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榮幸邀請到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的創辦人採訪。
過去實習的單位也和工會辦過活動,這次才會想到要採訪她。幸好今天英聽腦超長發揮,才能順利訪談。
家庭看護工甘苦誰人知?
「雖然我們是弱勢,但也是你們生活的一部分」:GNA家庭看護分享會
過去研究過移工議題,發現很多移工有苦說不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不知道自己擁有哪些權益,也不懂台灣法律,所以就容易被雇主及仲介騙或威脅,不敢求助。
另一部分也是近期台灣也不少戲劇甚至媒體逐漸開始重視移工權益,大眾普遍對移工的印象似乎業漸漸改觀。我們希望可以藉由媒體再現或是新聞的方式,來增加台灣人對移工的認識。因此希望舉辦一場能和移工議題結合的媒體素養活動。
Bonang 來自菲律賓,已經來台 11 年,現在的雇主是第四位雇主。第一位雇主沒有給她休假,且讓她照顧一大家子 14 口人,甚至還充當雇主孫子孫女的英文口說老師,讓她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後面的雇主則相當開明開放,除了支持她成立及運作工會,也都給予她適當的休假。
訪談過程中,有問到移工之間的交流關係、資訊接收、對於媒體中看到的移工形象有什麼看法,以及閱讀哪些媒體。
其實有些地方也不是完全聽懂,但整體來說,她覺得台灣都很友善,也不排斥和移工交流。她最欣賞台灣的就是健保制度,而且她與雇主都會分擔這筆費用,非常公平。
至於問到媒體時,她完全不理解,我也舉例了幾個台灣針對移工運作的媒體,例如四方報(已經停止運作)和移人等等,但她似乎都不曾聽聞。
除了以上客群特別明顯的媒體外,也有苦勞網這樣關注整體勞權的平台。
中央社也有推出印尼文版本,可能是考量到目前印尼是台灣最大的移工群體。
推薦5個台灣英文新聞,讓外國朋友更認識台灣!
前陣子讀了兩篇討論數位平權或是移民的媒體素養能力的論文,提到較弱的資訊能力或是媒體近用,如何邊緣化她們的社會處境。
本篇文指出在英國的難民在數位平權上所受到的阻礙,並提出可能的解方。
疫情期間,各大學院將自己的課程發佈到網路上,數位學習勢不可擋地成為終生學習的必備,也被歐盟視為 8 項關鍵能力之一。
即便如此,仍有弱勢族群,例如英國的難民,很難透過數位方式提升自己。主要障礙包含不容易接觸電子設備或穩定網路、低收入或就業狀況不穩定、無從得知相關學習管道等等。
數位學習也讓一般學生可以更輕易地獲取資訊,包含線上課程或獲知活動訊息,甚至取得學分。但對弱勢族群來說,無法輕易取得電子產品和網路來接觸這些網路資源。
除了學習,數位素養能力也是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的一環,若缺乏數位應用能力,也無法完整地社會參與。
有些機構如東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開設了數位素養課程,希望降低進入大學的數位落差,並培養學生們融入數位社群的技能。課程架構範圍從最基礎的設備基本認識,到操作系統以及自身上網與資訊安全。
作者本身便是該計劃講師,文中除了問卷調查,也結合自身教學經歷給予意見。學生有不一樣的學習步調,鼓勵程度好的學生協助同學,可以讓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更好。同時,透過數位教學工具,除了幫助課堂互動和學習成效外,更不難窺見數位工具可以很好地在各個層面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
本文解釋媒體近用到平權的脈絡。
媒體的使用權也可窺見知識落差,擁有較好資源的人,不僅更容易接觸到好的電子設備,也更容易獲取新的技術資訊。在數位平權上除了先天性的弱勢,如性別或所在地外,語言、教育、弱勢族群和年齡後天因素也可能導致數位使用落差。
若要促進整體社會的媒體近用和數位平等,整個社會需要提供完整的基礎建設,協助弭平先天與後天差距。
媒體素養從最源頭的近用,到查找、評估、判讀,再到後端的產出,都是素養和數位包容的部分。
文中也以三項數位發展指標,點出國際間以默認數位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台灣在多項指標中,可以發現數位的基礎建設、研發與投資在國際間表現亮眼,但研究、教育以及隱私保護則遠遠落後。可見台灣整體社會對數位素養研究仍不夠重視。
不論是單純接收資訊,甚至能夠藉由媒體發表自己的聲音,在這個時代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且也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知識和社會地位。
【澳洲社群禁令】青少年該不該使用社群平台?媒體近用權該是基本人權,但數位自由也要有數位自律
推廣媒體素養,不僅僅是為了提升人們抵抗假資訊的能力,更是希望藉由媒體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是在心理層面,還是資訊接收與權利上的平等,都應成為數位時代的核心價值。唯有當每個人都能公平地使用數位資源,並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聲音,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包容與進步。
數位平權不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是每個人應得的基礎權利。這不僅攸關個體的知識與社會地位,也影響著整體社會的競爭力與未來發展。我們需要攜手努力,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參與的數位社會,讓科技真正成為縮小差距、凝聚共識的力量,而非進一步分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