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前東家的某天,我突然收到一則訊息:「我們接了設計思考工作坊,主題是企業高階主管永續藍圖,剛好缺講師,你有沒有空?」
哇,去阿,哪次不去?
快轉到工作坊結束後,這週我會分上中下三篇跟你分享,設計思考如何與「企業永續策略」結合。
大綱如下:
- 上:緣起、這次設計思考工作坊的角色跟流程,以及為什麼有效?
- 中:對於這場工作坊,我的覆盤心得是什麼?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的更好?
- 下:如果要在企業內部做永續策略藍圖這件事,我會建議怎麼做?
我會盡可能模糊化認得出這個案子的資訊,盡可能到連參加的人都認不出來的程度,確保敏感資訊沒有被揭露 🫶🏻
工作坊前置作業
相比以前需要一個人當 PM、講師、行政的全能角色,這一次工作坊我只有
- 協助順流程,檢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
- 協助順簡報,跟合作同事分享我的經驗、說明設計思考工具具體如何應用
- 分成 ESG 三大組,我帶其中一組
不得不說,這樣分起來負擔真的小很多,我可以專心在思考如何 Value-Add 這件事上,不需要擔心其他行政或跟窗口溝通。
果然這是有一整個團隊的好處!
設計思考的「角色」
設計思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分享設計顧問公司 CEO Tim Brown 的名言:
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簡單來說,設計思考能夠解決「人的問題」、「提升人的體驗」,方式是打造一個服務或產品,同時這件事也能直接或間接幫企業賺錢。
啊但,你可能想問,設計思考跟企業永續策略藍圖的關聯在哪?
這就是精華之處。我認為設計思考可行的原因,在:
- 落實企業永續:傳統企業營運的目標,只有幫老闆、股東賺錢,在賺錢的過程不要出事、不要出包鬧上新聞。永續浪潮興起的這幾年,有心的企業,會開始思考「除了賺錢,我要如何照顧到我的利害關係人」,「照顧」的前提是先了解利害關係人在想些什麼?他們的處境跟需求是什麼?解決了這些需求,會帶來什麼樣的效益?上面這些問題,設計思考都能夠做到。
- 跨部門協作:企業內部,或多少有跨部門合作一個問題的經驗。但是,「探索問題」、「溝通 TA 想像」、「定義真正問題」等解決問題的細節,往往不一定會在跨部門討論時發生,反而是散落在不同部門之間同事的資訊交換中。設計思考,就提供了一個「大家好好坐下來,拿起便利貼,討論同一群人的樣貌、討論這群人的問題背後成因、以及發想解決方案」的有效方式。
- 探索問題深層的原因:「我想要的不是一組電鑽,而是牆上的洞」,這是一個設計思考分辨「需求跟深層需求」的舉例。有很多企業在跟利害關係人溝通時,往往是發發問卷、打個電話就了事,如果這樣就可以了解「深層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那設計思考就不會有機會成為「企業用來制定永續策略」的方法論了。
工作坊的流程是什麼?
這次的工作坊,定位不是產出超級無敵完整的永續策略藍圖,而是邀請長官們體驗「什麼是以利害關係人為本的」擬定策略方式。
工作坊流程,大致上是長這樣:
- 同理:認識企業的利害關係人,產出不同群利害關係人的 Persona
- 定義:認識這群人的需求,並從中找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洞見」
- 發想:以這些洞見作為問題出發點,產出很多個創意點子
- 將這些點子用不同標準排優先順序 ,產出每一組的永續策略藍圖
看起來很簡單,好像可以在三個小時內做完,但實際上⋯⋯我只能說,這是我目前帶過的 30+ 場工作坊中,挑戰最最最最高的一場哈哈哈
為什麼是最高的一場,請期待過幾天跟你分享的「企業永續策略x設計思考工作坊」(中)囉 🫶🏻
為什麼這個流程「有效」?
因為
- 企業擬定永續策略時,大多是 Top-Down 式的發想。像是從重大議題發想、從本來就在做的事情發想,這樣的脈絡一定相對容易有產出,但換言之,角度跟觀點都相對單一,沒有更多有趣的點子跟想法發生
- 「永續」,已經成為有心的企業,會投入資源於其中的議題了。會想投入資源,代表企業一定希望「這件事情有效」,因此找到利害關係人,真實地認識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回過頭企業自己就能說「我是真永續哦!」
小結
講實在的,能有這一次的機會,完全是用錢也買不到的經驗。
怎麼說?我帶的那一組,裡面有 2 位副總坐在裡面。這兩位,整個工作坊過程動筆、動口的次數一隻手數得出來。
下一篇,我會跟你分享,在這場工作坊中的更多內容,以及我覆盤後的心得!敬請期待 🫶🏻
如果我很幸運,能讓您看完這篇落落長的內容,請不吝回覆我,分享您的心得!或是對於內容想了解更多、提問,也歡迎寄信到我的 Mail: ashan204054@gmail.com
PS. 這篇是我這週的電子報內容,且我同時也有在經營 Threads、一個近 500 人的永續工作者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