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駕馭不適圈》--從幫自己找麻煩與面對挫敗開始成長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去年開始做「我是老查」的影音頻道,每週錄一支影片在Youtube上分享,回想這一年的過程,其實常常都在想「感覺好像沒什麼人在看,不如不要做好了」。而每個星期在要寫腳本跟錄影片時,也常常有很強烈的抗拒感—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繼續做好像只是一個笑話而已,如果不是因為不想讓去年年初的新年願望半途而廢,可能這個頻道早就沒有更新了。
不過也因為有這段經驗,所以在讀《駕馭不適圈》的時候特別有感觸,今天也來介紹這本書裡我覺得蠻不錯的觀念。
《駕馭不適圈》的作者法拉史托是英國版「Elle」雜誌的總編輯,也是《衛報》評選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袖」前五名之一。感覺就是典型的菁英或成功人士,應該一切都很駕輕就熟才對,但是在這本書裡她提到,其實她的許多成績都來自於她非常擅於想辦法讓她自己「日子不好過」,也就是進入所謂的「不適圈」 discomfort zone。而且不只是她自己,書中的許多例子提到有許多非常成功的運動員、專業人士以及名人也都經歷過這種過程進而突破瓶頸與成長,這本書要告訴讀者到底方法是什麼。

面對障礙,你有這三種錯誤心態嗎?

通常所謂的「不適圈」,是因為我們會覺得似乎有障礙擋在我們前面,讓我們無法順利依照我們的期待進行或完成想做的事。但如何看待這些障礙就是影響接下來發展關鍵。書裡提到有三種錯誤的心態:首先是「躲避障礙」,只要碰到障礙就轉彎、放棄,騙自己說「其實那不是我想要的,何必浪費力氣」,這種心態會讓你永遠沒有真正的面對自己能力的限制,自然也沒辦法克服。
第二種錯誤的心態則是「責怪障礙」,告訴自己說不是我的能力或努力不夠,都是其他人要陷害我,或者是環境所逼,其實我自己是好棒棒的。這種心態則會讓你沒有辦法切實認清自己能力的不足之處,自然也沒辦法改善。
第三種錯誤心態則是「誇大障礙」,把一時的挫折視為自己絕對無法克服的困難,覺得那就是自己的天敵、死穴,無形中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因為也許其實是可以克服的。
要克服上面的三種錯誤心態,唯有不斷的以「挑戰心態」強迫自己去面對那種感覺很不舒服、很挫折的情境並且設法克服,才有辦法慢慢的改掉。

建立「心想事成」的挑戰心態

而什麼是「挑戰心態」?書中提到必須具有三種想法:要相信自己、要感覺自己有能力掌控局勢、要相信最後一定可以有正面的結果。你可能會說「真的有這麼簡單嗎?」其實是因為你必須有這樣的想法,才有機會不被心裡的恐懼或不安影響了你本來具有的實力。我想到每次要錄影片時,都不知道這個星期到底要寫什麼主題也覺得壓力山大,但是都是靠告訴自己「只要做10分鐘不到的影片,我平常這麼愛說話,一定可以的」,才想辦法做出來的。
而且人的大腦其實很奇妙,克里夫蘭臨床基金會做過一個研究:要一群受測者想像自己一個禮拜做五次舉啞鈴練二頭肌的動作,即便只是持續想像那個鍛鍊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竟然發現受測者的肌力平均增加了13%!或者你也許有聽過所謂的「安慰劑效應」--就是如果你非常相信醫生告訴你你服用的藥是可以百分之百治療你所患的病的,就算其實你吃的只是維他命,你的積極想像也會讓你的病情獲得舒緩。
為了成功建立這樣的挑戰心態,你可以設法先在腦子裡像是拍一部影片一樣去想像你是如何完成、克服、戰勝那個你需要獲得成功的場景的,想像得越詳細、越逼真越好。因為這可以幫助你在實際經歷那個場景時胸有成竹,感覺好像是練習過很多次一樣。

