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決定時不猶豫? 你必須避免沉沒成本謬誤與主場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和M醬相隔近三年後再次碰面,整體上沒什麼改變,歲月似乎沒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

「你之前說要去國外闖闖,結果如何?」

M醬笑笑說:「哎呀,還在猶豫呢,太難下決定了!」

「不會吧,記得距離你第一次說要離職都過了快十年,前陣子你還傳訊息給我說辭呈都打好了,準備按下發送鍵。」

「是沒錯啦,我還是很想離職去國外,念個書、當志工、找工作,雖然打工度假超過年紀了,哈哈。」M醬最後的乾笑似乎想掩飾些情緒。

「問題很簡單也很難,簡單是講出辭職這決定一切就會有個段落;難處在於非常擔心自己做錯決定,離職了等於放棄這些年的累積,現在不再是可以任意決定的年紀,更怕以後會陷入後悔的情緒。」

M醬從事媒體業,到國外發展一直是他心中的願望,這些年顧慮著不同因素,所以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 放棄工作嗎?從大學以來的努力都化成泡影
  • 到國外真的會比較好嗎?會不會到頭來只是浪費錢?
  • 擔心沒有想像順利,回台灣重新找工作難度提升,收入會出現斷層


舉棋不定的心情縈繞在M醬心頭,從寺廟問到神社和教堂、從擲筊抽籤詩到告解,M醬期待有人給他答案,一個不會令他後悔的答案

「可惜沒有誰給我一個確切的答案 」M醬說著。「都跟我說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擇我所愛,可是如果知道幹嘛還要求神問卜呢?我需要的是一個不會出錯的路,不想以後才來後悔。」


大家有這樣的問題和經驗嗎?如果有,可以先讀讀Heibon過去的文章,我曾經感同身受這樣的不安與焦慮。



人生就是充滿著拉扯與被拉扯

我們整理M醬所提到的幾個顧慮。

  1. 怕後悔,怕選錯路。錯了怎麼辦?
  2. 不希望可惜那些積累,例如年資歸零
  3. 已達一定年紀,職場不容易重新再來


三年過去了,M醬心中的顧慮繼續拔河著。

總歸一句是「我不知道哪個最好,無法下定決心」


乍看都是難解的問題,而Heibon沒有答案,如果事事都要以結果論來衡量又要力求無堅不摧的完美,我想人生大多時刻會活在糾結內耗之中。

深思細想,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不存在,所謂的不後悔都是根據每個人立場及當時的時空背景所定義,在不同階段回顧、不同角度切入都會呈現迥異的樣貌,無論怎麼選擇都不存在「最好」,唯一的交集稱為「不同」。

人生沒有後悔藥,如果要我說,最令人後悔的事情大概就是「後悔」這件事情。


沉沒成本的謬誤

經濟學上的沉沒成本(sunk cost)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定改變的成本。 

談戀愛是這樣,投資時也會如此,生活裏頭俯首即是,捨不得過去的努力,因此不斷糾結而不願做出好的決定,時間在消耗,每過一分鐘便是少了60秒,選擇空間同樣愈來愈少,意味著容錯率愈低,往後的每個決定代價愈來愈高。

沉沒成本事實上不再是成本,因無論你現在做任何選擇,都不會改變,如果無法及時停損,最後陷入沉沒成本謬誤。




主場思維是種倖存者偏差

「如果我當時......,現在我一定能夠......」、「只要我做.......,就能夠......」,這些是常見的句型,恰如英文的假設語氣,無論是與過去事實相反或現在事實相反,很常在生活裡聽到有人這樣說。

有個詞叫做「主場思維」,人往往會選擇相信「要是當初有做某些事情,所得到的結果一定會比現狀好」,推論是依據當下能掌控全部條件、訊息量,但,那個結果仍舊只是個假設

「如果剛剛那球判好球,這局早就結束了,根本不會有後面掉分的問題」。

常常聽到有人在棒球比賽裏頭這樣說著,然而如果沒有如果,平心而論,即便回到當時的狀況,機率上來說還是好壞各半,沒有絕對的結果。

沒有期待,沒有傷害,同樣道理,卻因為有了期待所以「只能更好」,例如朋友M醬本能性期待所做的決定一定是更好,而不會是更差。

對於現狀存在不滿足,內心匱乏感強化了那份期待。

內心愈是匱乏,主場思維的自證效果愈強。

我們總期待美好結果,但當出爐的結果與期待不符,自我合理化不會停止,反而螺旋式強化自己的不安與焦慮。

這樣的人生如同車子不斷往前行駛,我們怎樣都無法說服自己,只能不停往前鋪路,看不見盡頭的猶豫和自我合理化如影隨形相伴著。

主場思維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折射現象。



想像是恐懼的放大鏡


我們在做決定的當下都是仰賴手邊擁有的資訊與經驗,可惜答案不完全能想像,即便設定好所有條件,實際的結果可能是你從未預期到的那一種,別忘了,「理想中的答案」本身是個各自表述的名詞。

想像的恐懼永遠大於實質的挫折,無法接受短期的起伏,往往會迎來長期的耗損。


沒人知道答案,也沒有標準答案

人生是單行道,不能按下時間暫停鍵重來一次;如果選擇另外一條路,會是怎樣?大概只有平行時空裡的你會知道答案。

答案真的那麼重要嗎?Heibon覺得只是個過程一部份,說實在你知道也幫助不大。因為在猶豫的那段時間,你已經走過,不是嗎?


