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這個詞有很多解釋,其中一個定義就是:將A的功能結合B,結合起來成了第三種C,有了第三種用途,而且這第三種用途,必須是效益或實用性大於前面單獨的兩種,而我認為其中一個很聰明的結合案例就是
智慧佛珠,標準的科技來自於人性。
當初我一聽到"智慧佛珠"這個穿戴式概念的產品出現時,心中除了暗想:「可惡!這個點子被想走了。」要知道這個產品的發想、出現在據說全球身心靈界公認的"磁場寶地"台灣,可說是一點都不為過且理由正當。
智慧佛珠從2018年問世以來,已經幫做手機不賺錢,10年來做到虧損累累的Acer,賣到中國市場還供不應求。
接下來呢?據說要征服西方,因應龐大天主教世界的需求開發出穿戴裝置
「智慧玫瑰念珠」
對於宗教非虔誠的人恐怕難以理解教教徒間對於此產品的狂熱,
然而此產品熱銷現象的背後所對應到的行銷“痛點”,背後到底什麼呢?
心理學家約翰. 威爾伍德(John Welwood) 於西元1984年發明了一個很棒的字「 靈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他把這個字定義為:「用靈性修行和信仰,來逃避自己的痛苦、未消融的傷痛和成長進化的需求。」
修行其實是一條對於自我持續認識的孤獨之路,但雖說是孤獨,有些人踏上修行道路上面對的卻不一定僅有自己,除了依靠傳遞知識的書籍以外,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加入心靈團體,藉由團體鞭策或他人鼓勵,但內力不定、無法藉由自己觀照自我的修行人,難免會在孤獨的修行道路上心生依賴,產生專屬團體的“團體焦慮”、或者該說是對靈性的“自我焦慮”。
此種心理現象也可見於某些過於"走火入魔"的環保達人,看到別人使用塑膠製品就瘋狂譴責,或是自己瘋狂蒐集標榜、強調環保的餐具或用具結果卻過度屯積。日常生活藉由依賴對外物的控制執著來堅穩自己所選擇的理念,實則是將心理的焦慮症狀投射於他人或是外物的使用情形。
將科技結合宗教用品的新產品誕生,對於未來將心靈寄託宗教的使用者而言,是方便的結合。結合宗教概念的穿戴式科技裝置,可連結手機 APP,幫助使用者計算念佛次數,也可設定念佛佛號與音樂,也同時支援計步、計算卡路里等健康功能,監測自己身體的同時,達到兼顧虔誠與健康的雙重功能,還具健康提醒、社群等多元功能,每次使用都能上達天庭傳達心意,下通人間交際禮儀。
科技的革新與創意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是消費者是否能夠覺察在購買、覺察與使用科技之間,
先知道自己在修行途中,內心真正需要的是那不可計量的虔誠,
而或只為了湊數字達標的外物依賴呢?
欲閱讀更多,請點擊上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