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14要點教育版 5.事前保證重於事後改善

2023/11/1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條原文是:持續改進產品與服務。

對於一般的產品:洗碗精、汽車、手機......,可以一直改進;但每個人的國小、國中、高中都不能重來,事後才改進,學生就已經畢業了!

所以「教育」不能說做完了再來做評鑑,然後發現問題做改進;而是要致力讓系統絕少出問題。所以就把標題改為更積極的:事前保證重於事後改進。

目前教育現場還是普遍依賴大量檢驗,習慣以評鑑來改進課程品質,提升學校治理績效等。但是改進如果不是「系統性」的變革,往往是在同一個框架中「白努力」,甚至是以「今日的解方」來製造「明日的問題」。

比如,用校務評鑑來提升學校績效,是大家都辛苦的作法。如果我們在遴選階段,就不要放任壓力團體換票、操作,真正能為校舉材;或者在甄試時,積分佔比計入初選就好,不要一路算到複選口試......,這些上游系統的改善,效果可能比評鑑好,而且是做在前面,不是亡羊才來補牢!

所以戴明主張,不要對末端結果過度反應,領導者要致力上游系統的改善與文化環境的營造,來確保品質。

而且改善並不只是「恢復原狀」,而是要比原來更好,所以「改善」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而要創新,就得學習;所以戴明的「PDSA」又稱為「學習循環」。

凡事一開始就要計畫(P)完善,然後試做(D),邊做要邊研究(S),再來全面行動(A),然後進入下一個循環:再計畫、再試做......所以「改善」是無盡的循環。

那為什麼一個組織會想持續改善呢?還是要回到「以人為本」:因為人人都有自發向上的本質。

所以領導者想要營造一個持續改善的「學習型組織」,重點就不在於導入許多的品質改善工具和技術(這些有時會適得其反),而是要把學生和老師「樂在學習」、「樂在工作」的本質激發出來,為他們排除困難和障礙,自然大家就會樂於「持續改善」了!


61會員
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