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值得推薦的三本好書】從兒少照顧者到原生家庭議題的深度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大家2024年讀了哪些好書呢?日日風想推薦幾本引人深思,值得反覆回味的好書給大家!如果你是以下幾類人之一,相信你會喜歡我推薦的書籍:

  1. 關注各式各樣弱勢族群權益的你。
  2. 未來想成為助人工作者的你。
  3. 已經成為助人工作者,希望將反思帶入實務與教學的你。
  4. 關注原生家庭議題、甚至受原生家庭議題所困的你。
  5. 感到自己的童年「明明沒有不幸福,卻怎麼有點不對勁」的你。
  6. 對心理治療/諮商以及各式各樣心理上的受苦感興趣的你。
  7. 為人父母,或準備為人父母的你。

一、社會寫實:虐心漫畫賞: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兒少照顧者的重生日記》
(水谷綠 著)

「兒少照顧者」的定義為:當家中有人出現疾病、障礙、成癮症或出現長照等本該由成年人負起的照顧需求時,負責照顧、家務以及給予情感支持的未滿十八歲兒童。
母親罹患思覺失調症,向身邊大人求助卻不得果的小唯,從國小開始必須一肩擔起照顧母親與弟妹的責任,包括安撫發病時有暴力行為的母親、採買家中食材與日用品以及烹煮三餐等。然而,在母親持續不願意就診、其他親戚不願意協助,向身邊老師求救也因為學校怕事被擋下時,小唯漸漸關閉起自己的情感,身心也出現狀況......許多兒少照顧者可能因認為這是作為家人應盡的義務,甚至連自己身為兒少照顧者都不自知。即使順利長大成人,許多兒少照顧者仍須附上許多身心上的代價,例如: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可能因為不覺得自己的意見會被接納)、習慣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情感麻木、缺乏自信、在發展親密關係上出現困難等。儘管為了保護當事人而必須修改部分情節,但書中許多內容是奠基於訪談兒少照顧者產生。當今,兒少照顧者仍然不在大多數人關注的議題範圍中,如果想知道更多有關兒少照顧者的資訊,可以搭配《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這本書一起閱讀!

二、洞悉苦難:社會心理工作反思賞: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魏明毅 著)

這本書是2023年出版的,但我是一直到2024年住院時,才有餘裕好好品味它。很有趣的是,當身份從習慣的「助人者」移動到作為「被助者」的病患角色之後,閱讀的眼光也隨之不同。作者魏明毅是受過人類學訓練的社工與心理師督導,但他不以「助人工作者」自居,而改稱為「苦難工作者」,使受苦者不僅僅處於「被助」的角色,更是一作為一名「身為能動主體的人,寓居於世」。書中的「三個現場」並不以時間序排列,而是分別意指個獨立有相互指涉的事件群。

受苦不只是個人的調適不良,更有其社會因素

「人們先是與自己的生命靈魂剝離開來,繼而吞噬掉眼淚,對於自身的落難與他人的災厄,漸而習以為常,不再動容。那病著的,是什麼?那些在生活裡感到的離地無根或者痛苦,是來自從天而降的個人不幸與調適有礙,抑或實則藏匿於整體社會生活裡的黑洞?」——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p. 86

在第一現場,作者企圖開展過度病理化的診斷標記,讓「忽明忽暗的苦難形貌」得以被如實理解。從揚言自殺的家暴相對人、未滿十二歲即生下自己父親孩子的女孩(以及背後共構整個亂倫結構的家庭)、面對孩子被安置而對工作者憤怒相向的母親,作者不只是透過尋常的專業話語與理論去看,而是試圖看見苦難背後,不只是個人的因應不良,更有著社會角落各個難以被看見,卻實質存在的黑洞。

忙著追求KPI,我們忘了最後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

「我們被任命為專業工作者,卻長期焦慮於『追及不上』之感,關於知與實踐,似乎不過是無以抵達的烏托邦。於是人們集體轉身,在公私領域去成為一個『努力』的人——那在地方社會被視為美好的道德之一。然而,『成為努力的人』,並不同義於目標的完成;相反的,努力,在此並不作為途徑或方法,其自身,即是行動的目的。它使人如同天竺鼠奮力專注於跑滾輪,閉眼埋首耗竭,卻不意圖到達任何地方。」——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p. 130

