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不一致是組織內最嚴重的損耗

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幾年來我接收到許多企業的諮詢需求,很多老闆抱著焦急的心態來找我,告訴我公司這邊有問題,那邊也有狀況,但在深入討論後,我發現「缺乏溝通導致彼此目標不一致」這個問題廣泛的發生於各種規模的企業。

5人的小企業,老闆把員工定位為執行者,所以只會要求他們日復一日的完成重複性工作,但發現日常的各種瑣碎事務最終要由自己來收拾;

30 人的中小企業,部門開始分工,卻發現部門與部門間的 KPI 互相牽制,跨部門的協作困難,本位主義頻現,效率開始降低;

500 人以上的大型企業,組織架構複雜,上下之間目標無法貫串,老闆覺得是執行力問題,橫向之間,個部門主管各有盤算,無法站在老闆角度思考,時常要介入調解,工作上疲於奔命。

看到這些描述,你可能會想說:「這不是講我們公司嗎?」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不用意外,因為這些現象普遍的存在多數企業內,每當我聽完這些老闆的陳述後,我會問他一個簡單的問題:

「請問你為客服部門設定的KPI是什麼?」

我聽過的答案絕大多數是「電話接聽率」、「服務滿意度」、「客訴次數」等,聽到這些答案,我會跟他們分享一個小故事。

我曾輔導過某客戶的服務團隊KPI優化過程,我剛參與討論時,我曾問過服務部門主管,他們被設定的KPI是什麼,他是這麼說的。

一開始,老闆說要優化電話接聽率,希望能在半年內從 95% 提升到 98%,也就是 100 通電話從本來漏接 5 通,提升到漏接 2 通的水平。KPI 剛公佈的兩週,團隊一直無法優化這個數字,還是停留在 95% 左右的水平,但在一次的嚴格檢討的隔週,接聽率卻馬上從 95% 提升到 98%。

老闆看到數字提升了固然開心,但也想了解怎麼有辦法在短短幾天內就達到,詢問團隊成員,大家的回答都是不知道,自然就做到了。這老闆很有探究原因的精神,他要客服部門主管去聽每通客服電話,看看是哪邊優化了。

客服主管很快地完成了這件事,也找出了數字達標的原因,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有一大堆電話的通話時間都短於 3 秒鐘,而且顯然是接起來就馬上掛掉的

他大為震驚,但還是如實上報了這件事,老闆一聽,當然大為震怒:「這些客服到底在搞什麼鬼,怎麼可以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你要跟他們說這種行為不對,不能這樣。另外,你要嚴格限制每通電話的通話時長,最少要超過 15 秒鐘,而且一定要有對話才行。」

所以,客服部門的 KPI 在電話接聽率之外,又多了一個 15 秒通話時長的限制,這個故事如你所想,這個 KPI 根本毫無難度,只要接了電話,簡單的跟客戶說幾句話,然後不論問題是否解決,就急著說服客戶掛電話,所以有些明明一次就能服務好的客人,卻要多通電話才能解決他的問題,甚至因此衍生了不必要的客訴案件。

聽完這個故事,大家通常感到匪夷所思,怎麼會有員工是這樣的,這根本有問題,但我的答覆是:「員工一般只會做老闆要求跟緊盯的事情。」,並接著問他:

「所以你覺得客服部門真正的價值與目標應該是什麼?」

這個問題其實不困難,多數的老闆都回答得很好。

客服部門是公司長久經營的關鍵,因為他們將客戶服務好,客戶就有較高的機會會回流,做舊客生意還是比做新客容易的;此外,舊客因為對我們有信任感,消費週期與客單價通常都很穩定,也會幫我們介紹其他客人,這些都是服務的價值。

而服務的目標,就是想辦法把客戶服務好,提高滿意度,進而讓客戶願意回流與口碑推薦。

「但為何我們在設計客服 KPI 時,從來不告訴他們這些事,也不朝這方向去設定指標?」

這個問題或許不是那麼好回答,但卻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我們習慣告訴員工做什麼(What),但很少告訴他們為什麼(Why)。

raw-image

同時,Why 到 What 的脈絡,我們有義務要講得更清楚一些,舉例來說,提高電話接聽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滿意度,而提高滿意度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客戶流失,進而提高客戶回購與推薦,而降低流失與提高回購的目的則是為了提升營業收入

