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起樓塌,在你離開公司後之後,你覺得會留下什麼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住家附近有好幾個都更或重建的大樓在大興土木,經過時看到消失的大樓與店家,似乎也回想不起來當初有哪些店面,是否自己曾經造訪過那些店家?而因為租金上漲而退租的店面,經過時也常常想不起原先是哪家店?即便在相同的路上行走了好幾年,那些曾經風風光光開張的店面卻從沒有在心中留下印象。
同樣的道理,如果用在職場上,職場上的送往迎來也非常常見,但是會留在記憶裡的那些臉孔,甚至是之後還會繼續聯繫的人,或許數量也不太多。而當自己就是那個離開職場的人,你覺得自己會在其他人心中留下什麼印象呢?
有人說離職是門學問,無論是提離職的時間、原因跟最後如何收尾手上的工作跟老東家好好道別,但這門學問,其實牽涉最多的都是如何面對自己轉身身影背後留下來的人、將離開的自己又可以怎麼被留下來的人敘說呢?
以往幾次離職經驗,雖然不能說完全說一點壓力都沒有,但至少都能夠好好收尾,讓雙方再次想起彼此時沒有太多怨懟也能好好祝福。或許這也取決於在真正離開前,自己做了多少準備,可以讓手上的工作成果有著落、尚未完成的事情有發落,以及被留下來的人,接受到的是清楚的交接文件與工作進度,而不是在有人離開後,專案就陷入迷航狀態或無以為繼。
而除了密切工作的團隊成員外,或許在我們在職期間,也應該更像敦親睦鄰而成為街角熟悉風景的店家,為每天往來的客群與過路客,創造專業度、好印象與好感度,無論是因為專案而一起合作的跨部門成員、平日因為工作程序需要交換資訊的同事,又甚至只是每天進公司會打照面的接待處同事或是幫忙清潔的外包同仁。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身邊一起工作的誰或是自己,哪天因為職涯的變動,主客易位,原本的同事變成上司,或是同事變成客戶。而即便是要離開公司的自己,也會有新公司的人來向共事過的人打聽自己,而被打聽的人,永遠都不知道可能的消息來源說了什麼。
即便是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候,當所有人的履歷都攤在LinkedIn上供人檢視,在找自己的工作夥伴時,許多人還是仰賴自己的信任圈所推薦或反推人選的資訊。而這些口耳相傳的口碑或反指標,就像是我們到了陌生的國度旅遊,當面對陌生的文字和食物時,或許最直覺的選項就是問去過的人,或是直接走進熟悉連鎖品牌的速食店,買一個安心和跨國企業錯不了的口碑。
在職場上或多或少也聽過離職離得不太愉快的案例,無論是沒有給予舊東家夠多的時間銜接專案、沒能把工作交接好,甚至是沒能好好地在曾工作過的人心中留下專業和可被信任的印象。
於是,就像個樓起樓塌卻誰也記不得的店面一樣,離開後彷彿不曾存在,而每當被提起,知道的人也說不出個什麼好印象,只當不曾存在過,也可惜了在職場走這一遭。
職場常見的 reference check (資歷查核),與其說是企業要調查即將成為自己工作夥伴的陌生人,或許更是職場人用來檢核自己是否經歷過足以被檢核,而自己也有信心可以成為他人口中可合作對象的過程。
與其被動等待有天被他人查核,或許從進入職場的第一天起,就可以開始累積可供他人記憶的工作成果和願意推薦的口碑。
如此一來,即便終有離開現職公司的一天,自己也會有足夠的自信,過往的累積將帶領自己前往想去的遠方,而現在身邊的人,也會認定你曾是他們的祝福,也願意給予你前往遠方所需要的祝福。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小到大,因為生長背景的關係,身邊的家人或是同學的家人,都是軍公教、做小生意老闆或是國營企業從業人員,從來沒有聽過公關這個職業,更遑論要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個產業。一直要到了大學快要畢業時,可能有聽聞有些人去了公關公司實習,或是畢業後以公關公司作為第一份工作的開始,才對於公關有了模模糊糊的印象。
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後,往往最考驗人的都不是可以隨著時間進化的專業能力,更多的是如何在職場上不同情境中自處、人際互動與看懂其中運作的人際動力。 怎麼看懂與解鎖重要關卡呢?