在第二現場,作者則關注「藏身於階級與權力裡的平庸」。伴隨著權力與階級而來的自戀與冷漠,作者以此對照使得苦難工作被滯留於此刻的政經結構與社會情境,照見了由資本主義與形式主義等象徵式精英共構的平庸。被在職進修進度追殺而掛名未出席課程的人們、對著好不容易求來的督導說著「對不起,我做不來。」的年輕社工、個案研討會上夥伴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案主是重鬱症,確診的」。我們操持著北美文化衍伸而來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的名詞,幾個詞彙彷彿說明了案主苦難的縱深。然而,受苦真能被短短一行診斷描述?被任命為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我們,在被案量、行政量與在職進修淹沒的背後,是否仍然保持最初的正直與良知?習得了專業知識與語彙的我們,是否仍然與受苦者站在同一現場?

取回直視痛苦的權力,將自己「重新生出來」

「何其不幸,人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實;同時何其有幸,人有機會跟隨著所有的此時此刻,對新的所有遭遇開放。保持著結局未定的態勢,意味允許自此刻開始的所有遭逢(encounter),能被納入生命軌跡之一,容許它(們)去改寫歷史事件在生命長河裡的定位與意義。」——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p. 244

第三現場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老學生「小新」的故事,這位學生從二十出頭被診斷為重鬱症,後來轉為思覺失調症,反覆發病、吞藥尋生/死、出/入院,直至三十多歲仍在大學校園徘徊。小新是一名很有「病識感」的患者,從八顆到十二顆藥劑,副作用帶來的思考遲滯與記憶喪失,皆被小新認定為病症加重之緣故。然而真是如此?對於「人為何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永恆探問,真能被單純歸因爲某種失功能的信念?

在某些時刻裡,人們需要的,遠遠超過聆聽所能提供,而有多少時刻,我們——被稱為專業之人——用無盡的傾聽來掩蓋漫長無止的不知所以?
小新深長的困惑,需要得到一連串專注與詳盡的誠摯回應。對照於他在工作上的投入與能動,以及會談歷程中,所呈現理解與回應上的專注敏銳,我實在很難將他目前精神上的遲滯或尋短念頭,粗野地歸因於鬱症,那似乎不是問題的初始源頭,亦不是唯一與關鍵的回應方式;反倒,需警醒意識——專業體系所應對於「憂鬱」的方式,可能以生衍新且複雜的問題叢。——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p. 216

讀這本書時,我正好已住院一段時間,很多時間是在病房熄了燈之後,我拉開床頭的小燈,或坐在護理站讀著。作為病者的我,或許跟小新並不享有相同的診斷,但同樣的,我們的受苦被幾行ICD碼代表,我們的生活與秩序也跟著這幾個數字與英文符號在跑。但診斷背後,我幾乎未能在問診時向醫師袒露的是——當年那個為了不讓家裡擔心,而一路考上第一志願的女孩,是如何犧牲睡眠地苦讀、過去的我又是如何地對課業完美主義到每次死線前總是徹夜不睡、我又怎麼從一個對學術有想望的與寄託的人,讀到連最基本的健康都沒有了?診斷或許解答了一些生理上的症狀,但更深層的,關於生命本身的意義感到困惑,並且透過各種(或許「不健康」的方式)所做出的意義追尋旅程,卻從不是藥物、手術或單純的傾聽、陪伴可以解答。這是我從助人者轉為病者之後,最深的體會。

三、經典回味:用一生治癒童年賞
《幸福童年的秘密》(愛麗絲.米勒 著)

這本書德文原著為《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有些人直接英譯為"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為波蘭的精神分析師愛麗絲.米勒探討兒童受虐的第一本書籍。然而這裡所指的Gifted指的不是先天的天賦(gift),而是因後天受虐(gifted)而導致早熟、如同小大人一般能夠完美順應成人期待的孩子。然而,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可能同時內心憂鬱、空虛、自我疏離,並且在達不到完美時感到極度沮喪與焦慮。

