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學的啟發
林昕坐在報告廳的第三排,手裡握著筆記本,目光緊盯著舞台上的沈教授。
沈教授是一位行為心理學專家,專精於習慣養成與行動科學。他曾在世界頂尖大學擔任研究員,並參與過多項影響深遠的行為改變計畫。他的研究核心是:「人們如何形成習慣,以及如何運用心理學改變習慣?」
「各位同學,大家好。」沈教授站在講台上,推了推眼鏡,語調溫和但充滿力量。「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困擾許多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應該改變,卻總是無法行動?」
這個問題正好與林昕的疑問不謀而合,她下意識地坐直了身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習慣的迴路。」沈教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循環圖,上面標示著三個關鍵詞:
「舉個例子,假設你每天晚上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滑社群媒體,這是一個習慣。它的觸發可能是你剛進門放下包包後的空閒時間,行為是拿起手機滑動,獎勵是來自於新訊息的刺激或短暫的放鬆感。時間一久,這個行為就自動化了。」
林昕點點頭,這正是她觀察到的現象。人們常常因為短期的快感,而維持著長期對健康有害的習慣。
「問題是,許多健康行為——像是運動、健康飲食、早睡——它們的獎勵通常不會立即顯現。」沈教授接著說:「相較之下,垃圾食品能讓你立即感到快樂,熬夜追劇能讓你短時間內覺得放鬆,這些行為的短期獎勵遠比長期健康來得強烈。於是,我們的大腦自然會選擇後者。」
這句話讓林昕想起方宇,他總是說:「我知道不該熬夜,但不加班不行啊,況且睡前看影片能幫助我放鬆。」這正是習慣迴路的陷阱——不健康的行為給予了即時的獎勵,而健康的行為則需要長期堅持才會見效。
「那該如何改變呢?」有學生舉手發問。
沈教授微笑著回答:「關鍵在於重新設計習慣迴路,讓健康行為變得簡單,並給予即時的獎勵。」
他在黑板上補充了幾個方法: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培養健康的習慣,請設計一個讓它變得容易、愉快、可持續的系統。」沈教授總結道。
這場講座給了林昕極大的啟發。她意識到,單靠說服人們「健康很重要」是無效的,關鍵在於幫助他們設計出容易執行的習慣模式。她決定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她的研究計畫中,幫助更多人真正改變生活方式。
當講座結束時,林昕內心充滿期待。她打開筆記本,寫下了一行字——
「讓健康行為變得容易,而不是讓不健康行為變得困難。」
這,將成為她未來行動的核心原則。