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與一位許久沒有聯絡的職涯教練聯絡,認識這位教練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當時他有正職工作,正著手準備斜槓人生,所以需要很多對象來增強他的技巧與實驗他的假設,而我則希望幫自家公司的十幾位專案管理者做相對客製化的內訓,因此我們展開了合作,著手將彼此的構想付諸實行。
職涯教練這幾年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
當年的未讀信件提醒。
後來我偶而關注一下這位講師的發展,發現他的事業總共轉了三次方向,事業發展得很好,目前已經算是名人等級,而且經常接受各大公司的演講邀約,同時也開班授課,估計這已經成為他的正職工作。
因為好奇,幾天前報名參加了一場群體的線上授課說明會。說明會的內容解構出來大概是這個架構:
因為前一次與這位講師已經是好久以前,這一次的接觸自然會有「哇!」的感覺,我驚訝於他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綿密商業模式,或許是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的專業形象,有了十足的底氣,對方臉上已經看不出比較純粹的熱情和笑容,而是深鎖著眉頭努力介紹他的課程,這讓我感到一絲惆悵與惋惜。每個人都必須探索自己專屬的生存和成功路徑,這位朋友的努力成果已經顯現,並且達到了理想的成功。
而不久之前,我也與一個快10年沒共事的朋友重逢,這個個案稍微特別了一些,我們是實際一起工作過的前同事。當時這位前同事管理的部門並非他的專長,過往也沒有管理相關經驗,因此在共事時我們很經常討論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我也提供許多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解決的切入點供他參考,並在離職後隨時歡迎他向我詢問任何在專業上的問題。
之後有時會在Line上收到他的諮詢訊息,但畢竟每次詢問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的相關資訊,所以也就只針對特定的問題或情境提供建議。直到再過將近十年,重新有了一次短暫幾個月的工作接觸,這一次的接觸和上面第一個案例同樣讓我有「哇!」的反應,不過會有這個反應的原因和前面案例完全相反。
一個專業的工作者每天都不得不做一點專業的成長,為什麼這麼說呢?
所以工作場域就是成長的最佳試煉所,除非極端自律。
回到這個的案例,重逢總能讓我感受到人生的神奇際遇,這種再次成為同事的案例在我身上發生兩次,這一次的案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為什麼深刻呢?經過再一次工作上的密切接觸後,我赫然發現眼前的同事和十年前的他幾乎一模一樣,技能相同、思考模式相同、時間分配比例相同、管理技巧相同、溝通方式相同、對數據的敏銳度與解讀能力相同、成就相同,我腦中浮現了美國隊長冰凍在北大西洋被挖出來的畫面。而這個美國隊長居然活生生地出現在我眼前,夠不夠驚悚?
《原子習慣》中,James Clear指出,每天一點點的改變和習慣的積累可以帶來巨大的成就。他提出了「1%法則」,即每天進步1%,最終可以產生顯著的變化。James Clear強調,微小的改變會逐漸累積,最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裡,Anders Ericsson強調持續的練習和每天的微小進步如何在長時間內形成卓越的專業能力。刻意練習和持續進步是達到高水準的關鍵。
未來,是在進行自我覺察之後,由過去、當下、之後的每天一點一滴地緩步成形。
中斷了數十年後,我重新寫文章,我想重新把這個習慣養成,讓數十年的工作經驗和想法與更多人分享,希望能稍微改變一下我的未來,並探索未知的領域。
此刻的你,是否已經停滯,或者和我一樣,正奮力地用雙手拼命撥開前方的人生迷霧,不讓自己變成另一個被冰凍的美國隊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