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住家附近有好幾個都更或重建的大樓在大興土木,經過時看到消失的大樓與店家,似乎也回想不起來當初有哪些店面,是否自己曾經造訪過那些店家?而因為租金上漲而退租的店面,經過時也常常想不起原先是哪家店?即便在相同的路上行走了好幾年,那些曾經風風光光開張的店面卻從沒有在心中留下印象。
同樣的道理,如果用在職場上,職場上的送往迎來也非常常見,但是會留在記憶裡的那些臉孔,甚至是之後還會繼續聯繫的人,或許數量也不太多。而當自己就是那個離開職場的人,你覺得自己會在其他人心中留下什麼印象呢?
有人說離職是門學問,無論是提離職的時間、原因跟最後如何收尾手上的工作跟老東家好好道別,但這門學問,其實牽涉最多的都是如何面對自己轉身身影背後留下來的人、將離開的自己又可以怎麼被留下來的人敘說呢?
以往幾次離職經驗,雖然不能說完全說一點壓力都沒有,但至少都能夠好好收尾,讓雙方再次想起彼此時沒有太多怨懟也能好好祝福。或許這也取決於在真正離開前,自己做了多少準備,可以讓手上的工作成果有著落、尚未完成的事情有發落,以及被留下來的人,接受到的是清楚的交接文件與工作進度,而不是在有人離開後,專案就陷入迷航狀態或無以為繼。
而除了密切工作的團隊成員外,或許在我們在職期間,也應該更像敦親睦鄰而成為街角熟悉風景的店家,為每天往來的客群與過路客,創造專業度、好印象與好感度,無論是因為專案而一起合作的跨部門成員、平日因為工作程序需要交換資訊的同事,又甚至只是每天進公司會打照面的接待處同事或是幫忙清潔的外包同仁。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身邊一起工作的誰或是自己,哪天因為職涯的變動,主客易位,原本的同事變成上司,或是同事變成客戶。而即便是要離開公司的自己,也會有新公司的人來向共事過的人打聽自己,而被打聽的人,永遠都不知道可能的消息來源說了什麼。
即便是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候,當所有人的履歷都攤在LinkedIn上供人檢視,在找自己的工作夥伴時,許多人還是仰賴自己的信任圈所推薦或反推人選的資訊。而這些口耳相傳的口碑或反指標,就像是我們到了陌生的國度旅遊,當面對陌生的文字和食物時,或許最直覺的選項就是問去過的人,或是直接走進熟悉連鎖品牌的速食店,買一個安心和跨國企業錯不了的口碑。
在職場上或多或少也聽過離職離得不太愉快的案例,無論是沒有給予舊東家夠多的時間銜接專案、沒能把工作交接好,甚至是沒能好好地在曾工作過的人心中留下專業和可被信任的印象。
於是,就像個樓起樓塌卻誰也記不得的店面一樣,離開後彷彿不曾存在,而每當被提起,知道的人也說不出個什麼好印象,只當不曾存在過,也可惜了在職場走這一遭。
職場常見的 reference check (資歷查核),與其說是企業要調查即將成為自己工作夥伴的陌生人,或許更是職場人用來檢核自己是否經歷過足以被檢核,而自己也有信心可以成為他人口中可合作對象的過程。
與其被動等待有天被他人查核,或許從進入職場的第一天起,就可以開始累積可供他人記憶的工作成果和願意推薦的口碑。
如此一來,即便終有離開現職公司的一天,自己也會有足夠的自信,過往的累積將帶領自己前往想去的遠方,而現在身邊的人,也會認定你曾是他們的祝福,也願意給予你前往遠方所需要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