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看完「原子習慣」後的重點筆記,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它很不好看懂,的確,它的舉例確實舉的太多了,占了很大的篇幅,讓人很難專注的閱讀。
但裡面還是有一些精華和重點的,特別是在講解建立好習慣與脫離壞習慣的這兩個大重點,我覺得很值得大家學習。
當然,圍繞的重點就只有一個:「恆心」。
A1: 利用誘惑綑綁,加強習慣後的獎賞。
例:我必須在假日裡完成一份報告,但我又想要看電視劇。
(1)當我起床漱洗完後,不開電視馬上讓自己做在書桌前打開電腦,完成報告(需要)。
(2)完成報告後,我會開啟我的電視看我想看的節目。(想要)。
把需要與想要連結在一起,大腦就會因為獎賞而產生許多的動力,可能還會驅使你提早完成這份報告,為了要享受過後的獎勵。
而這也就是現今很流行的"番茄鐘"的原理,結合需要與想要。
A2: 使用最小努力原則,讓行動的執行變得簡單、沒有阻力。
更改為:在睡前把燕麥提早放進碗裡準備著,隔天一早直接泡牛奶就可以吃了。
我知道大家很喜歡挑戰自我,毅力也很好,但在挑戰之前,還有「恆心」這塊很大的挑戰。
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明白:目標越大,阻礙越多,報酬當然的也就越高。
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天生喜歡獎賞,但我們如果一開始就挑戰高的,那不用幾天,就會以失敗收場,甚至獲得的酬勞,比一開始選擇難度低的人還要少,既然一開始就得一步一步來,那我們乾脆一開始就這麼做。
A3: 利用兩分鐘法則,讓自己在兩分鐘內 or 想放棄之前就結束。
(X) 我想要運動跑步,所以目標是三個月後跑馬拉松,現在開始每天練跑。
(O) 我想要運動跑步,所以目前先一天跑操場一圈就回家。
(X)我想要開始健身,所以決定每天去健身房三小時。
(O)我想要開始健身,所以決定每天去健身房兩分鐘。(不是開玩笑)
目的是為了不讓自己放棄,讓你知道你的最終目的只是待兩分鐘,而過後的時間安排就依照自己想要的。
畢竟到最後,一般都會想說:「既然來都來了,那我就乾脆待久一點」慢慢地,這個行為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你的習慣。
大腦其實是很懶惰的器官,它習慣性的以最少能量去做事,但它最愛的就是獎賞,甚至可以為了得到這份愉悅,可以不計後果的立即執行。
這個行為稱為:「立即回饋」,常見的有:
所以,我們才會很多情況下容易做出後悔不已的事情,因為想得到當下的快樂,而忽略了後面會發生的問題。
A:在原始部落中,時時刻刻都存在於危險,而且是攸關生命,你該如何做反應、逃生、飲食,都得在一瞬間決定,所以我們會預設的把焦點放在當下,不預想未來。
可以想想看,在最近幾百年,我們才剛發展出電視、電腦、手機,看似很遙遠,科技是發展的很快速。
但我們人類的發展和演化遠遠還沒有跟上(這是數百萬年的旅程,原始人狩獵的生活距離現在,也才1萬年。)所以我們還是停留於以前時時刻刻都有危險的模式。
而與立即回饋相反的為:「延遲回饋」,這是近代才有的東西,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先苦後甘。」
而如果要比較延遲回饋和立即回饋的差別很簡單,以讀英文來舉例。
(1)因為當下看不到效果,也會耗費很多能量,所以,時常會放棄。(立即)
(2)花費了許多精力,最後終於學成,對未來的幫助非常大。(延遲)
所以,比起未來,我們更注重當下,更喜歡當下會得到的回饋,正因如此,當你在做某些重大決定或行為時,為了不讓自己未來後悔,可以的話,請先質疑一下自己,並設想未來結果,因為,我們一定都不想隨時隨地活在「後悔」裡面。
下集待續......
-Iven
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