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反思與迭代促進學術與自我成長】


碩博士在學期間,學生常常面臨大量的學術挑戰與個人成長壓力。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有效的改變方法,成為每位學生的核心問題。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課程指出,思考的目的不僅僅是找到「我是誰」,更是為了促進行動,並從實踐中獲得反饋。這讓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標準化改變的過程,特別是在學術研究與個人成長中找出最有效的方式。


▋實踐的四個環節適用於碩博士生


在課程中,陳老師提出了實踐的四個關鍵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碩博士生釐清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學術目標:


1. 我要去哪裡?(研究或論文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2. 我現在在做什麼?(我目前的研究方法或學習策略是什麼?)

3. 我現在的做法能不能幫我去那兒?(現有的策略是否能幫助我達到預期目標?)

4. 如果不能,我怎麼調整我的做法?(如果無效,我應該怎麼修正?)


透過這四個環節,碩博士生可以不斷審視自己在學術路徑上的每一步行動,並隨時調整策略,確保自己的研究進度和個人成長方向保持在正軌。


▋反思與學術進展的關聯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反思不僅僅是一個自我評估的工具,更是一種提升學術工作的關鍵手段。就像我每週會固定安排時間閱讀相關文獻,尋找靈感以改善我的研究方法。然而,我發現自己在「反思反饋」這一環節經常做得不夠深入,導致有些研究計畫或學習方法無法持續推進。其實,許多嘗試即便暫時無法看到顯著效果,也不代表是錯誤的決定,可能只是我們的研究時機未到,或是研究方法還不夠成熟。


▋分析問題根源,找出成長契機


當研究計畫或學習方法遇到瓶頸時,碩博士生應該停下來進行深入分析。例如,我們可能在某些研究技術上還未熟練,導致進展緩慢,這時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提升技術能力。阻力過大的情況下,往往會讓我們急於放棄,但若能分析出問題的根源,我們便能找到繼續前進的正確方向。


▋耐性與長期學術發展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術研究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道路,保持耐性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必須理解,許多研究成果需要時間累積,過早放棄會錯失原本可能達到的學術突破。透過反思與持續迭代,我們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能力,最終達到論文寫作或研究發表的目標。


學術之路漫長而艱難,但如果我們能不斷反思、調整,並保持耐性,最終一定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獲得更多的成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