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憂鬱症像感冒一樣三不五時就聽到

憂鬱症像感冒一樣三不五時就聽到身邊的人也得了憂鬱症。我的朋友圈裡就有幾位曾經憂鬱症發作,有人是在當時人生遭遇明顯的衝擊事件引發,例如:親人過世、親人罹患重大疾病,離婚...;有人是長期處在巨大壓力狀態,漸漸覺得自己不對勁才發現是憂鬱症。

raw-image


前者確實是危機時刻,尤其是喪親,以為是自然的悲傷反應,像是:哭泣、難過、心情沈重;睡不著、淺眠早醒;吃不下,沒胃口。忙完喪儀回到日常後不僅前述狀況沒有改善,還呈現更多,如:失去生活重心,不知該做些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不想動、不愛說話、不想見人,忘記事情,精神不好,難以專注...等等一連串和以前的自己差異頗大~不正常的自己,如果時間不能讓人緩和、復甦,那些不正常持續超過三個月,就要懷疑是憂鬱症來襲,靠自己是很難好,該去找身心科、心理師協助。

後者容易被忽略,因為是長期、慢性的(兩年以上)處於過大壓力之中,以為是日常,每天沒睡好也能過日子,有吃沒吃差不多,心情總是低落的,沒什麼期待或有興趣的,就是一天過一天,想著早日升天比較好,生無可戀可期的感覺。直到某日就醫服藥,驚喜竟然可以睡這麼好,說道「一輩子沒有這麼精神飽滿過」,其實是長期心情低落但憂鬱症狀不特別嚴重的輕鬱症,或稱 持續型憂鬱症。

鄰居的青少年期兒子則是青少年憂鬱症,引發事件大約是:受到霸凌,人際互動與關係維持不佳,交異性朋友受挫,以及課業壓力大,睡不好就起不來,上課昏昏欲睡,無法學習,考試就不好,越不好越不想讀,於是請假不去學校,逃避於網路世界打遊戲還有一點成就刺激快感,在家作息控制不好,日夜顛倒,脾氣暴躁易怒,家長愁煞到一夜白頭。儘早帶去就醫以免真的沈淪變網路成癮,到時候想拉回現實世界更是困難重重。通常就醫後很快可以改善的是睡眠問題,作息調整,生理層面穩定、心情平復,慢慢可以恢復就學。家長為了不增加壓力給孩子,儘量順著他的心意,可人生不會就此順遂,還是有很多挫折會再度發生,需要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心理諮商治療、冒險治療、綠色療癒都可以嘗試。

憂鬱症會發生在各年齡層,兒童、青少年、成年、中壯年、老年,各有不同的人生難題與挑戰,大家都有憂鬱情緒,需要留意的是憂鬱症狀是否持續超過兩週,是否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一旦發覺早些因應處理,以免衍生更多難題,到最後如厚厚冰雪壓覆自己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