當客服知道,不漏接電話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滿意度,進而改善客戶留存,最終達到營業收入的成長,這是 What 到 Why 的脈絡,按理來說,人人都應該被清楚的告知,而不是只存在老闆的腦袋裡。

當老闆對高階主管解釋目標的過程,沒有描述的足夠清楚,高階主管僅理解了 90%,而高階主管向中階主管轉達目標的過程,也忽略了一些必須講清楚的要點,導致中階主管的理解僅有 80%,一層層下來,基層員工的執行,最終會大大偏離了原本目標,目標偏誤發生的原因,多數不在執行過程,而在溝通與認知過程。

以 OKR 來說,它確實解決了傳統 KPI 的一大問題,那就是在跟團隊談論量化指標時(OKR 叫 KR)時,有將目標說清楚,這個差異看似輕微,實則有重大影響,當團隊知道自己最終的目標時,它們會更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也更清楚努力背後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更積極一點來思考,當我告訴客服團隊,提高接聽率的目標是提高服務滿意度,團隊成員可能會提出「如果我沒有做到 98% 的電話接聽率,但服務滿意度能提升到 8.8 分,可以嗎?」,按目標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可以」,但若我們為曾溝通過目標,只要求指標,團隊就沒有機會去提出這個問題,我們也失去了一個改善的機會。

過去曾在一次討論目標時,我曾提出「用人工智慧來改善學習體驗」,此時就有團隊成員提出疑問「一定要用人工智慧嗎?我用其他方法可以嗎?」,我說當然可以,改善學習體驗是目的,人工智慧是手段,手段不該凌駕於目的之上,除非人工智慧本身是當下的技術發展重點,那它才會從手段成了目的。

過去近 20 年擔任管理職務,到後來擔任顧問職務或者成為創業者,我一直覺得將目標講清楚是管理過程非常關鍵的一件事,有太多的誤解與溝通落差都是發生在目標不清晰與不一致,然而目標是所有事情的源頭,身為老闆或管理者的各位,一定要多花點時間去闡述,也一定要多給點耐性去溝通,當團隊的目標一致時,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士氣與戰力。

