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創傷與療癒:擺脫過去,擁抱全新的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這本書是生在1980年代的韓國諮詢師

生長在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普通家庭

三餐有飯、父母勤奮老實又有責任心、不酗酒、沒外遇、沒賭博等惡習

但是家庭的長期爭吵,讓作者曾有自殺的念頭


我也是1980年代出生的,對於這段特別有感

我們都是生長在「再正常不過的家庭」

但是我們的父母可能也是沿襲上一代的教養來養育我們


因為長期情感的缺乏與忽視所帶來的傷害

其實不亞於強暴或精神虐待


作者列了兩個檢查表,你也有類似的狀況嗎?

如果有3項以上,可能有童年情感缺乏或精神受創經驗。在試圖理解父母與自己過去之前,作者建議第一步先客觀回顧自己成長過程

如果有3項以上,可能有童年情感缺乏或精神受創經驗。在試圖理解父母與自己過去之前,作者建議第一步先客觀回顧自己成長過程

如果有3項以上,建議要好好觀照自己內心感受。太善良可能是一種防衛機制,為了保護脆弱的內心不受傷害。作者提醒一昧的討好他人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心理疾病

如果有3項以上,建議要好好觀照自己內心感受。太善良可能是一種防衛機制,為了保護脆弱的內心不受傷害。作者提醒一昧的討好他人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心理疾病


精神虐待會潛移默化,代代相傳

我們目前30~40歲的人,都是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

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們,光是自己生存、生養孩子們就要付出非常大的心力了

可能也沒有餘力好好地照顧自己或是陪伴孩子


作者提及

因為家庭中根深柢固的問題、固定依附的關係和溝通模式通常都是代代相傳

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身旁親近的人

如果不自我反省或覺察

問題就會一代傳一代


修復內心的創傷

沒有被解決的情緒和創傷不會自動消失

他們一直存在

而且會在人生的某個瞬間突然反撲


這也是這幾年我開始走上自我療癒的原因

因為受夠了😂

我們過去所有被壓抑、被忽略、沒有被滿足的情感

自己一一攤出來檢視,將自己重養一遍

每一個情緒的背後,都有它最深層的原因


有可能跟父母和解嗎

理解或同理他人是一種能力和技巧

而承認父母缺乏這種能力是寬恕的第一步

原諒是為了放過自己

我大概接近30歲,才放下我對原生家庭的恨

因為發現旁邊的人都覺得我是神經病😅

各種的不滿、各種的抱怨、各種的不甘

直到某一瞬間,發現為什麼一直把自己困在過去

其實,我已經完全可以照顧好我自己了

甚至可以讓我的家人過好一點


當我開始可以接受,他們已經盡他們最大的力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我就可以選擇自己面對來自成長時期的創傷

但這個過程也是漫長的

長久的褥瘡⮕切開傷口⮕清瘡⮕等肉慢慢長回來

有時在清瘡的過程還會被撒鹽,也是只能咬著牙好的把傷口顧好


原諒不等於和解

和解不是單方面的事

原諒是決定不讓對方影響我,不讓仇恨變成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

在某個契機下,我向母親表達了我的創傷與痛苦

很感謝我的母親願意聽我說

也在我的第二事業給予最大的祝福


但如果父母的觀念根深柢固,其實也不用強求

因為越嘗試和解可能只會越難過,甚至加深隔閡

或許保持適當距離,不讓傷害加深是最好的辦法


比起和解,更重要的是療癒自己

親子關係也只是其中一種人際關係

所有的關係都是雙向的

一方的心門沒打開,另一方也無計可施


把自己顧好,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不要讓過去的創傷和痛苦阻擋了心靈成長的機會

你的心必須靠自己呵護

這麼做才能成為人生真正的主人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不論何種情緒,都試著去理解

試著承認當下的感受,並讓情緒自然地離開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也是我常跟我的個案分享的

每個情緒都有它背後的原因

尤其是負向的情緒

感到憤怒,可能是無能為力想要武裝自己

感到焦慮,可能是行動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感到忌妒,因為覺得自己也可以辦得到

透過覺察,將這些情緒為我們所用

你的舒適圈、能力圈便會一點點的擴大


作者分享了管理情緒的6個技巧

  1. 維持良好體力
  2. 仔細觀察分體反應
  3. 理解自己的自卑與創傷
  4. 先確認事實,再採取行動
  5. 仔細觀察情緒細微變化
  6. 以健康方式表達情緒


