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挑戰襲來,我們總會下意識地祭出「最擅長的武器」應對。有人仰賴縝密的分析拆解問題,有人倚靠人際網絡尋求支援,有人依循直覺迅速決策,有人選擇默默耕耘,不斷強化自身實力。這些策略正是我們的「優勢依賴」,它讓我們在熟悉的場域如魚得水,卻也可能在突如其來的變數前,暴露我們的脆弱。
當我們過度依賴某種能力,它就不再只是優勢,而是成為一種無形的枷鎖。
✔ 擅長分析的人,可能陷入無休止的思考,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
✔ 善於交際的人,可能過度仰賴外部認可,難以獨立決策。
✔ 行動派的人,可能忽略細節,匆忙之間做出錯誤判斷。
✔ 熱愛學習的人,可能不斷準備,卻始終停留在起跑線上。
挑戰,不僅讓我們看見自身的長處,也映照出那些不願直視的陰影。 它是一面誠實無比的鏡子,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依賴模式,同時揭露我們逃避的盲點。
在職場上,我們總習慣用熟悉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依靠。然而,當環境改變時,那些過去的「安全策略」可能成為我們的絆腳石。
優勢:縝密規劃,能夠預見風險,做出精準決策。
陰影:過度考量變數,猶豫不決,難以適應突發狀況。
如何突破:允許自己「先行動再調整」,學習在不確定中前進,而非等到萬無一失才出手。
優勢:擅長溝通,能夠凝聚團隊,快速獲得資源與協助。
陰影:缺乏獨立判斷,過度依賴外界肯定,害怕做出爭議性決策。
如何突破:練習在無需諮詢他人的情況下,先為自己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然後再去尋求建議。
優勢:快速反應,不拖延,擅長即時解決問題。
陰影:容易忽略細節,欠缺長遠規劃,忙碌卻事倍功半。
如何突破:行動前多問自己「這真的是最好的解法嗎?還有更全面的選擇嗎?」透過多一點思考,讓行動更精準。
優勢:持續精進,累積專業能力,確保自己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陰影: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害怕犯錯,陷入「知識囤積症」。
如何突破:設定「學習—實踐」比例,例如當掌握 30% 知識時就開始行動,而不是等到 100% 完美準備才出手。
挑戰像是一面巨大的鏡子,無聲地映照出我們的內在模式。有時候,它是明亮的,清晰地呈現出我們的優勢;有時候,它則像一面略帶扭曲的哈哈鏡,讓我們看見自己一直忽略的缺陷與盲點。
當你願意站在這面鏡子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職場習慣。你會發現,有些模式一再重複:
✔ 習慣計畫的人,最怕突發狀況,因為無法掌控細節,內心會湧起不安。
✔ 習慣依賴人脈的人,最怕獨自決策,因為沒人提供意見時,會陷入焦慮。
✔ 習慣快速行動的人,最怕停下來思考,因為等待與分析,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 習慣學習的人,最怕直接上場實戰,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擔心表現不佳。
然而,這面鏡子不會說謊,也不會逃避。它只是靜靜地揭示一個事實——我們並非總是被困在外部的環境中,而是被自己的習慣模式困住了。當我們總用「習慣的方式」去應對挑戰,卻發現問題並沒有解決,這時就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一直在同樣的地方跌倒?」
挑戰,不是來自外界的敵人,而是我們內心的老師。它強迫我們放下原有的依賴,去學習那些我們一直逃避的事物。
💡 步驟 1:觀察自己的應對模式
💡 步驟 2:辨識你的盲點與逃避模式
💡 步驟 3:刻意練習不同的應對方式
挑戰的本質,不是讓我們痛苦,而是讓我們成長。它讓我們看見:
✔ 我們的長處,值得發揮與精進。
✔ 我們的盲點,需要突破與修正。
✔ 我們的逃避,其實正是前進的方向。
當你再次站在挑戰的鏡子前,與其懼怕它,不如凝視它,從中找出自己最該學習的那一課。
每一次挑戰,都是在提醒你:擴展你的優勢,而非被它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