場、學校等平民設施,聯合國報告已有超過10700平民喪命;而以色列
Thumbnail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頑強抵抗,面對大國入侵積極捍衛自己的主權。 兩岸關係與中烏關係極為相似。大國皆欲透過各種方式統一小國。中國雖然目前沒有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也透過文攻武
Thumbnail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人好像不太關心俄烏衝突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些經歷是如此痛苦而深刻,以至於我們無法忘懷,家暴就是其中之一。家暴是一種對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傷害的行為,它不僅是身體上的暴力,更是心靈上的創傷。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深刻體會到了家暴的可怕和痛苦,也明白了如何走出這片黑暗。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双方士兵尤其是俄罗斯的士兵,他们是如何对待乌克兰战俘的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冲突持续已久,双方前段时间刚刚交换了一批战俘。俄罗斯的战俘营受到国际组织的监控,到处都有摄像头,想要滥用武力自然是不现实的。战俘营
Thumbnail
烏克蘭當局自2022年2月全面入侵以來,已確認有超過19,000名烏克蘭兒童被遣送至俄羅斯。據烏克蘭國家數據庫《戰爭兒童》顯示,目前僅有387名兒童被帶回烏克蘭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
Thumbnail
【烏俄交換戰俘】 烏克蘭和俄羅斯開戰近兩年,雙方宣布交換近500名戰俘,這也是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將屆兩年,雖然成功擋下直逼基輔的俄軍並且沒收了普丁在東北部與南部的戰果,但是去年夏天烏克蘭宣稱的反攻沒能獲得具體進展。隨著戰事延長,一個可預期的難題逐漸浮上檯面:人力資源。
Thumbnail
戰爭是殘酷的,雙方開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沒有憐憫2字存在的空間
Thumbnail
世人皆知,戰爭一爆發,受害最大的就是平民,不單要承當遭武器殺死的風險,更面臨因破壞、封鎖導致的生存與生活上的困頓。遠者歷史記載斑斑可考,近者且看目前尚未結束的烏-俄戰爭和以-哈戰爭:俄羅斯三不五時射無人機、飛彈炸烏克蘭的住宅、醫院、市場、學校等平民設施,聯合國報告已有超過10700平民喪命;而以色列
Thumbnail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頑強抵抗,面對大國入侵積極捍衛自己的主權。 兩岸關係與中烏關係極為相似。大國皆欲透過各種方式統一小國。中國雖然目前沒有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也透過文攻武
Thumbnail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人好像不太關心俄烏衝突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些經歷是如此痛苦而深刻,以至於我們無法忘懷,家暴就是其中之一。家暴是一種對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傷害的行為,它不僅是身體上的暴力,更是心靈上的創傷。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深刻體會到了家暴的可怕和痛苦,也明白了如何走出這片黑暗。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双方士兵尤其是俄罗斯的士兵,他们是如何对待乌克兰战俘的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冲突持续已久,双方前段时间刚刚交换了一批战俘。俄罗斯的战俘营受到国际组织的监控,到处都有摄像头,想要滥用武力自然是不现实的。战俘营
Thumbnail
烏克蘭當局自2022年2月全面入侵以來,已確認有超過19,000名烏克蘭兒童被遣送至俄羅斯。據烏克蘭國家數據庫《戰爭兒童》顯示,目前僅有387名兒童被帶回烏克蘭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
Thumbnail
【烏俄交換戰俘】 烏克蘭和俄羅斯開戰近兩年,雙方宣布交換近500名戰俘,這也是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將屆兩年,雖然成功擋下直逼基輔的俄軍並且沒收了普丁在東北部與南部的戰果,但是去年夏天烏克蘭宣稱的反攻沒能獲得具體進展。隨著戰事延長,一個可預期的難題逐漸浮上檯面:人力資源。
Thumbnail
戰爭是殘酷的,雙方開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沒有憐憫2字存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