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不是終點,是企業形象與員工轉型的雙贏起點」
這也許這是每個HR在處理離職時,最積極正向的期待。
然而,現實中經常看到那些所謂離職管理的「鬼故事」,傳產老闆常說:「不爽不要做!」結果員工真的不做了,還順便在Dcard、PTT上寫了一篇「血淚史」。
人資部門忙著滅火,老闆卻只想問:「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這麼玻璃心?」事實是,傳統的「斷、捨、離」離職方式,早就跟不上時代了。
EAP協助職場分手創造雙贏
想像一下,員工遞出辭呈的瞬間,堪比一場職場分手大戲:有人上演「無聲消失」(Ghosting),有人怒寫千字「分手信」痛陳公司罪狀,更有人化身「行走的負評生成器」,在社群媒體上直播吐槽。
但華人企業的傳統應對方式,往往像極了「直男分手法」——要嘛冷處理(「哦,好,記得交接」),要嘛塞紅包(年終加發求封口)。結果?離職員工成了企業的「前男友/女友俱樂部」,隨時可能回頭爆黑料。
這時候,來自歐美的「EAP」(員工援助計劃)默默舉手:「那個……分手後其實可以做『朋友』,甚至『事業夥伴』,要不要試試看?」
歐美版EAP:早從1920年代就開始把員工當「完整的人」看待,從戒酒計畫演變成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務,堪稱企業界的「心理健身房」——員工壓力大?找EAP教練;離職焦慮?EAP陪你擬定轉職馬拉松計畫。連矽谷科技巨頭都靠EAP防堵工程師崩潰(畢竟寫程式寫到哭,修復成本比伺服器當機還高)。
亞洲版EAP:過去總被當成「老闆送的免費算命攤」,員工怕用了被貼標籤(「你看,那個人有心理問題!」),企業則糾結「花錢買心靈雞湯能賺到啥?」直到近年「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和「躺平族」暴增,老闆們才驚覺:「原來員工的心理健康,真的會影響我的口袋健康!」
當EAP介入離職流程,其實有下面做法可以操作:
當Z世代把「離職」當日常、AI搶飯碗加劇焦慮,企業與其把EAP當「心理創可貼」,不如視為「人才關係的長期投資」——畢竟今天你幫員工優雅退場,明天他可能成為你的客戶、合作夥伴,甚至回頭拯救專案的王牌救星。
就像是每個EAP方案在結束前都會給客戶的一個溫馨回饋:
員工離職時,與其塞紅包,不如送他一張EAP諮詢卡。
因為錢會花完,但學會「好聚好散」的企業,絕對是人才戰爭的贏家。
「EAP分手金句」
▶️主管可說:「你值得更好的!但記得新公司團購要找我們哦~」)
EAP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