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沒有拿到開局sss天賦的碩博士生,在「學習規劃」中都有這些失敗特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沒有具體的計畫安排:

- 很多學生往往對於自己的學習進度抱有過於理想的期待,總覺得「今天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然而,現實卻是,如果沒有清楚的每日計畫,一整天可能在毫無方向的狀況下度過,時間很容易就消磨在滑手機、追劇、或是隨意上網查資料上。透過設定每日計畫,不僅可以有助於控制時間的分配,還能幫助你有效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任務。即便當天計畫無法百分之百達成,至少你已經有一個框架來引導自己,避免時間白白流逝。


2. 缺乏定期記錄學習進度:

- 許多研究生在設定學習目標時,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一天可以完成非常多的事項。然而,當你實際去執行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完成的比預期的要少得多。透過紀錄每天實際完成的任務,不僅能幫助你正視自己的學習產能,也能讓你在後續做計畫時更加現實,避免過於樂觀的預估。這樣長期下來,你會更了解自己的工作節奏,進而做出更切合實際的學習安排,減少失敗感與焦慮。


3. 沒有養成穩定的例行公事:

-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會憑著一時的熱情,想要大幅度提升效率或完成某項目標。然而,當熱情逐漸消退,缺乏例行公事的支撐,毅力往往會不堪一擊,導致計畫停滯不前。因此,將重複性的學習任務系統化,並將其變成例行公事,是非常關鍵的。這樣你可以藉由習慣的力量,每天穩定地前進,即便進度緩慢,但長期下來仍然能達成遠大的目標。把每天的學習變成一個不需太多思考的自然習慣,才是長期進步的關鍵。


你在研究所的學習過程中,還見過哪些其他常見的錯誤?

avatar-img
53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許多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的核心目標不僅是發表論文,更是創造真正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創新。然而,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商業模式,往往是研究生涯中的一大挑戰。日本作者吉田将英在他的著作《コンセプト・センス》中提出了一個8問框架,幫助我們系統性地分析新的商業概念,這對碩博士生在學術之外的創新實踐大有裨
我一直使用「自由寫作」來將讀到的資訊做篩選內化, 寫成一篇一篇的「啟發筆記」, 就非常符合細谷功老師所描述的「知 = 事實+解釋」。 事實對應著我在閱讀過程中,從資訊源摘取下來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不會因人而異,文字就是那樣,符合事實。
如果你是一名碩博士生,正在為如何管理好奇心驅動的筆記而煩惱,這篇文章會提供你新的思路。通過參加Nick Milo的免費培訓,我重新理解了如何讓好奇心筆記融入學術研究中,建立更強的知識連結。這三個思維突破,將幫助你在學術筆記中找到平衡與深度。 - 突破1 - 將洞察當作連結點 研究生的學術筆記
想申請博士班的學生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脫穎而出?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什麼樣的學生最有機會成為博士生。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成為一個具備潛力的學術研究者,這篇內容絕對對你有幫助。 根據我的經驗,挑選博士生的核心條件可以歸納為三個關鍵特質: - 1. 有自己的想法:在學術研究中,僅僅接受
1. 把每日的寫作當成「數量輸出」而不是「品質提升」: - 許多研究生會給自己訂下每天要完成多少字數的目標,導致過度關注寫作的「量」而忽略了內容的深度與精準度。他們可能因為急於達成每天的字數目標,而忽略了學術寫作應該具備的反思與批判性思維。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學術寫作應該著重於觀點的細膩推演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透過寫作分享你的研究啟發與日常思考,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逐步建立起個人的專業影響力。2024年6月,我在社群平台上每天更新多篇300字短文,這樣的持續創作不僅讓我深化學術與生活的啟發,也讓我開始理解「寫作」如何成為溝通知識與市場需求的橋樑。 ▋搬運知識:從閱讀到寫作的轉化
對許多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的核心目標不僅是發表論文,更是創造真正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創新。然而,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商業模式,往往是研究生涯中的一大挑戰。日本作者吉田将英在他的著作《コンセプト・センス》中提出了一個8問框架,幫助我們系統性地分析新的商業概念,這對碩博士生在學術之外的創新實踐大有裨
我一直使用「自由寫作」來將讀到的資訊做篩選內化, 寫成一篇一篇的「啟發筆記」, 就非常符合細谷功老師所描述的「知 = 事實+解釋」。 事實對應著我在閱讀過程中,從資訊源摘取下來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不會因人而異,文字就是那樣,符合事實。
如果你是一名碩博士生,正在為如何管理好奇心驅動的筆記而煩惱,這篇文章會提供你新的思路。通過參加Nick Milo的免費培訓,我重新理解了如何讓好奇心筆記融入學術研究中,建立更強的知識連結。這三個思維突破,將幫助你在學術筆記中找到平衡與深度。 - 突破1 - 將洞察當作連結點 研究生的學術筆記
想申請博士班的學生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脫穎而出?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什麼樣的學生最有機會成為博士生。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成為一個具備潛力的學術研究者,這篇內容絕對對你有幫助。 根據我的經驗,挑選博士生的核心條件可以歸納為三個關鍵特質: - 1. 有自己的想法:在學術研究中,僅僅接受
1. 把每日的寫作當成「數量輸出」而不是「品質提升」: - 許多研究生會給自己訂下每天要完成多少字數的目標,導致過度關注寫作的「量」而忽略了內容的深度與精準度。他們可能因為急於達成每天的字數目標,而忽略了學術寫作應該具備的反思與批判性思維。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學術寫作應該著重於觀點的細膩推演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透過寫作分享你的研究啟發與日常思考,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逐步建立起個人的專業影響力。2024年6月,我在社群平台上每天更新多篇300字短文,這樣的持續創作不僅讓我深化學術與生活的啟發,也讓我開始理解「寫作」如何成為溝通知識與市場需求的橋樑。 ▋搬運知識:從閱讀到寫作的轉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就是說 18 歲以後的人生,很大概率是硬湊出「選項」來的,這種有限性就是做題目有的慣性。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就是說 18 歲以後的人生,很大概率是硬湊出「選項」來的,這種有限性就是做題目有的慣性。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