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Nicole LePera 是一位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以及社群媒體上的心理健康倡導者,致力於推廣「整體心理學」的理念。她將傳統心理治療與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相結合,認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並提倡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和情感支持在內的全方位療癒方法。透過分享簡單實用的心理健康知識,讓更多人能夠理解情緒調節與創傷療癒的重要性。她特別強調自我責任,鼓勵人們透過覺察與行動,成為自己人生的療癒者。
『How to Do the Work』融合心理學理論、個人經驗與實際練習工具,幫助讀者理解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成年生活,並透過辨識有害模式來建立健康的身心狀態。書中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並提供具體方法來改善心理與生活的困境。其寫作風格溫暖且具啟發性,使心理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且貼近生活。此書被視為心理健康領域的新潮流,不僅幫助讀者建立更健康的自我,也影響了眾多心理學家與生活教練,為心理療癒注入了全新的視角與方法。
下面是我對本書的一些摘要,與大家分享:
As above, so below, as within, so without, to perform the miracles of one only thing.
如上,如下,如內,如外,創造唯一的奇蹟。
這句話出自Hermes Trismegistus,揭示了宇宙與個體的深刻關聯。它不僅是形而上的哲思,更是一種實踐的指引。我們內在的轉變,將會反映於外在世界;反之亦然。這份連結,如同奇蹟般,值得我們去探索與創造。如同詩人所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內外相連,方能成就完整的自我。
The evolution of man is the evolution of his consciousness. With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it is possible to see and feel the unity of everything.
人類的進化就是其意識的進化。有了客觀的意識,我們才有可能看到和感受到萬物的整體性。
意識在人類進化中的核心作用,唯有透過意識的提升,我們才能超越狹隘的自我,觸及萬物一體的真諦。如同哲學家所言,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世界。此句提醒我們,要不斷精進自我,拓展意識的邊界,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奧秘。
I felt so present, so alive as I lifted my hands in prayer, imagining the various life paths that had brought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 remarkable humans around me to the beach that morning.
當我舉起雙手祈禱時,我感覺自己是如此的存在、如此的活著,想像著各式各樣的人生道路將我身邊每一位傑出的人帶到這個早上的海灘。
描寫了作者在威尼斯海灘的體驗,將個人的存在感與對他人的連結相融合。在那一刻,時間與空間彷彿凝結,她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生命軌跡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深刻的共情,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如同散文家筆下的景物描寫,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內心波瀾的投射。
The mere thought of a lemon can provoke an entire sensory response. You’ve just experienced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without putting down this book.
光是想到檸檬,就能激起整個感官反應。您不用放下這本書,就已經體驗到心靈與身體的連結。
以檸檬為例,說明心靈與身體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使只是想像,也能引發真實的生理反應。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思維和情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如同文學作品中常用的通感手法,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感官體驗,使人更能體會身心合一的奧妙。
When we develop our attention muscle, a process called neuroplasticity takes place.
當我們發展注意力肌肉時,一個稱為神經可塑性的過程就會發生。大腦能夠自我重組,並在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連結。
大腦的潛力無窮,透過練習,我們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這份「神經可塑性」給予我們無限的希望,只要我們不斷練習,就能夠擺脫舊有的模式,創造新的可能。如同科學家發現的定律,它不僅僅是科學的陳述,更是一種鼓勵我們不斷探索自我的動力。
Even though our nervous system reactions are automatic, there are ways to improve your vagal tone, manage your trauma-conditioned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return more quickly to the open, loving, safe space of social engagement mode.
儘管我們的神經系統反應是自動的,但仍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迷走神經張力、管理受創傷的壓力反應,並更快地回到開放、充滿愛心、安全的社交模式空間。
雖然我們受制於自動化的神經反應,但並非無能為力。透過特定的練習,我們可以調節神經系統,療癒創傷,並重回安全與連結的狀態。如同醫生開出的處方,這句話給予我們具體實踐的方向,使我們在困境中看見希望。
Trauma bonds are teachers, outlining the relationship patterns we’ve always carried and the areas that we can begin to work on changing.
創傷羈絆是老師,勾勒出我們一直以來的關係模式,以及我們可以開始努力改變的地方。這句話將「創傷羈絆」視為一種學習的契機,而非宿命。
在關係中所經歷的痛苦,往往反映了我們過去的模式,也是我們改變的起點。如同歷史學家所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也能從關係的教訓中,看見成長的契機。
You don’t have to do this anymore. You are allowed to take care of yourself now. I promise you others will still love you.
您不必再這樣做了。你現在可以照顧自己了。我保證其他人還是會愛你的。
作者給予內在小孩的信中,點出了自我照顧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為了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但這並非長久之道。這句話如同母親的叮嚀,溫柔而堅定,鼓勵我們將關愛的目光,轉向自己。如同詩人所寫的自省詩,提醒我們首先要愛自己,才能愛人。
Emotions are events that happen in your body and are accompanied by shifts in your body’s hormones, neurotransmitters, sensations, and energies.
情緒是發生在你身體中的事件,伴隨著你身體中的荷爾蒙、神經遞質、感覺和能量的變化。
情緒的本質反應身體的反應。 這讓我們意識到,情緒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實的生理體驗。如同生物學家的研究,將複雜的情緒現象,化為具體的生理機制,使我們更能客觀地觀察自我。
這篇文章以「如內,如外」的哲思為核心,強調內外世界的深刻連結。我們內心的和諧與外在的平衡相輔相成,透過意識的提升,我們能感知萬物的整體性,並發現自身與世界的相互影響力。當我們以客觀的意識去探索內在創傷,管理壓力反應,並改善迷走神經張力時,便能回到身心安穩的狀態,與外界建立更深層的連結。這種內外一致的過程,如同養生之道,不僅強化了我們的心理韌性,也促進了身體的健康,讓人能在生活中體現出真正的和諧。
文章還提供了具體方法來實踐和諧與養生的理念。例如,透過練習注意力與神經可塑性技術,我們能重塑大腦模式,突破自我設限。此外,學會正視創傷,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無法改變的宿命,能讓我們找到改變生活的力量。情緒作為身體與心理的橋樑,提醒我們尊重自身的感受,並透過自我照顧來培養愛與安全感。這些練習讓我們不僅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更能回歸自身內心的安寧,最終實現「身心靈」的整體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