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長(甲)因為老師時常告知,其唸小班的孩子(乙)有攻擊別人的行為,感到十分不悅,因此在臉書社團貼文攻擊乙的老師大驚小怪,三歲孩子懂什麼!並認為老師寫聯絡簿將孩子的不當行為告知家長,是沒本事解決孩子調皮的行為。(註1)
甲對老師的攻擊性指控,以及其指控中所描述其孩子的攻擊行為,倒讓我想到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Daniel Goleman在其所著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所提到的案例:
幼兒園裡,孩子們在打打鬧鬧。年僅兩歲半的馬丁不小心碰到一個小女孩,小女孩莫名其妙地大哭起來。馬丁去抓她的手,但她哭著躲開了,馬丁拍一下她的手臂。
小女孩還在哭,馬丁把臉轉過去不看她,大聲說:「不許哭!不許哭!」聲音一次比一次急,一次比一次響亮。
馬丁想再拍她,她又一次反抗了。這時馬丁好像咆哮的小狗那樣露出牙齒,嚇唬小女孩。
馬丁再一次開始拍打小女孩的背部,不過拍打很快地變成捶打,馬丁不管小女孩可憐的尖叫,一直重重地打她。
也許有人會認為上面案例裡的馬丁只有兩歲半,他懂什麼。但在心理學家眼裡可不是如此。馬丁的行為已與正常幼兒的同理心行為完全相反:幼兒通常會同情地懇求,並努力安慰哭泣的小伙伴,但馬丁卻是攻擊哭泣者。
更糟糕的是,馬丁的行為顯示他從嬰兒期就是被毆打或其他身體虐待的受害者。
馬丁的行為反映出他在家裡得到的眼淚與痛苦的教訓:
哭泣首先會遇到專橫的象徵性安慰,若繼續哭泣,就會遭遇臭臉和咆哮,然後是拍打,乃至赤裸裸地毆打。
最棘手的是,馬丁似乎已經失去其原始的同理心,即停止攻擊受傷者的本能,才兩歲半的他表現出殘忍和虐待衝動的萌芽。
馬丁這樣的孩子是特例嗎?不是。
在27個受虐孩童的案例中發現,這27個孩童皆沒有幼兒該有的原始同理心,相反地,他們對哭泣的小朋友表現出恐懼、憤怒,或者像馬丁那樣進行身體攻擊。
這類型的孩子長大後的命運會如何?總體來說,這些孩子長大後,更有可能存在認知困難,更加好鬥,不受同儕歡迎,更容易陷入憂鬱,而且成年後更容易觸法和犯下暴力罪行。
這種狀況也可能會代代相傳,殘暴的父母在童年期必然被他們的父母殘暴對待過。他們就像是他們暴力父母的縮影,很早就學會殘暴的回應方式。(註2)
現在回頭看看報導中的案件。如果家長的描述沒有誇張,乙孩童的行為可以用「孩子不懂他在做什麼」直接略過嗎?
恐怕不行,必須家長與老師合作一起找出原因,通力合作執行能導正孩子行為的教養方法,才能將孩子的行為導正。
註1:TVBS新聞網「兒露下面扯人裙褲!家長「還小不懂」控師:思想邪惡」。
原始貼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107931031037121/posts/287874399709449/?d=n
註2:摘自「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第12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