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還是可以生小孩的原因在於,有多少錢就做多少錢的運用
就我的意思是說,有錢只是增加養好一個人的概率。
上一代因為沒錢的焦慮從一些人的口中,我還是感覺對方被傳承到;沒錢跟能不能做一件事好像也不是 100% 關聯,但如果沒錢會影響到一個人灌輸給小孩,甚至是剝奪他的童趣,那確實是可以緩緩。
因為我覺得現代人的毛病,有些事是替自己想的太少,然後為一些人,想得太多。
換言之為了能不能養好小孩這個命題,大部分人算是做得太少;有一詞叫觀察學習,所以我們會透過發生在身旁的事情,推敲去如何養出優秀的小孩,並預測他的結果,但那些是零星個案,沒有對養兒概念再有多的投入跟一套系統的了解 (缺乏教養專業)。
假如我們其實很吐槽上一代的「幻想養兒」方針,現代人可能是真沒有好到哪去的。
...
一方面我想說的是,極端的要跟極端的不要都是在同一個天秤的二端。
因為一個想法的濃度,去決定要或不要:讀者如果會反覆落入對一個命題決定要不要的時候,你的人本質上是沒有離開這個問題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因為受傷造成的拒絕,長期的拒絕其實就是沒有突破這個題目。
雖然上一代演示的結果大半失敗,但我們這一代人可是連做都沒有做的。
更甚生活成就,並沒有因為減少負擔有更顯著的突破,這才是問題所在,和「不讀書之後的自己要幹嘛」一樣,當年我們用多元工作的理由搪塞過去,如今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夠立足安穩;這代表同樣的問題,即使是進入職場的階段也已經開始在複製。
書讀不好卻去談不讀書、沒有生過小孩卻去談養兒,有著說不上來的相似。
社群現象則是很多都是說,歐我看到別人這樣子對小孩,果然我不生才是對的。
額,這其實預設 2 件事:一個是小孩子如我們內在那般,應對的時候這些人覺得他不會再長大了,一個則是變相承認能力不足,他們很可能找藉口在沒錢不如意的時候,一樣的傷害這個孩子;在有能力的年紀卻表現出無能的樣子,這個其實是很弔詭。
與我們平常聲稱新世代多有能力的這件事來看,明顯產生矛盾。
沒有把自己過好的事實,造就我們沒有那個能耐承擔起別人的人生責任,是何時讓我們產生自己比較明智厲害的錯覺,對不對,事實就是我們沒有東西值得傳承欸;或說拿出職場專業,生出「產品孩子」延續我們的智慧,但那些東西在哪裡。
就是說工作的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到要孩子的時候我就爛,這狀態不是很奇怪嗎。
...
當然我並不是替什麼世道背書
澄清一下,我是認為「相似的想法模具」在不同階段被複製過來影響決定的這件事,才是本集關注的重點。
因為世代焦慮複製下來,我們想拒絕一些不好事情的發生,是試圖鬆動結果沒錯,但它沒有促成現代人實質進步的原因,是因為大半人只是持續地拒絕下去,卻什麼也沒做,變成說上一代開始有了「承擔失敗」勇氣的同時,這一代人真的,沒有比較厲害。
問題還是存在,我們只知道有些父母霸凌孩子現場很糟糕,對正確教養還是一頭霧水。
這種容易迴避問題的思考核心,有沒有可能已經不是只有展現在育兒議題,比方說現代人為了讓自己能過的順心遂意,委屈過多少東西;稍早只是過上一個勉強能看的生活,委屈自己的自尊,現在還要委屈那個想像中未來很好的自己嗎。
瘋狂無意義的內耗,回過頭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