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朋友和我反應,「不想上班、每到星期天晚上就開始emo」,我對這種心情再熟悉不過。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新加坡「醫療產業」的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管顧業屬於「高工時、高壓力」的行業種類。層級越低,承擔的工作量越大。作為剛入職的分析師,承擔了最苦最累的工作。每到週末,就開始倒數「自由時間」剩餘多少,週日晚上最不想面對「星期一的到來」。
然而,正因為「不想上班」,讓我有一天意識到「再這樣下去,我的身心會導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對於「危機」的敏銳覺察,反而將我導向「命運召喚我的路」。
《毫無意義的工作》一書中曾經提到,「資訊產業」(比如金融、保險、管顧、互聯網)是最容易產生「無意義工作」的地方,因為相比於「實體產業」(比如製造業、服務業),資訊業的工作量具有「不可衡量性」。因為資訊的多變性,許多時候主管也不知道如何下達「清晰指令」,結果是「隨著資訊越多,情況逐漸清晰,很可能之前下達的指令,其實不符合實際需求,只得以重新再做」。
無意義的工作變多,讓我逐漸質疑起「上班的意義」。
再來我逐漸意識到,我對於研究「醫藥」並不熱衷。
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來開差距的關鍵在於「休息的時候,你腦袋依然在想的事情」。
我在節假日完全不會主動思考與「醫療產業動態、藥物研究」相關的事物,但是會主動研究「如何讓一般人活出自我」的自我覺察與轉化動力,並且樂此不疲。
管顧這份工作越來越由「責任及恐懼」所驅使,而不是「熱情及樂趣」。「忙 + 找不到意義感 + 恐懼感驅使」成為不想起床上班的理由。
一次加班到了半夜,終於吿一個段落。我拖著疲憊的身軀躺下,在睡覺前,我忽然冒出一個想法「好希望一直睡下去,這樣隔天就不用起床上班了」
腦中話音剛落,我忽然覺得這個想法「很可怕」,這意味著「我對生活感到厭倦和恐懼,甚至不想面對它」。
而當這個想法,因為不斷地加班,而反覆出現幾次之後,我內心的警報響起。
我一直認為,人需要謹慎對待「向大腦釋放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會變成潛意識,變成大腦自主運轉的一部分,最終將其顯化
。
在過去,我會經常向潛意識釋放「正面訊息」,例如「I’m strong. I’m confident. I’m amazing.」這些潛意識最終成為支撐我的力量,為我穿越許多難關。
然而,當我現在每天都在對自己說「我不想起床、我不想面對這一天、我想繼續睡下去」,等於是我在釋放訊息,對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說「我不想活了」、「我沒有期待」,久而久之,我的身體會認為「我真的不想活了」,而最終破壞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
那一刻我驚覺,我不能再這樣過下去了!
於是我離開管理顧問的工作,投入到看似與我過去背景無關的「寫作」中去。寫作的初衷,並不是因為這能「賺錢」,而是將我平時就不斷思考和研究的東西「做一個產出」。
沒有上班,沒有人在規定的時間叫我「做事情」,但我依然能每天規律的早起,給自己安排工作。
我不再在週日晚上emo,也不會在週一因為開始工作而感到「煩躁」,相反地,我非常期待每一天早晨,去創造連我都出乎意料的「創新內容」。
我才明白,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工作的熱情。因為我找到了每天工作的「意義」——有人會因為我的內容得到啟發。所以我起得來,我願意起來,去擁抱工作和生活。
也是這時我才理解,為什麼各個領域做到傑出的人,在描述工作時,都說「像在玩」,因為人無法靠「意志力」去不斷做一個被「責任及恐懼驅使」的工作,就算堅持,也是對人體與精力的不斷消耗。能不斷堅持去做、每天都活力滿滿開啟一天的工作,一定是靠「熱情及樂趣驅使」。
而因為熱情和樂趣,才能不斷創新,做出市場差異化,最終贏得「變現能力」。
歡迎查看我的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我完整的【職涯思考】、【成長省思】及【生命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