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在會所工作的社工問我,要怎麼判斷在會所復元中的精障會友,準備好重返職場工作了呢?
事實上,社工夥伴覺得從表面上看起來,會員的狀態感覺隨時都能「上工」了,但往往推薦到職重窗口的時候,又很容易得到個案「還沒準備好」的回覆。因此,想知道職重單位會從哪些角度或根據哪些指標來判斷精障者的「就業準備度」,如果能及早了解,一來能減少兩邊服務單位來回溝通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能幫助會所針對精障者在現狀與就業中的缺口著力。
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先簡單說明一下會所的概念。首先,根據政府社安網的計畫,從2022年開始的四年間全國將要布建49處「精神障礙會所服務」,官方名稱是「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會所模式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協助會所的成員能夠重返社會,是由家庭到社區的中繼站,在會所內的精神障礙者可以找到夥伴一起做想做的事,是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能被具體落實的概念,透過每天的行政、餐飲、會議練習自我表達、解決問題、人際間相處等等,期望縮短個人的能力和職場就業之間的落差。
根據社工夥伴反饋給我的訊息,多數會所中的精障者都希望能就業,重新回到社會中,因此會所中的成員有頗高比例的就業需求,而且他們通常也都有著不錯的工作能力。因此,和會所的專業人員協作以促進精障者的就業肯定會是職重人員值得投入的一項任務。
就我過往的服務經驗,評估精障者的就業準備時我會思考以下幾個面向:
◎生/心理功能:
1.障礙狀況:是否規律用藥、情緒精神穩定度
2.功能狀況: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遵守規定能力、工作耐力、人際溝通
3.工作動機:(家裡過度保護、經濟狀況無虞等)、個人的職業目標
◎工作相關能力
1.教育程度
2.工作行為/工作態度:怪異行為、不良行為、出缺勤/準時性、挫折忍受度、責任感等。
3.過去的工作經驗:有無特定專長
4.求職技巧:自信心等
◎其他
1.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對於個案就業的支持度。
2.專業人員的支持:醫療/社政/勞政轉銜。
綜合以上項目,建議會所的社工夥伴可以參考上述指標,輔以會員在會所內的具體行為表現,來推測會員的就業準備度。
據了解,會所會員的身份分為兩種:積極會員、消極會員。積極會員(一個月至少出席1次)、消極會員(一個月出席少於1次)。
以積極會員而言,若一個月能出席8天以上,會被稱為活躍會員,此外,在活躍會員的類型中,如果他又能經常參與工作日的活動、一起推動會務,這類型的成員我們又會再稱他為工作日會員,而若只有辦活動的時候才會出現的人,則會以活動會員指稱之。總之,以推薦職重服務來說,積極會員相對消極會員較佳,而積極會員中工作日會員又相對活動日會員較佳。
假如確認會員有就業的意願後,建議可再根據以下項目,從具體行為了解會員的能力、態度,假如大多數情況有吻合的話,應能通過轉介職業重建服務的初評:1.參與會務時準時出席率
2.對於會務活動參與的積極度
3.在會務推動的過程,是扮演主要領導者的角色,或是扮演參加者的角色等
4.從會務完成過程中觀察會員參與、投入的狀況
順利的話,在轉介職重單位之後,職重個管員就會針對個案的個別狀況和個案討論後續的就業資源協助,正式踏上就業的道路,而要這一切能順利、較快速的推動,真的都需要仰賴各個專業人員的努力和付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