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職場中聽到主管這樣問你:「專案進度怎麼樣了?」「最近加班是不是遇到問題了?」「欣仁為什麼經常出錯?」當這些問題出現時,是否感到緊張或壓力,覺得主管在責備你?其實,這些提問並不是「究責」,而是正常的「問責」。那麼,究責和問責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究責就是責備別人犯的錯誤,通常帶有批判意味。
問責則是了解進度和過程,確認責任的分配,並幫助解決問題。問責是協助每個人掌握自己該負的責任,並讓彼此對工作結果有更清楚的交代。
在疫情期間,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召開記者會,向大眾說明疫情發展與應對措施,這就是問責的最佳範例。他們主動對情況做出解釋,讓大家了解現狀,進而安定民心。即使面對尖銳提問,陳時中部長始終保持冷靜,以耐心和同理心回應每一個問題,展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信任感。這樣的透明態度讓問責變成一種信任的橋梁。
主管凌秀有一個煩惱。他擔心部屬桐壬在一項任務中可能會再次出錯,想要設立檢核點來避免問題。然而,他也擔心這樣會讓桐壬覺得不被信任,進而引發反感。這種「要不要問」的掙扎,正是許多主管常遇到的難題。
教練問凌秀:「如果是強哥負責這個任務,你會怎麼做?」凌秀回答:「我會直接問他進度,他也會主動跟我報告問題。」這一比較,讓凌秀開始反思:自己對桐壬的過度保護,不僅自己累,反而無助於他成長。原來,問責不只是對結果的追究,更是幫助部屬進步的過程。
凌秀回憶起,自己在過去因為急著完成工作,常常迴避與部屬討論錯誤,尤其不想面對員工的情緒。這樣的迴避,導致桐壬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反覆犯錯。而作為主管的凌秀,實際上也有責任去促進員工的成長。
問責應該是幫助員工更好地掌握任務進度,並從中學習與成長。過多的監控會讓員工覺得被懷疑、不被信任,而不敢問責則可能導致更多問題發生。問責的關鍵在於建立雙方的信任,這樣才能讓主管與部屬共同成長。
一個好的問責對話,可以幫助員工承擔起責任,而不是逃避。問責時要避免帶有先入為主的批判,應以開放的心態提出關切與支持的問題。例如,如果教練問凌秀:「如果你不檢核,那出錯了誰負責?」這樣的問題可能會逼著凌秀去檢核,但卻無法促進深刻的反思與成長。好的問責應該能啟發對方思考,而不是讓他們防備。
有效的問責應分為兩個方向:
一個高績效團隊應該是開放、互信、支持彼此成長的。在這樣的團隊中,每個人都能專注於把事情做好,互相提醒和幫助,而不是事後推卸責任或互相責備。當團隊成員能夠坦然接受問責,專注於解決問題而非辯解責任時,這才是令人嚮往的高效工作文化。
要建立高效的團隊文化,從今天開始,少一些「究責」,多一些「問責」。透過問責,我們不僅能幫助彼此成長,還能真正創造出一個令人嚮往的高績效團隊。問責能讓我們擔負起真正的責任,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