愛麗絲.米勒發現,若孩子小時候早早需要壓抑表現出最真實的自我的需求,長大後會付出極大的身心代價,包括不能真實地體驗到自己的情感,甚至在極大的危險下仍毫不感到害怕。

因為只有在另一個人能夠完全接受、理解和支持時,孩子才能體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幸福童年的秘密》第一篇 丟失的情感世界

要怎麼才能從童年造成的心理狀況(例如:自大及憂鬱)中解放出來?愛麗絲.米勒給我們的解答是:要去正視童年時未能真正表達自己情感及需求背後的恐懼,像是害怕因為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而失去母愛或是近似母愛的東西。

治療的目的不是為了修改病人的過去,而是為了使他能夠正視自己的歷史,並感受其中的悲傷。因此,病人必須發現他內心的早期記憶,並意識到父母曾對他施加的無意識掌控和輕視,只有這樣,他才能從中解脫。——《幸福童年的秘密》第三篇 如何面對治療中的輕蔑

日日風無意批判愛我的父母,但同時也想讓螢幕前的大家知道,即使是愛你的父母,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也是有可能讓你受傷的。你也可能曾經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必須表現的早熟、必須壓抑自己真正的情感,到最後連自己的情感是什麼都不明白。讀這本書的過程痛徹心扉,但同時也令人大徹大悟——唯有正視我們童年曾經歷的傷,我們才能有意識地不把這樣的影響帶給我們的下一代。相信這本書對於深受童年經歷所擾的你,或是正在/即將為人父母的你,都會是很好的提醒。