avatar-img
85會員
36內容數
這是 Gipi 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p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認為我們遭遇到的多數問題,運用商業思維都有機會獲得解決,最大的差別只在於企業經營決策有明顯套路,而且大多情況下都是相對理性的,但人本身是感性的生物,有時無法如此輕易做出決策。
Jaguar 重塑品牌,拍了一段廣告,這個廣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看得出來想強調 DEI。但這種純粹各種人種、性別,著不同顏色衣服一起入鏡的方式還是覺得很粗糙,顯得很刻意。 Jaguar 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FIrqhfng 有爭議的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點子確實需要培育,也需要滋養。
這週剛好連續幾家企業都跟我討論,希望在公司內部建立起基於營運目標的數據管理能力,而且是希望將這些能力建立在組織制度與員工身上。 數據課程始終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主題,畢竟數據是一種邏輯理性的科學,雖然無法解讀所有的事情,但可以讓我們更客觀,更具一致性的去溝通一件事。 如果你想強化數據管理能力,那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懂得遊戲規則,並且提前佈局的人。」 我一直覺得「清楚遊戲規則,看得懂局」是很關鍵的技能。 有時你能力到位,但人家不認識你,機會也很難輪到你; 而有些時候,人家認識你,但並不覺得你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要看一個主管的管理品質,就看他怎麼開例行性會議的。 只要讓我參與幾次例行性會議,我就知道團隊目前的問題在哪了。
我認為我們遭遇到的多數問題,運用商業思維都有機會獲得解決,最大的差別只在於企業經營決策有明顯套路,而且大多情況下都是相對理性的,但人本身是感性的生物,有時無法如此輕易做出決策。
Jaguar 重塑品牌,拍了一段廣告,這個廣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看得出來想強調 DEI。但這種純粹各種人種、性別,著不同顏色衣服一起入鏡的方式還是覺得很粗糙,顯得很刻意。 Jaguar 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FIrqhfng 有爭議的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點子確實需要培育,也需要滋養。
這週剛好連續幾家企業都跟我討論,希望在公司內部建立起基於營運目標的數據管理能力,而且是希望將這些能力建立在組織制度與員工身上。 數據課程始終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主題,畢竟數據是一種邏輯理性的科學,雖然無法解讀所有的事情,但可以讓我們更客觀,更具一致性的去溝通一件事。 如果你想強化數據管理能力,那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懂得遊戲規則,並且提前佈局的人。」 我一直覺得「清楚遊戲規則,看得懂局」是很關鍵的技能。 有時你能力到位,但人家不認識你,機會也很難輪到你; 而有些時候,人家認識你,但並不覺得你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要看一個主管的管理品質,就看他怎麼開例行性會議的。 只要讓我參與幾次例行性會議,我就知道團隊目前的問題在哪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經過前幾2章的觀察,其實蠻多放在主管軸 本次就放些在員工身上的部分,讓雙向都平衡一下 1.責任問題: 這應該是出社會工作的人最常碰到的問題 當你的同事擺爛時,通常大多都是其他人惡夢的開始 當然也有一些正義凜然之輩,會把這些看不下去的事情進行控管 然而,實際這種做法,只會導致事態更將惡
練習即使像無頭蒼蠅,從混亂中理出頭緒的過程很重要,至少,為了解任務,個人該做的功課是說清楚「自己的訴求」,「碰到的困難」,而且講一次沒有回響,就要多講幾次,直到引起關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企業中常見的衝突情境以及建設性與非建設性衝突的定義。透過深入探討衝突的正向意義,以及腦科學和內在語言在衝突中的作用,指出衝突不一定是不好的,反而可以帶來建設性的功能。文章還提供瞭解決衝突的方法和工作坊信息。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篇貼文?大意就是當開會在檢討業績下滑的原因,就看到各部門只會互相怪其他部門,反正罵天罵地就絕對不是自己的問題,我相信這個場景各位絕對屢見不鮮,這篇貼文通常拿來抱怨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是站在一個管理者以及多年的企業顧問,看的問題可不止於此。 如果是我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先做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Thumbnail
不傳統人資的職場大小誌主管篇,是來自一個小夥伴的困擾, 主管希望小夥伴能多做一些,而小夥伴困惑在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 職場中常見的主管與員工的分歧,其實還可以這樣去看,那樣去試~ 4點整理自我檢核盤點法,把焦點放回自己,找到工作動力!
面對缺乏明確指標和目標的挑戰,團隊成員們茫然且壓力巨大。團隊內部不僅存在業績壓力,還有日益加劇的競爭和猜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經過前幾2章的觀察,其實蠻多放在主管軸 本次就放些在員工身上的部分,讓雙向都平衡一下 1.責任問題: 這應該是出社會工作的人最常碰到的問題 當你的同事擺爛時,通常大多都是其他人惡夢的開始 當然也有一些正義凜然之輩,會把這些看不下去的事情進行控管 然而,實際這種做法,只會導致事態更將惡
練習即使像無頭蒼蠅,從混亂中理出頭緒的過程很重要,至少,為了解任務,個人該做的功課是說清楚「自己的訴求」,「碰到的困難」,而且講一次沒有回響,就要多講幾次,直到引起關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企業中常見的衝突情境以及建設性與非建設性衝突的定義。透過深入探討衝突的正向意義,以及腦科學和內在語言在衝突中的作用,指出衝突不一定是不好的,反而可以帶來建設性的功能。文章還提供瞭解決衝突的方法和工作坊信息。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篇貼文?大意就是當開會在檢討業績下滑的原因,就看到各部門只會互相怪其他部門,反正罵天罵地就絕對不是自己的問題,我相信這個場景各位絕對屢見不鮮,這篇貼文通常拿來抱怨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是站在一個管理者以及多年的企業顧問,看的問題可不止於此。 如果是我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先做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Thumbnail
不傳統人資的職場大小誌主管篇,是來自一個小夥伴的困擾, 主管希望小夥伴能多做一些,而小夥伴困惑在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 職場中常見的主管與員工的分歧,其實還可以這樣去看,那樣去試~ 4點整理自我檢核盤點法,把焦點放回自己,找到工作動力!
面對缺乏明確指標和目標的挑戰,團隊成員們茫然且壓力巨大。團隊內部不僅存在業績壓力,還有日益加劇的競爭和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