從創傷後成長,拆解你的挫敗經驗

當我們碰到挫敗之後,通常都會希望自己把它忘記,最好失去那段記憶永遠不要想起來。但是這其實對自己是沒有幫助的,反而要強迫自己從中學會克服「不適感」「障礙」的方法。書裡提到你可以透過4個步驟讓自己從中獲得經驗:
首先是先用15分鐘時間讓自己回想那個挫敗的經驗,中間的過程與細節。甚至把它寫下來,雖然可能進行到一半你就想要中斷,但還是要勉強自己完成。
第二個步驟則是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嘗試用「如何/怎麼」去分析整件事,像是我老闆狠狠的把我批評了一頓,是如何發生的?--因為我天天遲到。怎麼我會天天遲到?--因為我都睡過頭。--怎麼我會每天都睡過頭?--因為我每天都玩手機很晚睡—怎麼會每天沒有提醒自己該早點睡?--其實是因為自己沒把準時上班放在心上。
第三個步驟則是追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自己會天天遲到而不在乎?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因為不喜歡這個工作?是因為覺得反正沒人注意我的表現好壞?在這個步驟時要注意,絕對不要把「為什麼」的原因歸到別人身上,而是要以自己作為檢視的主體。
最後一個步驟則是,找出自己要做什麼去改變這個情況—如果是覺得自己不喜歡這個工作,是要跟老闆好好談一談嗎?還是要找其他的工作?唯有找到自己應該做什麼去改變現況,這次的經驗才有機會讓自己成長。
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遇到一些讓自己覺得很不舒服很挫敗的情境?設法從中幫自己找到可以突破與改進的方向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5K會員
150內容數
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歡迎你一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宜蘭縣。礁溪鄉三》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錯價源自不清楚區域特性,把礁溪當成雙北市精華區買~礁溪市區買房停看聽地形與人口說明~親自走訪就知道數字掩蓋真相 礁溪人口幾乎都集中在溫泉區,市區德陽村、大義村、二結村、三民村、玉石村、大忠村,人口有將近14,755人,擠在1.68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平方公里高達8,783人,這還不算觀光客,加上一定破萬,不但不是地廣人稀,反而人煙稠密,很容易發展生活及商業機能。
Thumbnail
avatar
井底之蛙
2024-02-27
駕馭網路 而不是陷落  學習一門新學問、一個新領域時,必須先找到幾本相關的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從頭讀到尾,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作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的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認知與記憶。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4-02-17
【怪獸雙週快報#23】特斯拉電動皮卡Cybertruck來了、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駕馭不適圈,怪獸科技公司2023年末鉅獻【怪獸科技公司】 🤖科技焦點 - 特斯拉的 Cybertruck 是什麼?6 萬美元的電動車到底好在哪? 🗣️閱讀精華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掌握人性漏洞、持續突破並擴大自己的能力圈 -《駕馭不適圈》:熟能生巧只說對一半? 【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 年末鉅獻】 🔍 變化無所不
Thumbnail
avatar
王政皓|怪獸科技公司
2023-12-05
只要輸得起,失敗都不算什麼:駕馭不適圈|經典書怪讀的@怪獸難道我不夠好嗎?為什麼沒有人發現你是個聰明、有才華而且非常搶手的人呢?問題是:你有讓人知道嗎?還是你只是待在一樣的地方,做一樣的事,卻期待天上會掉下來不一樣的結果?之所以得忍過短暫的不適,為的是迎來更長遠的舒適。勇敢面對困境不只能幫助你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逃避問題,你逃避不適,但逃不開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
王政皓|怪獸科技公司
2023-12-04
台南汽車包膜推薦【弗爾仕車體包膜】迎風面犀牛皮包膜優惠價29999起│適合預算不高又想保護車子的車主​需要車子迎風面犀牛皮包膜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事情是這樣: 前陣子朋友發生車禍,小擦撞,好險車子有包膜,所以擦傷都在膜上。 不過膜料擦傷後,影響車漆美觀,加上有點老化泛黃,朋友想更換包膜,問我有沒有推薦的台南汽車包膜店家,之前包的店家在桃園不想跑太遠。
Thumbnail
avatar
南搞先生
2023-09-17
駕馭不穩定的未來,需要具備《變動思維》知識卡片我們常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我們的生活環境在變,我們的職場競爭狀態在變,我們的學習模式也在改變。面對這樣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改變舊腳本、舊思維,書中提出應對變動環境的變動思維有8項能力,協助我們檢視自己的準備狀態。
Thumbnail
avatar
Kay Chang
2022-09-18
時光荏苒,依舊是群不受教的人啊——《情感教育》首次刊載於閱讀最前線 出版時間:2017/2(再版) 看完情感教育,見證著主角腓德烈克與若干人等從開始的純真熱情,到後來的分歧與盤算,這場情感的教育教會了我們:有著歲月與人生經歷的人們仍可能依舊不受教。也許這才是情感教育的真諦。 其他出沒地: 👉Matters
Thumbnail
avatar
葛芸
2022-08-20
【YC Talk】《教育》是志業 .不是職業圖片 卡內基:「能力會在批評中萎縮,而在讚賞下綻放花朵。」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成就孩子未來的快樂。比起處罰責罵,還有別的點子,提升教育品質,不打擊孩子。 成為老師不是要展現自己的知識含量,而是要增加學生的心理質量,孩子需要的不是永無止境的挫折,而是一句「加油!你可以!老師陪著你。」如此而已。
Thumbnail
avatar
YC Sky
2021-05-05
成功的捷徑是跨出舒適圈《駕馭不適圈》閱讀心得「舒適圈」一詞近幾年很頻繁地出現在商管與雞湯類書籍中,它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待在熟悉的環境裡,做著熟悉的事務」。 心理學中提到,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可分為以下3個區域。除了舒適圈以外,其他統稱為「不適圈」...
Thumbnail
avatar
TASYA-STUDIO
2021-04-06
《教育應該不一樣》教育應該不一樣讀後感。今年我25歲,假設我順利的活到臺灣平均年齡79歲,那我還有很長的54年(當然很可能更長)。這時候,我終於站在人生的起跑點,追逐屬於我的人生。當屆齡的人退休了,我也不禁要問:位置空出來之後,我夠格坐上去嗎?哪裡是屬於我的位置?我又會在哪裡發光發熱呢?面對即將綻放光芒的歲月來臨,縱
avatar
老蔡書評
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