從工業時代到現在,職場的存在一直基於比較利益、專業分工與利益最大化的存在,這種存在不但不自然也不太人性,但某方面卻也為了許多人創造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無論是每天入睡之前,都可以確認明天一醒來還有個至少可以投入八小時換取謀生收入的工作,或是身為組織的一份子,好像從屬某個群組可以被命名、被記得的感覺
近日看到商業周刊執行長郭奕伶針對近日錄取的商周執行長實習生發文,內容談到這位年僅20歲的實習生,不但在面試時就展現了對於商周的理解、議題的深入研讀與認識出版產業與商業世界的企圖心,甚至連版權頁都仔細研究過,更在面試提問面試官時,精準地提問跟組織分工有關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用套版面試問題應付。
每當電信合約到期時,使用者多少會仔細比較一下自己所使用資費,相較於實際使用用量的差率,也會研究一下每種資費低、中、高資費的差別,通常最明顯的就會是上網流量與免費通話數的差別,低資費的方案通常幾百塊也只會搭配幾GB的上網流量,如果上網追劇、看電影,通常很快就會用完,而高資費的方案通常會有吃到飽的服務,
從小到大,從自我中心的嬰孩時期到開始跟現實世界互動,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一直到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甚至去適應遊戲規則,走向內外在一致的過程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挑戰,特別是面臨真實生活中永不缺乏的失落經驗。 然而,就像是錯誤不會自然負負得正,傷害也不會。
從小到大,因為生長背景的關係,身邊的家人或是同學的家人,都是軍公教、做小生意老闆或是國營企業從業人員,從來沒有聽過公關這個職業,更遑論要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個產業。一直要到了大學快要畢業時,可能有聽聞有些人去了公關公司實習,或是畢業後以公關公司作為第一份工作的開始,才對於公關有了模模糊糊的印象。
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後,往往最考驗人的都不是可以隨著時間進化的專業能力,更多的是如何在職場上不同情境中自處、人際互動與看懂其中運作的人際動力。 怎麼看懂與解鎖重要關卡呢?
從工業時代到現在,職場的存在一直基於比較利益、專業分工與利益最大化的存在,這種存在不但不自然也不太人性,但某方面卻也為了許多人創造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無論是每天入睡之前,都可以確認明天一醒來還有個至少可以投入八小時換取謀生收入的工作,或是身為組織的一份子,好像從屬某個群組可以被命名、被記得的感覺
近日看到商業周刊執行長郭奕伶針對近日錄取的商周執行長實習生發文,內容談到這位年僅20歲的實習生,不但在面試時就展現了對於商周的理解、議題的深入研讀與認識出版產業與商業世界的企圖心,甚至連版權頁都仔細研究過,更在面試提問面試官時,精準地提問跟組織分工有關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用套版面試問題應付。
每當電信合約到期時,使用者多少會仔細比較一下自己所使用資費,相較於實際使用用量的差率,也會研究一下每種資費低、中、高資費的差別,通常最明顯的就會是上網流量與免費通話數的差別,低資費的方案通常幾百塊也只會搭配幾GB的上網流量,如果上網追劇、看電影,通常很快就會用完,而高資費的方案通常會有吃到飽的服務,
從小到大,從自我中心的嬰孩時期到開始跟現實世界互動,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一直到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甚至去適應遊戲規則,走向內外在一致的過程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挑戰,特別是面臨真實生活中永不缺乏的失落經驗。 然而,就像是錯誤不會自然負負得正,傷害也不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還記得離開上個職場; 人資的姐姐跟我說‘’離開後重新歸零開始‘’ 記得我在當時的職場;經手離開的同事都跟我說 如果我坐你的職位;會瘋掉太忙了~ 我總笑笑而過;因為不知道是我幸運還是………… 這邊算是待過最輕鬆的樣子;總在提出離職後 公司都會說升薪水加職位 但對我來說都不是我想要的;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前一篇跟大家分享了離職的時候為什麼好好說分手很重要,其實平時在工作時的累積,無論是別人的信任、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評價,也都是同等重要。因為現在的時代,多數人可能都會遇到轉換工作需要提供推薦人的時候,本篇分享了包含如何選擇推薦人以及事前的相關注意事項。   雖然在面試新工作時,並不
Thumbnail
對於經常換工作的人來說,雖然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但穩定度不高卻不代表能力不好。累積良好職場名聲和人脈可以成為未來職涯發展的助力。 確保履歷中能彰顯過去的亮眼職場表現和良好的職場聲譽,並且建立資歷調查人選清單和拓展未來求職機會,以消除常換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日後好相見!? 前幾天在離職滿3個月的同時,前主管傳訊息來了 後來想想不知算是自己很了解對方,所以在前一天就莫名預想對方應該會傳訊,的確也就傳來了,背後的用意應該是不僅是關懷、而是探問該回去的可能性。 至少在離職當日,前主管還是不斷的詢問是否要留停之類的。想來他真的不斷自打嘴巴,從一開始提離職時;即
Thumbnail
在正職工作的情況下,並不會在剛入職時就知道這份工作將在哪一天結束。 更多時候,是因為被動因素而離職,好比公司有異狀,造成資遣,或者是工作環境高壓、與主管/同事不和、難有升遷/加薪的機會等等(而這些原因往往在離職信件中都被簡化寫成「另有職涯發展的需求」)。
