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了
TYCIA的講師培訓,我也一直思考究竟現在的高中生面臨到什麼困境是我可以幫忙的,熬夜失眠與沒有希望是我高中的日常,成績普普通通,大學選填的科系也並非我超級熱愛的,從外界看來真的普通到不行的我,究竟要講什麼故事給大家呢?
回想起高中,意外地也快接近十年了,真可怕,不過聽聽高中生們的困擾,大量的作業、補習、多了學習歷程,這滿滿的作業量,還是把我帶回了高中那種被壓力壓垮的不舒服。
這篇我想帶給現在是高中生,曾經是高中的我們,一些鼓勵與希望,如果你現在生活很沒有希望,我不想灌你雞湯,我希望的是,在你身陷黑暗和迷惘中,有一盞光,陪伴著你,想休息也好,指引著你,繼續前進也好。
一、 為什麼我們失去前進的動力
台灣高中以下的學生相較其他國家,在校時間及補習的時間非常長,一般平均都有8小時以上,學生放學後,也需要去補習班繼續聽著一樣的內容,繼續聽著還是不會的內容。
「我們學這個要幹嘛?」、「學這個未來還是用不到啊?」,這些心聲及疲倦感,這是許多高中生的迷惘。
還記的我在高中時,補習班下課後,騎著腳踏車是我那段日子唯一的喘息空間。
有人說:「有人說學生的責任是學習」,我:「但成為學生並不是我自己選擇的,我甚至沒有下班時間,下課後,還有堆積如山的作業和進度要趕」,那時候最常做的夢,就是我被一個東西追,然後驚醒,又要面對「上學」。
對於挫敗感與壓力很強烈的孩子來說,失眠是一種常態,一個跟隨一個的考試,往往壓誇他們。
青少年的生命時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轉變,生理上的改變,加上心理的改變,
往往自己是沒有自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時期常被大人稱之為叛逆期,但卻是生命很重要的轉變。
在轉變時期,如果缺乏外部的支持,對他們的生命來說,憂鬱和悲觀容易成為他們的日常常態。
許多孩子的痛苦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有用,而成績很容易被與自己的努力掛勾,當分數低,更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合理的說法時,我們很容易把歸因放在自己身上。
「我就是不夠努力,所以我必須更努力」,另一種則是, 「可能我真的很笨吧,才會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吧」,前者很容易發展成「過度努力」,後者在心理學則稱為「習得性無助」,前者則因為過度強調努力,很容易過度使用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是忘記休息,進而因為看不到努力的成效,變成後者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就是指人們在失敗體驗中學會了一種絕望的認知,即便自己努力了,也不可能成功。這樣的經驗,形塑成一種思維,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發展。
(引自: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每每看到如此,都感到非常惋惜。不過主觀的絕望不代表,客觀的絕望,既然無助感是學習而來的,代表我們仍舊可以擺脫這個慣性。
二、失敗學:解鎖習的無助
面對習得無助,往往我們容易陷入絕望裡,習得無助的來源是經驗,無論是動物還是人,所處的環境讓他們感覺不管做什麼都沒用,他們的行為無法替自己帶來想要的東西,這種經驗就會讓他們覺得,在未來,他們的行為依然是無效的。
也就是習得無助的經驗造就了悲觀的思維,悲觀的思維源自於習的無助的經驗。(引自:先別急著挑戰人性)
這章我想要解鎖習得無助,邀請你一同感受與思考,關於絕望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怎麼突破。
在世人提倡「成功學」的同時,現代文化很容易過度強調努力與成功的關係,原先成功學是為了鼓舞那些勇敢追夢的人,但現在卻反過來變成一些人用來譴責別人的武器,「你不成功,因為你不努力。」,這樣的說法,簡化了問題,也對孩子並不公平,彷彿他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比起成功學,我想要發起「失敗學」,不是只有「成功」值得被看見,我們往往忽略了從「失敗」學習些什麼,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 失敗是什麼?
2. 失敗對我的意義?
3. 為什麼會失敗?
(1) 失敗是什麼?
對我來說,失敗與成功具有客觀與主觀的定義,客觀是聚集了主流認定的價值觀,所形成的,而主觀則是自己的觀點,所以,到頭來,成功與失敗與否,其實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成功則是達成目標,失敗則是沒有達成。
(2) 失敗對我的意義?
失敗對我而言,我們當我們把關注理想與現實,而忽略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前進多少。
用這樣的觀點去理解,我們可以試圖把結果與自我認同分離,你是你,而結果是結果。
(3) 為什麼失敗?
我很喜歡何則文老師在演講中提及:「試著區分限制與障礙」。
限制是無法改變得,障礙則是可以透過釐清問題,並使用有效的方式努力。並給了一個精闢得結語:
為什麼無法會失敗,我希望讀者們可以帶著這個疑問到任何一個情境,什麼是限制?什麼是困境?區別這兩者的差異,就是一種智慧。
三、 自己的命運自己創造
成長的過程因為高敏感的特質、加上思考需要大量時間與沉澱,我非常不適應高頻率的學習,高度的壓力以及缺乏睡眠,讓我也無暇去改變自己的困境。
在心理學有個名詞,稱之為隧道效應。意思是人在有壓力和困難的情況下,通常只能看見很立即、短淺的事物上,難有中長期考量。 面對燃眉之急,我們的認知資源一旦被某件事情占據,就會產生所謂的「隧道視野」,讓人在做決策時沒辦法想得全面,最後做出不利的決定。(引自:匱乏經濟學)
欠缺餘裕的人是難以跳脫出框架的,如果長期仍陷於這樣的內耗之中,對身心的狀況是非常不健康的,這也是我很心疼那些明明很努力的人,然後被說別人說不夠努力。
想要擺脫習得無助,很需要成功的經驗,改寫信念才能夠一步一步找回對生命的控制權。
以下三個建議,是我想給每個被無助感包圍的人幾個鑰匙。
一、睡飽與娛樂
沒有睡飽對學習成效來說是非常嚴重的,甚至讓你在書桌前的理解變成白費,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效果開始打折扣時,就可以試著意識到自己需要改善睡眠。
娛樂是非常重要的,讓自己的放鬆且快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相信就算是大人也是舉手贊同,不過就是有限度的娛樂即可。
二、刻意練習
我們必須擺脫掉努力就有成果的心態,刻意練習不看時間,只看你的學習成果,你必須不放過每個你不理解的原理,並花時間研究並釐清,釐清後再去做考卷或是練習。我過往的學習誤區就是一直寫考卷和習題,考卷和習題是幫助你釐清你不會的地方在哪裡。
三、別放棄找資源
我們都有無助的時候,有時候當你卡住的時候,真的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真的可以找人幫忙,從你周圍的人找,找你信任的人找,甚至可以私訊你喜歡的自媒體,我相信大家都是如此苦過來的,也會希望每個在卡住的朋友,能夠不受到相同的苦。
成長是一段漫長的路,並不浪漫,而是一個個在生活中小小的實踐,我們都要看到自己一點一點的改變,並多多鼓勵及感謝自己。
願我的聲音與文字可以給你一些幫助。我是昆陽。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
職場叢林法則】,也歡迎來
我的臉書看更多資訊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在職場不再無力。如果你有生涯上的困難,歡迎點入報名。【
職涯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