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在美國農場實習,當時舉凡有如何養小豬、麵包怎麼發酵、蔬菜怎麼保存等問題,其他年輕實習生就會說,去問卡拉太太(Carla)吧,然後從書櫃裡拿出一本陳舊的厚皮書,按索引翻閱尋找指南。
這本由Carla Emery所寫的鄉村生活指南,自從1969年初以季刊通訊報問世,在三十多年的時間內分段寫成、合輯、再版、增修,演化成一本書。在回歸土地(back to the land)、永續生活的風潮中,成為一本不退流行的實用經典,連年輕一代也對它不陌生。
兩三年前,我覺得也是時候去把卡拉太太請到我書架上了,現在我手中這本2019年的五十年紀念版,是在亞馬遜購買,近1000頁的鉅冊,結結實實是一本百科全書,舉凡:
包山包海,幾乎所有自給自足生活(homesteading)的知識和技巧都包含在內了,對於想要追求簡單、更貼近自然生活的人們,提供了詳盡、逐步的指南。即使對住在城市的人來說,仍然可以從其中追求獨立、DIY、從零到有(from the scratch)的精神受到啟發,並學到更多生活技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很難再找到一本更包羅萬象、口吻權威的參考書了,難怪到今天,只要遇到心理困難、疑難雜症,大家就會想到:去看看卡拉怎麼說吧。
以「規劃自己的食物」這節來說,她寫道:
“你不必有自己的菜園才能享受家庭食物保存的好處,即使住在城市,你可以透過農夫市集、直接跟農夫買、或是事先跟農夫約定好你需要的食材。
你知道自己一年需要多少食物嗎?多少的牛奶?多少的肉?多少顆高麗菜、幾顆玉米?一開始可能很難估算,不過漸漸地你會有個概念,如果是追求自耕自食,你要知道每項食材成長的時間,水果需要十二個月才會成熟,美國大多數的地區,只有春天到秋天菜園才會有新鮮蔬菜。那麼你如何預備呢?"
她說:「從早春開始,我試著每天種一樣蔬菜,從早生的豌豆、馬鈴薯、晚收的豆類、萵苣,一直到夏末,然後秋天是食物保存的日子,每天我試著保存一項食物,醃釀或製醬,從瓜類到番茄,到了冬天,就以保存的食物為食,你必須常常確認它們的狀態,哪些即將發酵、枯萎,趕快裝罐、冷凍、使用,你必須學會量入為出。
另一方面,自家菜園、果園有個特色,要不就是毫無收成,要不就是用大豐收讓你招架不住,水果會突然堆積如山,但只限於短時間內,除非你學會如何保存。
要預先規劃:乳牛要懷孕九個月才會產奶,整個夏天母雞會瘋狂產蛋,但是冬天一顆都沒有....」
她甚至列舉了自己一年的菜單類型,早餐是玉米粥、酸種麵包、馬鈴薯,午餐是炒蛋加三明治,夏天的晚餐充滿各種葉菜燉湯,冬天的晚餐多是根莖類。她建議:如果不想要單調重複,大可從各國不同的料理文化擷取靈感,同樣一種食材,學習希臘、日本、印度人怎麼料理、烹調,讓餐食美味多變。
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有什麼好處?她認為這形同一年過著356天的獨立日(independent day)。以1993的數據看來,美國農業部估計一個四口之家每月在商店採購食物開銷高達$400-700美金,如果有土地,耕種一個自家菜園是省錢最好的方式。除此之外,豐盛喜悅的六月收成,簡單節制的嚴冬飲食,這樣的韻律對於自己、環境、養育孩子都有益。
這樣很麻煩,但她說:一個人必須要選擇為什麼而努力,生命永遠是場奮戰(struggle),不管你所掙扎奮戰的有沒有意義,那麼倒不如為有意義的事奮戰。她說:「我認為最好的食物是你自己種的、自己製作的,使用盡可能自然的食材(如果你困在城市,你只能找罐子上標示著「有機」的東西)。儘管做出來的食物不見得看起來、吃起來最美味,但這真的是最棒的,我如此深深相信,既然這是種信念,你就相信你所相信的,放手去做別多抱怨。」
(這只是引言兩頁的摘要,然後她有接下來近100頁一整章詳細對於食物保存方式,營養、器具、容器的介紹,乾燥、冷凍、罐頭、糖漬、榨汁、鹽醋醃漬、油封等方式.....,更不要說其他章有數百頁從A到Z蔬菜、香料、水果的種植與應用,幫助你建立自己的菜園)
卡拉太太所提倡與實踐的自給自足生活方式,又被稱為homesteading- 以家園或農場房屋及其周圍田地為主,依靠土地維生,homesteading是什麼?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嚮往又為什麼持續存在在美國的文化中呢?
