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生在1980年代的韓國諮詢師
生長在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普通家庭
三餐有飯、父母勤奮老實又有責任心、不酗酒、沒外遇、沒賭博等惡習
但是家庭的長期爭吵,讓作者曾有自殺的念頭
我也是1980年代出生的,對於這段特別有感
我們都是生長在「再正常不過的家庭」
但是我們的父母可能也是沿襲上一代的教養來養育我們
因為長期情感的缺乏與忽視所帶來的傷害
其實不亞於強暴或精神虐待
作者列了兩個檢查表,你也有類似的狀況嗎?
▌精神虐待會潛移默化,代代相傳
我們目前30~40歲的人,都是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
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們,光是自己生存、生養孩子們就要付出非常大的心力了
可能也沒有餘力好好地照顧自己或是陪伴孩子
作者提及
因為家庭中根深柢固的問題、固定依附的關係和溝通模式通常都是代代相傳
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身旁親近的人
如果不自我反省或覺察
問題就會一代傳一代
▌修復內心的創傷
沒有被解決的情緒和創傷不會自動消失
他們一直存在
而且會在人生的某個瞬間突然反撲
這也是這幾年我開始走上自我療癒的原因
因為受夠了😂
我們過去所有被壓抑、被忽略、沒有被滿足的情感
自己一一攤出來檢視,將自己重養一遍
每一個情緒的背後,都有它最深層的原因
▌有可能跟父母和解嗎
理解或同理他人是一種能力和技巧
而承認父母缺乏這種能力是寬恕的第一步
原諒是為了放過自己
我大概接近30歲,才放下我對原生家庭的恨
因為發現旁邊的人都覺得我是神經病😅
各種的不滿、各種的抱怨、各種的不甘
直到某一瞬間,發現為什麼一直把自己困在過去
其實,我已經完全可以照顧好我自己了
甚至可以讓我的家人過好一點
當我開始可以接受,他們已經盡他們最大的力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我就可以選擇自己面對來自成長時期的創傷
但這個過程也是漫長的
長久的褥瘡⮕切開傷口⮕清瘡⮕等肉慢慢長回來
有時在清瘡的過程還會被撒鹽,也是只能咬著牙好的把傷口顧好
原諒不等於和解
和解不是單方面的事
原諒是決定不讓對方影響我,不讓仇恨變成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
在某個契機下,我向母親表達了我的創傷與痛苦
很感謝我的母親願意聽我說
也在我的第二事業給予最大的祝福
但如果父母的觀念根深柢固,其實也不用強求
因為越嘗試和解可能只會越難過,甚至加深隔閡
或許保持適當距離,不讓傷害加深是最好的辦法
比起和解,更重要的是療癒自己
親子關係也只是其中一種人際關係
所有的關係都是雙向的
一方的心門沒打開,另一方也無計可施
把自己顧好,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不要讓過去的創傷和痛苦阻擋了心靈成長的機會
你的心必須靠自己呵護
這麼做才能成為人生真正的主人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不論何種情緒,都試著去理解
試著承認當下的感受,並讓情緒自然地離開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也是我常跟我的個案分享的
每個情緒都有它背後的原因
尤其是負向的情緒
感到憤怒,可能是無能為力想要武裝自己
感到焦慮,可能是行動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感到忌妒,因為覺得自己也可以辦得到
透過覺察,將這些情緒為我們所用
你的舒適圈、能力圈便會一點點的擴大
作者分享了管理情緒的6個技巧
▌療癒的開始
審視自己,才是療癒的開始
如果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
療癒或修復都是天方夜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觸發點
當被觸發時,正視自己的感受
不用急著想為什麼會出現或是否定這些情緒
接受它、與它共處
然後好好的去對待未被滿足的內在原因
人生一直在走
每個階段的價值觀也會隨著際遇而不同
因此,療癒是一輩子的課題
好好的正視自己、善待自己
本書作者因孩子出生後
才驚覺自己也用上一代對待她的方式傳給下一代
因此走入了內心並踏上修復之路
理解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也學會了與傷害自己的家人和解
書中作者還剖析了許多情緒、夫妻互動與親子互動的議題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翻閱
應該都會從中獲得一點啟發
#原生家庭
#內在小孩
#如有諮詢需求可來信lifestepforward394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