永遠不要美化你沒有走過的那條路,你以為沒走的那條路勢必繁花盛開、繽紛宜人,得不到總是最美的,所以會去美化,活在遺憾之中。

任何時刻的「現在」都是最好的時機。


「不要糾結做對的選擇,而是讓自己的選擇變對。」

在糾結中尋找方向,因為每個複雜的瞬間都隱藏著成長的契機。

你好,我是追尋自由的生活哲學家Heibon。 組成元素:20%影劇分享+ 20% 自我成長+ 20%旅遊探險+ 20%閱讀學習+ 20%理財投資。" Don't dream your life but live your dream 💭" 人生實驗現在進行中🎯 ✉️lifexfreexlab@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因為世界很大,我們不見得能去到每個地方,透過閱讀,可以看到沒看過甚至是這輩子無法體驗的人文風景,感受堆砌的歷史。」 曾經有問長輩在我整理藏書時訕笑說:「書沒價值,拿去二手書店賣換不了多少錢,更不用說秤重賣。閱讀在現在這種年代根本是沒效率又貶值的行為。」 聽完之後我沉默不語,對他露出一個微笑。
「你什麼意思?以為紅包錢塞多就比較厲害嗎?」沒想到農曆年的一個習俗竟然劃破長久以來和樂的家族感情。 Maggie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遇到這個在戲裡面才會看到的橋段竟然活生生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就在該喜氣洋洋的農曆年。 「你今年紅包包多少呢? 」曾幾何時,也開始出現紅包的鬼故事,照映出各種光怪陸離。
「你要記得多愛自己一些!」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已經是20年前的話,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受用。 當時為什麼不當一回事呢? 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一切莫再提。 -沒那麼嚴重吧!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資本 -愛自己,應該......先顧好眼前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軟弱 你呢?你有多愛自己一些嗎?
春節連續假期即將告段落,你收心了嗎?還是已經開始為工作、生活甚至是體重不斷釋放出成堆的焦慮? 不久前設定的2025年新年計畫與目標到目前執行得如何呢?有點老梗的問題出現了: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變更好?」 科學研究人的個性和價值觀大致在25歲定型,好的開始需要好的習慣規律與自律地執行。
「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想要逃。」 愛看戲的朋友,是否還記得《不夠善良的我們》其中一條劇情線的發展呢?沒錯,貫穿全劇的一股不配得感便是Rebecca和何瑞之兩人感情的註解,它是種罪惡感,也可以說是自我批判。 今天Heibon不是要當戀愛大師,而是要分享一個和自身罪惡感奮鬥的故事。
「因為世界很大,我們不見得能去到每個地方,透過閱讀,可以看到沒看過甚至是這輩子無法體驗的人文風景,感受堆砌的歷史。」 曾經有問長輩在我整理藏書時訕笑說:「書沒價值,拿去二手書店賣換不了多少錢,更不用說秤重賣。閱讀在現在這種年代根本是沒效率又貶值的行為。」 聽完之後我沉默不語,對他露出一個微笑。
「你什麼意思?以為紅包錢塞多就比較厲害嗎?」沒想到農曆年的一個習俗竟然劃破長久以來和樂的家族感情。 Maggie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遇到這個在戲裡面才會看到的橋段竟然活生生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就在該喜氣洋洋的農曆年。 「你今年紅包包多少呢? 」曾幾何時,也開始出現紅包的鬼故事,照映出各種光怪陸離。
「你要記得多愛自己一些!」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已經是20年前的話,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受用。 當時為什麼不當一回事呢? 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一切莫再提。 -沒那麼嚴重吧!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資本 -愛自己,應該......先顧好眼前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軟弱 你呢?你有多愛自己一些嗎?
春節連續假期即將告段落,你收心了嗎?還是已經開始為工作、生活甚至是體重不斷釋放出成堆的焦慮? 不久前設定的2025年新年計畫與目標到目前執行得如何呢?有點老梗的問題出現了: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變更好?」 科學研究人的個性和價值觀大致在25歲定型,好的開始需要好的習慣規律與自律地執行。