這可能要追溯到美國發展的歷史,美國獨立後,面對當時“未開發”,只有印地安原住民居住的廣大西部土地,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Homestead Acts, 這個類似公地放領的法案,讓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入籍者,只要繳交十元美金申請費,在公有地上蓋一間家屋,在土地上種植作物五年,就能取得土地擁有權(最多可有160英畝),而政府則售出土地取得收入,並得以藉人民之力拓墾,發展產業。成千上萬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的移民,以家庭為單位,湧入遷徙到堪薩斯、內布拉斯加、科羅拉多,以及懷俄明。
事實上,當時是美國南北戰爭的第二年,這個法案是由林肯簽署的,不同於南方人以莊園經濟(大面積土地、資本與奴隸勞動型態)為主,北方人多半為個體戶,想要脫離城市工業革命下日常苦工的生活困境,渴望獲得立足的土地,運作並擁有自己的農場,建立家園。Homestead Act鼓勵以家戶和獨立戶農民取得土地所有權,遏止了莊園奴隸制向西部擴展,交換得到美國西部人民對北方政府的效忠,對南北戰爭的輸贏和廢奴制甚至有決定性的影響。
總之,到了1900年,至少有60萬個家庭登記開墾了8千萬英畝的土地,這個法案奠定了所謂「美國夢」的根基,西部拓荒、獨立自主的精神,也成為美國文化DNA裡重要的部分。也留下像「大草原的小屋」、「我的安東尼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於文學裡-- 家庭乘著蓬車穿越草原,夜晚鄰居來探訪,拉著小提琴聲消失在星空下。
拓荒家庭的生活並不好過,初期缺乏政府的灌溉設施,個體農戶必須自己尋找水源,在少雨、溫差極端的中西部,農產極易歉收,由於缺少商店、醫生,家戶必須依靠自己維持所需,特別是婦女與小孩扮演重要的勞動角色。
這樣獨立小農戶的開墾型態,隨著中西部逐漸轉化為玉米、麥、高梁等旱作雜糧基地,成為畜牧區,鐵路開通後,東部的資本家開始大規模收購土地投入畜牧業,才衍生出之後的牛仔文化,同時農場的規模也越變越大。
儘管今日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場在美國已經式微,但對homesteading的生活方式仍留在美國隱性的文化中,簡單來說,是對這些精神的追求:
- 回到基本、簡單生活,親近土地
- 透過動手做與自己來的過程中,建立更緊密的家庭關係
- 教育下一代生存與生活的技能
- 透過分享形成社區
倚靠著家屋與周邊土地生活,跟周遭環境有更緊密的關係的homesteading生活,在都市化、資本主義下,逐漸被視為另類文化,甚至一種反文化(很弔詭的)。然而當主流經濟模式崩潰時,如1930年代的大蕭條,或是1970年代社會動盪,美國都興起回歸土地的運動,在卡拉書寫的年代,冷戰、核戰、石油危機、貿易戰爭、環境災難......,這些都促使著人們對現代生活展開反思,未雨綢繆。
特別是疫情後,面對不確定的年代,許多住在都市的人未必搬到鄉間,但也以某種方式,尋找跟某種homestead文化的連結,以應變未來更難以預料的世界,modern homestead的型態更多樣。
(有點扯遠了,這段歷史太迷人了😅)
那麼卡拉太太是誰?為什麼她可以寫一本包山包海關於homestead的鉅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