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自己的有限性」跟之前有篇文章提到「遇到困難時,自己會不會求助」有點相關,以下且聽我娓娓道來。
能否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不足和脆弱,是一個能否面對真實自我以及現實的能力。
而面對自我以後,後續會有兩種思考:一個是「我不足,那麼我要怎麼做才能補強弱點」,另一個則是「我不足,那麼我要找誰幫助我」,一個是向內求,一個是向外求。
「向外求助」這個動作,必須建立在對外在世界、對他人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感,才有辦法做到。否則,外在表現出來,便會是一個安靜懂事、不吵不鬧的樣子。
在《假性孤兒》這本書當中,有提到內求型和外求型的孩子,便是對應上述兩種類型的反應,可以簡單用「是否能自在地向外求助」來做分辨,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
回到這篇文章的主軸,這裡主要想說的是最一開始的步驟─「能否接受自己的脆弱和不足」。
認知到脆弱存在的必然
能否接受自己的脆弱,關鍵在於理解人類脆弱的本質。
人是群居動物,單靠單一個人,是很難獨自生存的。人活著,一定會需要有農夫產出作物,畜牧業產出肉奶製品、製造業生產家居及日常用品、服務業提供販售及其他勞力產品。因此,每個人有所不足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更不用說一個孩子,初來乍到這個世界上,要從頭開始學習各種知識和社會規則。
如果不承認脆弱的存在,就類似於孩子不承認考試考的不理想,成人不承認工作成果一直不受待見的狀態。而如果沒辦法接受現實狀況不符合預期,自然很難進一步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會害怕承認脆弱的原因
遇到挫折時,可以根據歸因方式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內歸因指的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外歸因則是指從別人、從環境當中找原因,兩者沒有誰優誰劣,而是有各自的腳色。
內歸因的好處是,找尋自身的弱點加以補足,可以增進個人的實力、競爭力,但壞處就是,當過度使用內歸因時,會變的對自己挑剔,長期下來對自尊有不良的影響。這也是某部分人會害怕承認脆弱的原因,對有些人來說,承認脆弱就像認定自己有缺陷,好像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似的,但其實每個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以及「做得到」與「做不到」的事情。
而外歸因的好處是,從外部找原因,會讓自己的挫折感和壓力沒有這麼大,也能想辦法去改變外部環境,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一些。然而,若是太習慣用外歸因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挫折時就不容易成長,無法從中學習以增進實力。
因此,這兩個歸因方式其實都是必要的,需要平衡的使用。
舉例來說,上司想推動一個專案,但推動的不順利,一定有導致該事件發生的內部和外部因子。內部因子可能是專案本身或上司布達方式的問題,外部因子則可能是下屬的接收能力、執行能力,還有其他部門執行上的問題等。如果上司沒有去了解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而是單純怪罪員工執行不力,那麼就沒辦法真正的解決問題。
承認脆弱感,承認自己可能有所不知、有所不足,才能真正面對問題。
承認自己的有限性之後,便能進一步分辨「什麼是我可以改變的」、「什麼是我不能改變的」。
觀察身邊那些能力出色、不斷進步的人,都是願意面對自身脆弱,接納不足並勇於改變,勇於嘗試的人。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