Thumbnail
最近公司離職的人很多,光是我們部門就半個月一個。離職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我工作多年也確實看過不少人把離職變成了不愉快的事,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總結了一下,離職要注意以下7個方面:意向確認、不要裸辭、告訴直屬長官、做好工作交接、低調慎言、想好離職說辭、記得感謝。
在職場上,時常看到有些已經離職的或是退休的,很喜歡回原工作崗位,有些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 昨天已經過去了,舊人早就換成了新人,何必去找不痛快?人家一聲廠長,喊的到底是誰?不是你,你心情不好,是你,新廠長不爽!所以對於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我向來是不聯系的,除非是老同事換了工作。不是我太過現實
Thumbnail
大家有遇過前主管邀請你回去和他一起共事嗎?或是在找工作的時候,考慮過前東家呢?包括我自己在內,身邊也不少朋友都在轉職之際,回到前公司或是再次和前主管工作。這篇文章想先分享我個人的經驗,再綜合聽過的各種經驗,來歸納為什麼回鍋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自己也不時會被身邊知道的朋友問起「Debby 為
Thumbnail
每次的面試準備就是過去工作和公司的回顧與整理。 做了什麼、完成過什麼專案、為什麼加入,又為何離開,挑戰與成就感 等等,這些都是很基本必備問題。所以我的 craft裡開闢了一本筆記本,裏頭有針對以上問題的回應內容。想來也挺有趣,每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在經過多年後回顧,都會有些許差異。 具體一點說是: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還記得離開上個職場; 人資的姐姐跟我說‘’離開後重新歸零開始‘’ 記得我在當時的職場;經手離開的同事都跟我說 如果我坐你的職位;會瘋掉太忙了~ 我總笑笑而過;因為不知道是我幸運還是………… 這邊算是待過最輕鬆的樣子;總在提出離職後 公司都會說升薪水加職位 但對我來說都不是我想要的;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前一篇跟大家分享了離職的時候為什麼好好說分手很重要,其實平時在工作時的累積,無論是別人的信任、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評價,也都是同等重要。因為現在的時代,多數人可能都會遇到轉換工作需要提供推薦人的時候,本篇分享了包含如何選擇推薦人以及事前的相關注意事項。   雖然在面試新工作時,並不
Thumbnail
對於經常換工作的人來說,雖然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但穩定度不高卻不代表能力不好。累積良好職場名聲和人脈可以成為未來職涯發展的助力。 確保履歷中能彰顯過去的亮眼職場表現和良好的職場聲譽,並且建立資歷調查人選清單和拓展未來求職機會,以消除常換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日後好相見!? 前幾天在離職滿3個月的同時,前主管傳訊息來了 後來想想不知算是自己很了解對方,所以在前一天就莫名預想對方應該會傳訊,的確也就傳來了,背後的用意應該是不僅是關懷、而是探問該回去的可能性。 至少在離職當日,前主管還是不斷的詢問是否要留停之類的。想來他真的不斷自打嘴巴,從一開始提離職時;即
Thumbnail
在正職工作的情況下,並不會在剛入職時就知道這份工作將在哪一天結束。 更多時候,是因為被動因素而離職,好比公司有異狀,造成資遣,或者是工作環境高壓、與主管/同事不和、難有升遷/加薪的機會等等(而這些原因往往在離職信件中都被簡化寫成「另有職涯發展的需求」)。
Thumbnail
最近公司離職的人很多,光是我們部門就半個月一個。離職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我工作多年也確實看過不少人把離職變成了不愉快的事,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總結了一下,離職要注意以下7個方面:意向確認、不要裸辭、告訴直屬長官、做好工作交接、低調慎言、想好離職說辭、記得感謝。
在職場上,時常看到有些已經離職的或是退休的,很喜歡回原工作崗位,有些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 昨天已經過去了,舊人早就換成了新人,何必去找不痛快?人家一聲廠長,喊的到底是誰?不是你,你心情不好,是你,新廠長不爽!所以對於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我向來是不聯系的,除非是老同事換了工作。不是我太過現實
Thumbnail
大家有遇過前主管邀請你回去和他一起共事嗎?或是在找工作的時候,考慮過前東家呢?包括我自己在內,身邊也不少朋友都在轉職之際,回到前公司或是再次和前主管工作。這篇文章想先分享我個人的經驗,再綜合聽過的各種經驗,來歸納為什麼回鍋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自己也不時會被身邊知道的朋友問起「Debby 為
Thumbnail
每次的面試準備就是過去工作和公司的回顧與整理。 做了什麼、完成過什麼專案、為什麼加入,又為何離開,挑戰與成就感 等等,這些都是很基本必備問題。所以我的 craft裡開闢了一本筆記本,裏頭有針對以上問題的回應內容。想來也挺有趣,每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在經過多年後回顧,都會有些許差異。 具體一點說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