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M醬相隔近三年後再次碰面,整體上沒什麼改變,歲月似乎沒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
「你之前說要去國外闖闖,結果如何?」
M醬笑笑說:「哎呀,還在猶豫呢,太難下決定了!」
「不會吧,記得距離你第一次說要離職都過了快十年,前陣子你還傳訊息給我說辭呈都打好了,準備按下發送鍵。」
「是沒錯啦,我還是很想離職去國外,念個書、當志工、找工作,雖然打工度假超過年紀了,哈哈。」M醬最後的乾笑似乎想掩飾些情緒。
「問題很簡單也很難,簡單是講出辭職這決定一切就會有個段落;難處在於非常擔心自己做錯決定,離職了等於放棄這些年的累積,現在不再是可以任意決定的年紀,更怕以後會陷入後悔的情緒。」
M醬從事媒體業,到國外發展一直是他心中的願望,這些年顧慮著不同因素,所以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舉棋不定的心情縈繞在M醬心頭,從寺廟問到神社和教堂、從擲筊抽籤詩到告解,M醬期待有人給他答案,一個不會令他後悔的答案
。
「可惜沒有誰給我一個確切的答案 」M醬說著。「都跟我說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擇我所愛,可是如果知道幹嘛還要求神問卜呢?我需要的是一個不會出錯的路,不想以後才來後悔。」
大家有這樣的問題和經驗嗎?如果有,可以先讀讀Heibon過去的文章,我曾經感同身受這樣的不安與焦慮。
我們整理M醬所提到的幾個顧慮。
怕後悔,怕選錯路。錯了怎麼辦?
不希望可惜那些積累,例如年資歸零
已達一定年紀,職場不容易重新再來
三年過去了,M醬心中的顧慮繼續拔河著。
總歸一句是「我不知道哪個最好,無法下定決心」。
乍看都是難解的問題,而Heibon沒有答案,如果事事都要以結果論來衡量又要力求無堅不摧的完美,我想人生大多時刻會活在糾結內耗之中。
深思細想,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不存在,所謂的不後悔
都是根據每個人立場及當時的時空背景所定義,在不同階段回顧、不同角度切入都會呈現迥異的樣貌,無論怎麼選擇都不存在「最好」,唯一的交集稱為「不同」。
人生沒有後悔藥,如果要我說,最令人後悔的事情大概就是「後悔」這件事情。
經濟學上的沉沒成本(sunk cost)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定改變的成本。
談戀愛是這樣,投資時也會如此,生活裏頭俯首即是,捨不得過去的努力,因此不斷糾結而不願做出好的決定,時間在消耗,每過一分鐘便是少了60秒,選擇空間同樣愈來愈少,意味著容錯率愈低,往後的每個決定代價愈來愈高。
沉沒成本事實上不再是成本,因無論你現在做任何選擇,都不會改變,如果無法及時停損,最後陷入沉沒成本謬誤。
「如果我當時......,現在我一定能夠......」、「只要我做.......,就能夠......」,這些是常見的句型,恰如英文的假設語氣,無論是與過去事實相反或現在事實相反,很常在生活裡聽到有人這樣說。
有個詞叫做「主場思維」,人往往會選擇相信「要是當初有做某些事情,所得到的結果一定會比現狀好」
,推論是依據當下能掌控全部條件、訊息量,但,那個結果仍舊只是個假設。
「如果剛剛那球判好球,這局早就結束了,根本不會有後面掉分的問題」。
常常聽到有人在棒球比賽裏頭這樣說著,然而如果沒有如果,平心而論,即便回到當時的狀況,機率上來說還是好壞各半,沒有絕對的結果。
沒有期待,沒有傷害,同樣道理,卻因為有了期待所以「只能更好」,例如朋友M醬本能性期待所做的決定一定是更好,而不會是更差。
對於現狀存在不滿足,內心匱乏感強化了那份期待。
內心愈是匱乏,主場思維的自證效果愈強。
我們總期待美好結果,但當出爐的結果與期待不符,自我合理化不會停止,反而螺旋式強化自己的不安與焦慮。
這樣的人生如同車子不斷往前行駛,我們怎樣都無法說服自己,只能不停往前鋪路,看不見盡頭的猶豫和自我合理化如影隨形相伴著。
主場思維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折射現象。
我們在做決定的當下都是仰賴手邊擁有的資訊與經驗,可惜答案不完全能想像,即便設定好所有條件,實際的結果可能是你從未預期到的那一種,別忘了,「理想中的答案」本身是個各自表述的名詞。
想像的恐懼永遠大於實質的挫折,無法接受短期的起伏,往往會迎來長期的耗損。
人生是單行道,不能按下時間暫停鍵重來一次;如果選擇另外一條路,會是怎樣?大概只有平行時空裡的你會知道答案。
答案真的那麼重要嗎?Heibon覺得只是個過程一部份,說實在你知道也幫助不大。因為在猶豫的那段時間,你已經走過,不是嗎?
永遠不要美化你沒有走過的那條路,你以為沒走的那條路勢必繁花盛開、繽紛宜人,得不到總是最美的,所以會去美化,活在遺憾之中。
任何時刻的「現在」都是最好的時機。
「不要糾結做對的選擇,而是讓自己的選擇變對。」
在糾結中尋找方向,因為每個複雜的瞬間都隱藏著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