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討論了諮商倫理,今天我們要來延續上次的話題
(圖片出處:https://parade.com/living/boundary-phrases)
第二件事情則是要來談談「邊界」(boundary) 與「雙重關係」。
Boundary字面上的意思是界線,比方說在古帝國時期各國所劃分的分界線。
在心理學中指的是邊界、分化,就像我們常說的底線。
boundary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說心理上的、身理上的、家庭之間或是工作上的原則等,當然這也關乎了個案的隱私。
每個人心中對於事情的分界都不同,所以互相理解並尊重對方的boundary便格外的重要。
而所謂的 Dual Relationship 「雙重關係」指的是,當兩個人的關係並非單一的角色,而是存在著其他形式的關聯。
比方說你的同學可能也是你籃球隊上的夥伴,你的同事可能也是會一起吃飯出遊的朋友,你和家人可能一起進行了投資後成為合夥人。
這樣的不同角色的關係,多少會影響著我們維持一段關係的模式,對關係的雙方都會造成影響。
其實在許多行業中,都有類似的相關倫理規範。
這樣的規範不只出於專業性,也關乎了職業者的道德規範;有些界線是無法也不被允許跨越的。
比方說老師和學生、醫師與病患、銀行理財專員及客戶等。
諮商專業倫理守則中列出:「諮商師應儘可能避免與當事人有雙重關係,例如下述,但不止於此:親屬關係、 社交關係、商業關係、親密的個人關係及性關係等,以免影響諮商師的客觀判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另也有提到「諮商心理師師謹守專業界限,避免雙重關係,不會與您 (個案) 發展親密關係、性關係,或進行私下邀約、金錢借貸等等。」
換而言之,我們回到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我和心理師是朋友嗎?」
答案是:不是。
(圖片出處:https://res.cloudinary.com/people-matters/image/upload/fl_immutable_cache,w_624,h_351,q_auto,f_auto/v1689625783/1689625782.jpg)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可是我什麼事情都和對方說欸!」、或認為彼此是很「熟識」的關係,「這樣我們理所當然是朋友沒錯啊?」「加個LINE、追蹤一下IG」「一起吃個飯、拍張照、喝杯咖啡/酒,有什麼不行的?」
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心理師及諮商師會有這些倫理與道德規範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個案和心理師,彼此之間應該只有一種關係,就是當事人和心理師。
正因為沒有雙重關係,同時也設立了良好的邊界,所以心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與互動會更為單純,也才能透過真正專業和客觀的立場去協助個案。
一位專業且具倫理的心理師,是會盡量迴避和當事人的各種非專業性的互動的。
與個案不會是情人、朋友、合夥人等其他類型的關係,也不會去對方家做客、出遊合照、有金錢往來等。
在每一次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同樣需要展現專業;比如說或許心理師前一天其實出了一場小車禍,但是隔天的個案預約無法做取消,心理師會需要好好地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等,以便在和個案對談的同時仍維持專業的態度。
但若今天是以朋友的腳色去看待諮商關係,讓情緒和私人事件影響了諮商,這樣的關係就已經超出「當事人及心理師」的互動了。
身為一位專業的心理師,也需要時刻的去審視並覺察自己,不讓外在的事件或情緒影響了個案和工作。
在所有的諮商互動中,專業的心理師會將個案的福祉和權益視為重要的事情,對談的過程中不會有一來一往的互動,而是以當事人為主。
但當這樣的關係並非單一形式時,這樣的諮商就不再具有療效或是客觀性了。
若產生了其他的互動,這樣的諮商也將不再有專業性。
唯有維持客觀的心理師及個案關係,和良好的專業和倫理規範,諮商才具有正向的效果。
當事人也才會願意信任這樣的專業,並將自己或許難以啟齒的心裡話說出口;進而透過專業的方式協助個案看見生活上的議題、做出改變。
近期的介紹是否有讓你對諮商關係有更一步的了解?或是解答了你的疑惑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哦~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098/page2
https://www.counseling.com.tw/Articles/2-198
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13925,r729.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