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的作者是Jordan B. Peterson,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臨床心理學家、學者與公共知識分子。他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和多倫多大學,專長於人格心理學、宗教與神話學的心理學解釋,以及意識形態對個體與社會的影響。他因批評政治正確、倡導個體責任與傳統價值觀而成為全球矚目的思想領袖。他的演講與著作深受榮格心理學、尼采哲學、聖經故事與進化心理學的影響,強調透過結構化的生活方式來對抗混亂,並提升人生意義。
本書於2018年出版,提出12條人生準則,如「保持脊背挺直,像龍一樣行走」與「說實話,或者至少不要說謊」,這些規則融合心理學、神話、哲學與個人經驗,旨在幫助讀者在現代社會找到秩序與意義。他強調個人應承擔責任,以勇氣與誠實面對人生挑戰,並以嚴謹的學術背景與具體的故事說明這些原則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摘要書中精華與大家分享:
Isn’t life complicated enough, restricting enough, without abstract rules that don’t take our unique, individual situations into account?
難道生活還不夠複雜、不夠受限嗎,還需要抽象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又沒有考慮到我們獨特的個人情況?
質疑在複雜生活中加入抽象規則的必要性,並點出這些規則可能忽略個體獨特性。作者認為大腦具有可塑性,不同的人生經歷會導致不同的發展,因此質疑統一規則的有效性。
The foremost rule is that you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own life. Period.
最重要的規則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句點。
強調個人責任的重要性,認為這是首要規則。許多人過於關注自己的權利,卻忽略了自我負責。只有先將自己的生活整理好,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
Treat yourself like someon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像對待你負責幫助的人一樣對待自己。
強調自我關懷是很重要的。人們常常會忽略自己的需求,人們應該像對待所愛的人一樣對待自己。這意味著要尊重自己,並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want the best for you
與那些希望你更好的人交朋友。
人際關係的重要,強調朋友對個人成長的影響。要遠離負面的人,並與能鼓勵你進步的人為友。好的朋友可以激勵你向上,並成為你的榜樣。
Compare yourself to who you were yesterday, not to who someone else is today.
拿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比較,而不是拿今天的自己與別人比較。
人們不必與他人比較,而是要關注自身的進步。互相比較會導致不必要的焦慮。專注於每天的小進步,長期下來會有驚人的改變。
Do not let your children do anything that makes you dislike them.
不要讓你的孩子做任何讓你討厭他們的事。
教養子女時,父母應該避免讓孩子做出令自己反感的行為。這意味著父母必須設定明確的界限和期望,以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Set your house in perfect order before you criticize the world
在批評世界之前,先把自己的房子整理好。
自我反省很重要,在批評他人或社會之前,應該先檢視並改善自己的生活。這個觀點鼓勵人們先從自身做起,才有可能對外產生積極影響。
Pursue what is meaningful (not what is expedient.
追求有意義的事(而不是權宜之計)。
應該追求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方便或快樂。有意義的生活可以幫助人們克服痛苦和挑戰,並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Tell the truth—or, at least, don’t lie.
說真話,或者至少不要說謊。
誠實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即使是小小的謊言,也會導致心理上的混亂和不安。
Assume that the person you are listening to might know something you don’t.
假設你正在聽的人可能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時常聆聽,人們應以開放的心態去聆聽他人的觀點;即使是我們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也可能擁有我們所缺乏的知識或見解。
Be precise in your speech.
說話要精確。
應該精確地表達,清晰的表達有助於思考和溝通。模稜兩可的語言會導致誤解,而精確的語言則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世界。
Do not bother children when they are skateboarding.
不要在孩子們玩滑板時打擾他們。
應該尊重個人空間和自主性的觀點,孩子們需要自由地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興趣,而不應受到過多的干預。
Pet a cat when you encounter one on the street.
當你在街上遇到貓時,摸摸牠。
提醒人們要關注生活中的小確幸,並珍惜與其他生物的連結。這個小小的舉動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心情,並欣賞周圍的美好事物。
本書強調個人責任與生活秩序,而這些原則對於我們的心靈健康有深遠的影響。從「對自己負責」到「與積極的人為友」,這些概念幫助我們在混亂中尋找和諧(Harmony),減少焦慮與內耗。當我們把焦點放在每日的成長,而非與他人比較時,內心將更加穩定,減少無謂的壓力。此外,「先整理好自己的房子,再批評世界」這一觀點,提醒我們先從自身修養做起,透過內在秩序來影響外在環境,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達到真正的和諧。這種自律與誠實的生活方式,能讓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維持內心的平靜與穩定。
從養生(Well-being)的角度來看,Peterson 提倡的原則也有助於心理與生理的整體健康。例如,「像對待你負責幫助的人一樣對待自己」,強調了自我關懷的必要性,避免長期壓抑與自我犧牲導致的心理壓力與疾病。同時,「在街上遇到貓時,摸摸牠」則提醒我們要留意生活中的小確幸,這有助於釋放壓力、提升幸福感。追求有意義的目標,而非短期的利益,則能讓人減少衝動與焦慮,維持長遠的心理健康。整體而言,這些原則幫助我們在現代高壓社會中建立穩定的內在秩序,實現和諧與身心健康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