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這件事,基本分成,沒小孩的,和有小孩之後的。這麼分類就可以了。我認為這麼分類去說明自己,可以讓人快速了解你站的料理位置。或許偏頗,這也可能只是屬於我個人的分類法。
有小孩前,料理記憶完全模糊。比如國中隔宿露營時,吃了隔天大家全拉肚子的野外求生餐;比如學校烹飪課時攪拌的蛋花湯;暑假作業要求的肉羹湯;高中時外婆終於看不下去教煮的絲瓜湯;過年時才出現裹了蛋液的煎年糕;颱風天限定的泡麵加青菜加蛋。總之都是些東湊西湊,勉強下肚。只能算是認識料理的前置摸索。
有小孩之前,更多的是接受阿嬤的料理。不斷吃著阿嬤從廚房端出來的菜餚,一盤又一盤、一道又一道、一碗又一碗,我開動了,謝謝,我吃飽了。現在想起來,能夠不斷接受著另一個人的料理,安心自在地吃著,滿足的長大,何其幸運,但從前卻完全不懂得其中的珍貴之處。
有小孩後,忐忑面對廚房,畢竟總是受惠的一方,鮮少磨練,更別說是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責任感,讓感覺上一直不務正業的我總算要振作起來。然而一路長大倒是很認真地吃了一遭,於是,開始手拿木剷、邊調度記憶中的味覺,實驗性的進行調味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