療癒的開始

審視自己,才是療癒的開始

如果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

療癒或修復都是天方夜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觸發點

當被觸發時,正視自己的感受

不用急著想為什麼會出現或是否定這些情緒

接受它、與它共處

然後好好的去對待未被滿足的內在原因


人生一直在走

每個階段的價值觀也會隨著際遇而不同

因此,療癒是一輩子的課題

好好的正視自己、善待自己


本書作者因孩子出生後

才驚覺自己也用上一代對待她的方式傳給下一代

因此走入了內心並踏上修復之路

理解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也學會了與傷害自己的家人和解


書中作者還剖析了許多情緒、夫妻互動與親子互動的議題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翻閱

應該都會從中獲得一點啟發


#原生家庭

#內在小孩

#如有諮詢需求可來信lifestepforward3943@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步向理想生活
2會員
45內容數
Hi~我是Ann 具有英國TQUK國際心理諮詢師證照 擅長問題分析、目標設定、NLP與潛意識改寫 因緣際會下接觸了正念、靈氣與牌卡療癒等靈性的知識 希望透過這個頻道 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方法 透過科學方法與靈性療癒 陪伴大家自我重生 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步向理想生活的其他內容
2025/02/10
有沒有一件事,讓你即使疲憊不堪,仍願意投入? 有沒有一份熱愛,讓你甘願花上一輩子去深耕? 有沒有一種價值,讓你相信自己存在的意義? 󠀠 這,就是 Ikigai。 󠀠 Ikigai(生き甲斐),來自日本的概念,意指「生命的意義」,是一種讓人每天醒來都充滿動力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2/10
有沒有一件事,讓你即使疲憊不堪,仍願意投入? 有沒有一份熱愛,讓你甘願花上一輩子去深耕? 有沒有一種價值,讓你相信自己存在的意義? 󠀠 這,就是 Ikigai。 󠀠 Ikigai(生き甲斐),來自日本的概念,意指「生命的意義」,是一種讓人每天醒來都充滿動力的力量。
Thumbnail
2024/04/05
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好與壞 都是當下你這個靈魂要體驗的󠀠 一件事情是吉是凶,是福是禍 通常取決於當事者的人生觀 換個角度,轉個念頭吉凶往往就有不同的解釋󠀠
Thumbnail
2024/04/05
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好與壞 都是當下你這個靈魂要體驗的󠀠 一件事情是吉是凶,是福是禍 通常取決於當事者的人生觀 換個角度,轉個念頭吉凶往往就有不同的解釋󠀠
Thumbnail
2024/02/13
瞭解豐盛不僅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內心感受和行動。 這篇文章分享了實踐吸引力法則的五個簡單步驟,讓人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多豐盛。 透過培養豐盛心態、明確目標,以及積極的正向循環,讓讀者從現在開始,透過正面行動和能量,打造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Thumbnail
2024/02/13
瞭解豐盛不僅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內心感受和行動。 這篇文章分享了實踐吸引力法則的五個簡單步驟,讓人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多豐盛。 透過培養豐盛心態、明確目標,以及積極的正向循環,讓讀者從現在開始,透過正面行動和能量,打造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庭的陰影曾令我深陷孤單與恐懼,原生家庭與單親環境帶來無數疑惑。憑藉諮商、催眠、NLP 及宗教體驗,我逐漸學會面對心靈創痛,勇敢改變。透過認養家扶孩童,我收穫溫暖與陪伴,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力量。我的經歷期望能成為他人的指引,點燃心中那份追求愛與自由的火花。讓每位受創之心找到光明,勇敢迎向全新人生旅程
Thumbnail
家庭的陰影曾令我深陷孤單與恐懼,原生家庭與單親環境帶來無數疑惑。憑藉諮商、催眠、NLP 及宗教體驗,我逐漸學會面對心靈創痛,勇敢改變。透過認養家扶孩童,我收穫溫暖與陪伴,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力量。我的經歷期望能成為他人的指引,點燃心中那份追求愛與自由的火花。讓每位受創之心找到光明,勇敢迎向全新人生旅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從小在有毒父母的環境下長大,父親的暴躁和控制慾給作者帶來極大的傷害。作者透過閱讀《原生家庭》一書,理解自身經歷並開始自我療癒,拒絕合理化父母的行為,不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最終決定不婚不生,避免將痛苦的經驗傳承下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從小在有毒父母的環境下長大,父親的暴躁和控制慾給作者帶來極大的傷害。作者透過閱讀《原生家庭》一書,理解自身經歷並開始自我療癒,拒絕合理化父母的行為,不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最終決定不婚不生,避免將痛苦的經驗傳承下去。
Thumbnail
這本書是生在1980年代的韓國諮詢師 生長在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普通家庭 三餐有飯、父母勤奮老實又有責任心、不酗酒、沒外遇、沒賭博等惡習 但是家庭的長期爭吵,讓作者曾有自殺的念頭
Thumbnail
這本書是生在1980年代的韓國諮詢師 生長在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普通家庭 三餐有飯、父母勤奮老實又有責任心、不酗酒、沒外遇、沒賭博等惡習 但是家庭的長期爭吵,讓作者曾有自殺的念頭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在婚姻和婆媳關係中所面對的挑戰,以及我如何透過心理學和家族系統排列的學習,開始瞭解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這段過程不僅讓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還幫助我理解父親的影響,最終達到自我和解。我希望透過分享這些經歷,激勵其他女性在面對生活困境時勇敢面對,並尋找自我療癒的路徑。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在婚姻和婆媳關係中所面對的挑戰,以及我如何透過心理學和家族系統排列的學習,開始瞭解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這段過程不僅讓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還幫助我理解父親的影響,最終達到自我和解。我希望透過分享這些經歷,激勵其他女性在面對生活困境時勇敢面對,並尋找自我療癒的路徑。
Thumbnail
世界上,怎麼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
Thumbnail
世界上,怎麼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
Thumbnail
16歲是我人生很重要的展開 讀護理強迫住宿 也奠定我正常3觀 因家境關係17歲開始想辦法賺錢負擔自己生活 在便利商店空班時總是毛起來讀商業週刊等會賺錢的書籍 阿~當包租公好爽的被動收入 也奠定我畢生絕對要買房的強烈目標 28歲買的第一間藝文特區的房子 後續看好青埔也狠心購入並賣掉獲利
Thumbnail
16歲是我人生很重要的展開 讀護理強迫住宿 也奠定我正常3觀 因家境關係17歲開始想辦法賺錢負擔自己生活 在便利商店空班時總是毛起來讀商業週刊等會賺錢的書籍 阿~當包租公好爽的被動收入 也奠定我畢生絕對要買房的強烈目標 28歲買的第一間藝文特區的房子 後續看好青埔也狠心購入並賣掉獲利
Thumbnail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可能不是完美的。它給了我們童年最多的庇護,同時或許也帶來了最隱祕的傷痛。
Thumbnail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可能不是完美的。它給了我們童年最多的庇護,同時或許也帶來了最隱祕的傷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