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玩卡牌有什麼用?」

〈「玩卡牌有什麼用?」〉2023-09-06


  「寶可夢世界錦標賽2023」於八月中落幕。來自台灣的牌手顏紹同在決賽上2:0擊敗對手,獲得本次卡牌遊戲Junior組的冠軍。在巴哈姆特論壇或各類寶可夢與遊戲的討論區上,我們能看到來自許多網友的恭喜與祝福。但在其他非遊戲社群的新聞下,我們依然會看到許多令人不舒服的酸言酸語:


  「玩這個有什麼用」、「還不是花父母的錢買卡片」、「浪費時間,不如去讀書」、「以後公司面試誰在乎你拿過寶可夢冠軍」……,彷彿這些人隨時都在做一些「有用的」、「把握時間的」、「節省的」、「有利於職涯發展的」事。


  雖然每個人(包括那些空虛酸民的貧乏潛意識)都知道,在新聞下留這些言的這個行為就已經說明了他們並不知道如何利用時間,也沒有能力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但我們還是可以審視一下,這些他們掛在嘴邊的批評,意味著怎樣的價值觀。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多數人並不樂意自己的生活被成績所完全定義,也不會想要自己成為一個人生裡只有工作賺錢的人。然而,就像許多曾經不想要當兵,卻在當過兵之後開始不停吹噓與美化當兵經驗的人一樣。他們將這種「我逃不掉,所以你們也別想逃」的負面想法套上了「公平」或「現實」的外衣,去將兵役時間較短或服替代役的人說成「不是真男人」來讓自己本來不喜歡的經歷轉化為一種榮譽的勳章。


  於是,一但脫離了孩童與學生時期,有著這樣想法的人便轉過來加入那些去要求孩子只能讀書和做「有用的事」的陣營,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在這樣有所偏移的思考中,他們難以直視那些花時間玩遊戲的人而沒有受到父母與社會譴責的人,甚至進一步要求自己仇視那些玩得好的人,好讓從來沒能獲得這種自由、更沒有得到過這種成就的自己可以好過一點。


  他們以那種自己不想被評價的方式去評價其他人,好讓自己看起來與那些批評自己的有權者靠近一些,卻沒能意識到,從旁人的眼光看來,這種網路上的酸民行為只會讓他們看起來更加可悲。



  但同時,另一種聲音也讓我感到不安。有人以一些更加「光明」的角度來談論這件事。當台灣牌手獲得世界冠軍的消息傳回台灣後,商業週刊的網站上刊出了這樣一篇題為〈小孩沈迷玩卡牌該阻止嗎?5個原因讓我放手支持〉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玩卡牌遊戲被描述得非常「有用」,文章中的五個原因分別是:「培養領導能力」、「認識理財投資觀念」、「學習資源分配」、「訓練瞬間決策」與「練習與人相處」。


  文章的作者將卡牌遊戲描繪為優質的活動,但他談及的這些角度,卻與上述酸民的那些觀念同根同源。雖然我們的確可能會在遊戲的過程中得到這些方面的練習,但這從來不是,也不應該是孩子們玩遊戲的目的。你能想像你穿著西裝的孩子和他的朋友說:「嘿!我們來練習瞬間決策吧!」一邊從公事包裡拿出他的牌組嗎?雖然的確有這種類型的遊戲廣告,但那大概不會是多數玩家希望看到的樣子。



  做為一名喜愛卡牌遊戲的玩家,在《航海王》集換式卡牌初發售的半年左右,我經常去卡店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也親身體驗了許多卡牌圈當前的現象。其中,令我最為衝擊的便是卡牌玩家充足的「理財投資觀念」。


  每當新卡包或新套牌的資訊出現(尤其一些已經有許久歷史的卡牌遊戲,更不時會推出讓玩家「穩賺不賠」的理財型產品),許多「老玩家」會向各個卡店以箱為單位地大量訂購。到了發售日,他們便會以高於標準售價的價格轉手給買不到卡包或套牌的新玩家。這顯然是黃牛行為,但卻是卡牌圈習以為常的事情,這些大量訂貨屯貨的人除了會說「嫌貴不要買」之外,更會反過來說是那些不預訂的人自己的問題。


  此外,在一些相對重要的比賽中,也會有整群只在乎獎品的「賞金獵人」搶佔各縣市卡店的名額,並在比賽的現場用協議的方式試圖不靠比賽獲得獎品轉手。在這些人的眼中,卡牌遊戲首先是賺錢的工具,其次才是遊戲。他們並不記得自己最開始為什麼會喜歡卡牌,而是時時刻刻關注卡價的漲跌,每一場比賽計算報名費與獎品之間的價格關係。


  在他們的眼中,卡牌遊戲非常有用,雖然可能不算一種副業,但賺外快,綽綽有餘。又或者夢想自己像零售店員Brook Trafton,抽中僅此一張的「至尊魔戒卡」,換回卡牌交易史上最高的兩百多萬美金,開啟提前退休的計劃。


  這樣「玩卡牌」或許很「有用」,但這是我們希望孩子們玩的遊戲的形狀嗎?



  在巴哈姆特上的一篇對顏紹同與媽媽的專訪中,顏紹同談到媽媽要求其同時顧及課業的事情,他自信地告訴記者,他在班上成績也是第一名。這不免令人聯想到林書豪,在典型的「亞洲家長」眼中,課業還是要先顧好,才可能去發展其他的「興趣」。同時,折合八十萬左右台幣的獎金也讓他的遊戲是「有賺」的。


  而這彷彿也讓支持選手的網友能更有底氣地說:「看吧,人家就是又會念書又會玩,而且拿冠軍還有錢賺」。但如果他不拿冠軍呢?或者如果冠軍的獎金很少,這一切就變得沒有價值了嗎?


  在確定自己奪冠的那一刻,顏紹同激動落淚,被親友團笑稱「沒看過有人贏了還哭得跟輸了一樣」。或許唯有當一個人有能力不以「賺錢」、「益智」、「寓教於樂」這些附加效果去考慮一件事情時,他的生命才開始有機會能體會到那種激動與快樂。






延伸閱讀:

〈不只是奧運選手--萊爾斯與「被封印的艾克索迪亞」〉

〈「遊戲性思維」與「消費權益思維」:從《魔物獵人Now》平衡性調整出發〉

〈政府、家庭、長不大的男孩與個人珍視的東西:關於教育部「0-6歲國家一起養」廣告〉

〈預防孩子沉迷手遊,除了禁止,還能做些什麼?〉

〈「牌組構築機制」:一種更現代的桌遊機率設計思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