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當比較成為焦慮的根源時,該如何重拾內心平靜呢?

■焦慮如海浪般襲來

有時,我們的焦慮就像海浪,突如其來地將我們吞沒,只留下混亂與不安。我常問自己:「為什麼別人總是走得比我快?」這個問題,或許你也在心中默念過無數次。

前陣子,心中的海浪又滾滾而來,這樣的焦躁感再次襲來,讓我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這股情緒來自於我在 YouTube 上看到的一段影片:一位年齡與我相仿的創作者,興奮地宣布他的事業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今天剛好看到有人分享了,明明覺得對方已經是成功人士了, 為何還會因為比較而感到焦慮呢?

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更好


■無止境的比較:永遠有人在前方

這讓我回想起曾經在《致富心態》中讀到的內容。書中描述了無止境的比較如何耗盡人心。一位職業棒球員試圖與避險基金經理人比財富,而那些頂尖的經理人則渴望成為巴菲特,甚至與貝佐斯比較。這條路上,似乎總有「更好」的人在前方,永遠有更高的標準等著我們超越。結果呢?我們走得越快,焦慮的重量卻越沉。


■和自己的比較才是關鍵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曾說:「不要與別人比較,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較。」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他的朋友經常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因為他總是與室友比較。而那位室友竟然是 Elon Musk!在這個例子中,世界上七十億人中,幾乎都無法與他相比。

儘管我理解這個道理,但不知不覺中還是會開始與他人比較,並逐漸忘記這個原則。

當我們遇到同儕或經歷相似的人時,往往會將自己代入其中,問自己:「如果我是他,做出同樣的選擇,我的人生會不會更好?

我意識到,我們比較的對象,往往不是他人,而是心目中「更好的自己」。


■為何成功人士也感到焦慮?

學會不與他人比較,是一生的課題。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或許會覺得那些已經很成功的人無需再比較,因為他們已經足夠出色了。但我們不是他們,他們也不是我們。因此,雙方無法真正感受彼此的處境。

當有人向我們表達他們的焦慮時,不應輕視他們的感受。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是對方,看到「更好的自己」已被別人實現時,會不會同樣感到焦慮?


■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

這時,我們該如何應對?焦慮感常來自於過多的欲望。《致富心態》中有句話:「知足,不代表得到的太少」。這時,我們可以問自己:「在目前的狀況下,有哪些方面我過得比比較的對象好?又有哪些方面不如他們?」


■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例如,我可能羨慕某位年輕的創作者在二十幾歲時就辭去工作,勇敢追夢。然而,我也有我的優勢:

  • 我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讓我在困境中依然安心。
  • 我的閱歷更豐富,經歷更多的人生挑戰。

但與此同時,也有我感到不足的地方:

  • 我仍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中,被時間與義務束縛。
  • 我仍對未來的方向感到不確定。
  • 我渴望更多時間去學習新事物。
  • 不確定如何將流量轉換為收入。

透過列舉這些優劣點,可以讓我們逐漸冷靜下來,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認知到自己和對方的差異後,再檢視自己最近的行動與未來計劃,思考最想實現的目標。


找到關鍵的20%:82法則的應用

這時,我會問自己:「當下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邁向它?」透過 82 法則(80/20 法則),找出那關鍵的 20%——那是讓你真正感到滿足的少數,並圍繞它進行規劃和行動。

如此一來,我們對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會更加清晰,不確定感降低,焦慮也會減緩。


■結語:放下比較,擁抱知足

結論是,焦慮往往來自於想要得太多。我們可以選擇放下,以知足的心態重新審視生活。這不代表我們得到的太少,而是懂得珍惜已擁有的一切。如此,我們才能逐漸與焦慮和解,讓內心的平靜回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