「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想要逃。」 愛看戲的朋友,是否還記得《不夠善良的我們》其中一條劇情線的發展呢?沒錯,貫穿全劇的一股不配得感便是Rebecca和何瑞之兩人感情的註解,它是種罪惡感,也可以說是自我批判。 今天Heibon不是要當戀愛大師,而是要分享一個和自身罪惡感奮鬥的故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跟「捨」。選擇轉職時,需要考慮不同的風險和承擔能力,並設定停損機制。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夠「歡喜做,甘願受」。
Thumbnail
「未來在哪?我該往哪裡去?」、「迷茫?」、「焦慮!」、「一切都很難……」找工作找到懷疑人生;身為公司的新進菜鳥,做著和想像中不一樣的工作,未來到底在哪?我該往哪裡去?迷茫、焦慮,看似一切都很難?!種種社會新鮮人的心聲。
Thumbnail
決定轉職前,我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那時的我如同被兩端拉扯著:我到底要堅持做這5年來的工作,還是,向未知的方向邁出去,你懂我的意思吧?但後來的我,做了這樣的一件事⋯⋯ - 最近在instagram發了離職相關貼文後,不少讀者後來跟我聊到他們的職涯問題,「有離職的想法,但沒有方向。」
Thumbnail
目標和計畫都很明確,卻依然有所猶豫...這應該是每個人在職涯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困境。找個人聊聊吧!有時,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很早開始就被是不是要離職這件事情困擾很久,大概有快5年的時間自己一直想要離職,是的,我完全無法否認,偏偏無法下定決心,還提過離職申請最後反悔抽回,問題一拖再拖像就像是宿便留在身體裡。
Thumbnail
當時有位我相當敬重的牧長搶頭香留言說:「轉彎才有路,主幹道只有擠。」
Thumbnail
打工度假這件事,可能是在有些人的人生清單其中必實踐的一項,也可能是有些人正經歷一陣生活的忙亂,暫時迷失方向而想找尋自我的一個暫停鍵。不論是哪一種,如果你可以帶著這五件事一起去實現自我,說不定會有更意想不到的收穫。
Thumbnail
年節家族聚會時,長輩總喜歡質問親戚的未來規劃。文章探討了竹竿先生對於人生偏好的思考,以及長輩提出的中產階級焦慮。文章討論了對健康和賺錢之間的取捨,以及人生規劃的灑脫與自律。
Thumbnail
旅行 這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能力,並不能把它當作強項寫進履歷,但確確實實地能夠訓練一個人的臨機應變、專注,甚至,以我自己而言,是一種放棄規劃的能力。旅行時時刻刻提醒著我,意外來得永遠想不到,而你永遠都要準備好。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跟「捨」。選擇轉職時,需要考慮不同的風險和承擔能力,並設定停損機制。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夠「歡喜做,甘願受」。
Thumbnail
「未來在哪?我該往哪裡去?」、「迷茫?」、「焦慮!」、「一切都很難……」找工作找到懷疑人生;身為公司的新進菜鳥,做著和想像中不一樣的工作,未來到底在哪?我該往哪裡去?迷茫、焦慮,看似一切都很難?!種種社會新鮮人的心聲。
Thumbnail
決定轉職前,我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那時的我如同被兩端拉扯著:我到底要堅持做這5年來的工作,還是,向未知的方向邁出去,你懂我的意思吧?但後來的我,做了這樣的一件事⋯⋯ - 最近在instagram發了離職相關貼文後,不少讀者後來跟我聊到他們的職涯問題,「有離職的想法,但沒有方向。」
Thumbnail
目標和計畫都很明確,卻依然有所猶豫...這應該是每個人在職涯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困境。找個人聊聊吧!有時,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很早開始就被是不是要離職這件事情困擾很久,大概有快5年的時間自己一直想要離職,是的,我完全無法否認,偏偏無法下定決心,還提過離職申請最後反悔抽回,問題一拖再拖像就像是宿便留在身體裡。
Thumbnail
當時有位我相當敬重的牧長搶頭香留言說:「轉彎才有路,主幹道只有擠。」
Thumbnail
打工度假這件事,可能是在有些人的人生清單其中必實踐的一項,也可能是有些人正經歷一陣生活的忙亂,暫時迷失方向而想找尋自我的一個暫停鍵。不論是哪一種,如果你可以帶著這五件事一起去實現自我,說不定會有更意想不到的收穫。
Thumbnail
年節家族聚會時,長輩總喜歡質問親戚的未來規劃。文章探討了竹竿先生對於人生偏好的思考,以及長輩提出的中產階級焦慮。文章討論了對健康和賺錢之間的取捨,以及人生規劃的灑脫與自律。
Thumbnail
旅行 這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能力,並不能把它當作強項寫進履歷,但確確實實地能夠訓練一個人的臨機應變、專注,甚至,以我自己而言,是一種放棄規劃的能力。旅行時時刻刻提醒著我,意外來得永遠想不到,而你永遠都要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