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錢包會生病,一上班整個人大病?
踏入職場給人們帶來的衝擊其實是不容小覷的!許多人在學校成績表現很好,也看似沒有多少人際問題,但一開始工作就發現自己一直撞牆,各種大小事情都會挑起心中的焦慮小劇場:
內心會有這麼多困惑是很難免的,因為人是很受環境影響的生物,最明顯的往往是第一次從羊圈般的校園來到複雜的成人世界的時候,會發現過去的許多認知、情緒、人際技能都像魔法失效似的。
儘管已經工作多年,三、四十歲從職場 A 換到職場 B,其實不同公司文化及同儕氛圍的改變,本身也是一次全新的刺激,考驗著我們適應與調適的能力。
雖然簡單來說,世上許多東西就是「經驗」的問題,當我們越能夠從經驗中學習與調整,就越能夠勝任與彈性地活著;可是,在經驗「足夠」之前我們得先「站穩」,並得發展出能夠「消化」這些經驗的「能力」。
甚至可以問說,消化能力有被甚麼東西「阻礙」了嗎?有些問題能通過簡單的建議來調整,但我想探究比較根本的心理向度 。
今天通過回應一個職業醫學醫師尾林譽史在《醫生,我每天都好累……》中提到的問題,來談談要如何面對上班與生活的累!
無法消除討厭的人造成的影響?
我從沒有聽過有人能說出「我的上司、同事全都很棒!」這種中邪才說得出來的話,我們總會遇到一位可能在行為、態度、做事效率等某個方面令人討厭的人。但為什麼呢?
尾林譽史的答案是,令人討厭的人總是跟自己「不同」,即對方做著或說著自己不會這樣表現的行為。
用榮格心理學的說法,那個我們討厭的人,往往是我們內在「陰影」的投射,是那個不接受與拒斥的部份。但更正確來說,是我們想要成為,卻不敢成為的樣子。所以,治療工作就是去「整合」這個陰影,令人格完整,便不會再被相關言行影響。
就像一位女士在工作中總是唯唯諾諾,人前人後都低聲討好,而她最討厭的一位同事就是一臉氣燄高張、很愛對他人指指點點的女同事。在好幾次回到這個主題的探索之後,她承認內心某個部份的自己其實好像是女同事那樣,那是她想但不允許的樣子。
但這樣的解釋往往是不足的,因為如果有個人說謊成性而備受討厭,難道說討厭他的人們內心都想成為滿嘴謊言的人。如果是這樣,反過來說黑幫討厭警察,都是因為他們內心想改邪歸正?
事實上,女士只是羨慕女同事說話表達時那種「自信」的樣子,或者說那種對自己的言行「篤定」的姿態。後來,當她慢慢發展起這份力量,也通過現實工作中被看見的成就感,她就像變了一個人,能夠既穩又不慌地在公司裡表現自己。
這是今天第一個重點:討厭的人往往提醒我們有所缺乏、需要發展的力量!
自信起來的女士並沒有成為女同事那種討人厭的樣子,她還是會被對方的話挑起情緒。就像許多職場裡的 PUA 現象,不論是同儕間還是上對下的,人們不斷被刺激著,引發的負面情緒又被貶抑為「脆弱、開不了玩笑、欠社會歷練、太drama……」等,女士也會疑問自己:「心理師,會不會是我的問題,其實是我太敏感?對方根本沒有這樣的意思?」
然而,許多時候無法消除討厭的人帶來的影響,問題不只在於自己,也是對方真的很有問題,不是嗎?換言之,善良的人太常去合理化他人的惡意。
因此,持續接收他人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無法啟動「自我保護」的按鈕很常是被「我的感受不重要」一事卡死了。
許多小孩從小被父母或重要他人身上聽著「你想太多」、「讓一下弟弟妹妹」、「你有替父母想想嗎?」、「你不要跟我講這麼多廢話」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長期下來其實會產生某種「我的感受不重要」的創傷,即缺乏情感鏡映而導致的自我價值低落的感受。
如果無法肯定自己的感受,所有不開心都是自找的,那又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可以消除討厭的人造成的影響呢?女士所遇到的困難正是無法篤定於自己的感受,才給壞同事侵門踏戶的機會。
所以今天第二個重點是:無法確定自己的主觀感受,並順著這個感覺作為一種判斷,才令我們無法看清客觀現實。
尾林譽史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去「試著模仿對方」,模仿那些令你討厭的人。經由模仿,你把自己向新的經驗開放,或反過來更感受到自己才是對的、對方果然是錯的。如此,模仿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對自己所做的更有自信。
尾林譽史的建議很到位,不過這種相對認知—行動的做法亦未必容易做到。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如上文我對更深層的心理分析般有更複雜的抗因,那請至少「接納自己因為還沒準備好如何行動,才會繼續被影響」,在需要時不妨找信任的心理師談一談──記得政府現在有補助三次諮商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喔!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 及 Threads: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