想知道各位格友們2024年都遇到了哪些好書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讓我知道!
另外,我也有出2024年回顧模板,想要有系統地反思與回顧2024年,並帶著新目標與希望開展2025年請這邊走:2024年度回顧模板(附上說明與日日風回顧版本)
祝大家接下來農曆春節都能身心均安,面對親戚的各種問題轟炸都能安然度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日日風的沙龍
120會員
81內容數
一個心理學學徒與文學少女的自白。
日日風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4
以前的我:花錢買書當裝飾。現在的我:終於開始打開它(而且有做筆記!) 《原子目標》不是那種看完熱血三天就忘光的書,它真的讓我從「想變好」走到「有在做」的狀態。雖然還是會偷懶(誰不是呢?),但只要有一點點行動,我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來看我怎麼靠30個小目標,把焦慮生活變成值得期待的日常吧!
Thumbnail
2025/04/04
以前的我:花錢買書當裝飾。現在的我:終於開始打開它(而且有做筆記!) 《原子目標》不是那種看完熱血三天就忘光的書,它真的讓我從「想變好」走到「有在做」的狀態。雖然還是會偷懶(誰不是呢?),但只要有一點點行動,我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來看我怎麼靠30個小目標,把焦慮生活變成值得期待的日常吧!
Thumbnail
2025/02/17
你是否曾感到工作佔據了所有精力,想經營副業卻總是力不從心?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運用下班後的時間,實現理想生活。本書教你從選擇輕鬆且能持續的副業,到計算成本與面對倦怠期。最重要的是養成「每天都做一點」的習慣。讀完後,我也開始養成每天聽英文的習慣。讓我們現在就從小小的行動開始,每天邁向更好的自己吧!
Thumbnail
2025/02/17
你是否曾感到工作佔據了所有精力,想經營副業卻總是力不從心?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運用下班後的時間,實現理想生活。本書教你從選擇輕鬆且能持續的副業,到計算成本與面對倦怠期。最重要的是養成「每天都做一點」的習慣。讀完後,我也開始養成每天聽英文的習慣。讓我們現在就從小小的行動開始,每天邁向更好的自己吧!
Thumbnail
2024/12/08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對於患者及其親友而言,理解此疾病的特性極為重要。本文探討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定義、特徵和可能對人際關係帶來的挑戰,並強調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的重要性。我們也將帶來一些資源與建議,幫助您或您心愛的人尋找適當的支持,理解情緒與行為的波動並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2024/12/08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對於患者及其親友而言,理解此疾病的特性極為重要。本文探討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定義、特徵和可能對人際關係帶來的挑戰,並強調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的重要性。我們也將帶來一些資源與建議,幫助您或您心愛的人尋找適當的支持,理解情緒與行為的波動並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今年讀了哪些好書呢?如果你關心弱勢群體、心理困擾,或曾為童年議題掙扎,這三本書值得你一讀!《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映照了「兒少照顧者」的心酸;《受苦的倒影》是對苦難/助人工作者的一記警醒;《幸福童年的秘密》幫助我們面對童年未解的情感傷痕。這些作品觸碰我們不願面對的深層情感,卻讓人看到改革的希望!
Thumbnail
今年讀了哪些好書呢?如果你關心弱勢群體、心理困擾,或曾為童年議題掙扎,這三本書值得你一讀!《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映照了「兒少照顧者」的心酸;《受苦的倒影》是對苦難/助人工作者的一記警醒;《幸福童年的秘密》幫助我們面對童年未解的情感傷痕。這些作品觸碰我們不願面對的深層情感,卻讓人看到改革的希望!
Thumbnail
——從《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到《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的深度對話 💛謝謝遠流的妍伶和好人出版的Mindy推薦好書,也謝謝你們包容我這麼久才發文。 💛在看今天的兩本書前, 得先認識一個詞——「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 (young carers, 以下簡稱兒少照顧者),
Thumbnail
——從《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到《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的深度對話 💛謝謝遠流的妍伶和好人出版的Mindy推薦好書,也謝謝你們包容我這麼久才發文。 💛在看今天的兩本書前, 得先認識一個詞——「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 (young carers, 以下簡稱兒少照顧者),
Thumbnail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Thumbnail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Thumbnail
以前曾經有過一個「大人讀書會」,一群大人一起閱讀。其中一本書就是選這本書。感覺有點像,以前很有名「家庭會傷人」是類似的概念。閱讀的過程中,大家自我察覺童年或早期家庭的狀態。 . 童年你有受過傷嗎?童年的傷痛不會離去,它隱藏在最深的內心、伺機而動。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在學會當父母,
Thumbnail
以前曾經有過一個「大人讀書會」,一群大人一起閱讀。其中一本書就是選這本書。感覺有點像,以前很有名「家庭會傷人」是類似的概念。閱讀的過程中,大家自我察覺童年或早期家庭的狀態。 . 童年你有受過傷嗎?童年的傷痛不會離去,它隱藏在最深的內心、伺機而動。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在學會當父母,
Thumbnail
實際上,我們常常有很想走的路,卻是不能走的路 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壓抑,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導致我們其實並不快樂
Thumbnail
實際上,我們常常有很想走的路,卻是不能走的路 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壓抑,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導致我們其實並不快樂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接續上篇:我的少女心母親和奇怪家庭│#5 【冷暴力】 前面幾篇分享的文章,分別以不同的小主題來描述我的母親和其原生家庭,並非單純想分享成長背景。真正想表達的,是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下,究竟如何深遠影響一個人。好的和壞的影響都有。
Thumbnail
接續上篇:我的少女心母親和奇怪家庭│#5 【冷暴力】 前面幾篇分享的文章,分別以不同的小主題來描述我的母親和其原生家庭,並非單純想分享成長背景。真正想表達的,是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下,究竟如何深遠影響一個人。好的和壞的影響都有。
Thumbnail
─有感前言 小時候我是寄養在親戚家,成長環境屬於問題極為嚴重的壓抑型傳統家庭,從小被灌輸「囡仔人有耳無喙」,導致長大很多心裡真正的想法無法正確表達,甚至不敢對長輩、上司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於從小父母離異,爸媽對我來說就只是個尊稱,還記得小時候,最愛爸媽過節時來看我,因為我就有好吃的糖和新衣服穿。
Thumbnail
─有感前言 小時候我是寄養在親戚家,成長環境屬於問題極為嚴重的壓抑型傳統家庭,從小被灌輸「囡仔人有耳無喙」,導致長大很多心裡真正的想法無法正確表達,甚至不敢對長輩、上司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於從小父母離異,爸媽對我來說就只是個尊稱,還記得小時候,最愛爸媽過節時來看我,因為我就有好吃的糖和新衣服穿。
Thumbnail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Thumbnail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Thumbnail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